分享

医案中医辨治疾病五则

 平安健康LZJ 2022-03-15
案例一
疏肝理气治疗胁痛
张某,女46岁。
初诊:患者右胁胀痛,时作时止1个月余。患者平时易生气,1个月前再次与家人生气后出现右胁胀痛,走窜不定,时作时止,伴嗳气频繁,饮食不振,头晕心悸,在当地卫生院按胆囊炎治疗,应用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佳,症状迁延不愈,生气时加重,遂来笔者所在医院寻求治疗。
诊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根据病史及发病特点,诊为胁痛,属肝郁气滞,疏泄不及而为病。
治宜: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炒枳壳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广木香6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上方3剂后,患者胀痛嗳气明显减轻,食欲好转,但仍有右上腹隐痛。上药加乌药9克,共6剂。
三诊:服药6剂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胁痛一证,多属少阳厥阴。伤寒胁痛皆在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症胁痛多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该患者是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故见胁肋胀痛等症状。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金铃子散疏肝理气止痛,用药3剂后,症状大减;再服药6剂后,诸症悉除。
案例二
疏肝活血治疗月经不调
周某,女,32岁。
初诊: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3个月余。患者平时易生气,3个月来月经先后无定期,伴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行经腹痛,经色紫暗。
诊见:舌质紫暗,舌苔薄黄,舌尖有瘀点,脉象沉弦。诊为月经不调,证属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炒积壳10克,香附12克,当归12克,益母草12克,茜草6克,川芎10克,红花6克,甘草6克,王不留行12克,通草6克。共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上方6剂后,患者乳房及两胁胀痛明显减轻,仍心烦急躁,月经38天未行。嘱咐其继续服药3剂。
三诊:月经已来,患者少腹胀痛较上次月经来时明显减轻,经色仍暗,但无血块,症状大减。上方去红花、川芎,再进3剂,诸症消失。
按语:此女性患者,秉性倔强,素爱生气。怒气伤肝,肝气郁结,故两胁胀痛,乳房发胀。初在气分,久延血分,血脉瘀滞,故见月经不调,经色紫暗等。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遂用柴胡疏肝散调其气郁,红花、通草、王不留行等开其血瘀,使郁解瘀散,诸症消失。
案例三
疏肝化痰治疗梅核气
张某,女,41岁。
初诊:咽干、咽痒两年余,加重1周。患者两年来经常咽干、咽痒,喉中如贴树叶,咯之不出,咽之不下,1周来因与人生气,致上述症状加重,伴胸部闷痛,打半截嗝,自疑为食管癌,精神紧张,求治于笔者处。
诊见: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沉弦有力。诊为梅核气,证属痰气郁结。
治宜:疏肝化痰。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炒枳壳10克,香附12克,半夏10克,厚朴1克,橘红10克,苏梗10克,佛手10克,代赭石12克,甘草6克。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上方3剂后,患者症状大减,仍夜间咽干。上方加炒栀子10克,继续服用6剂。
三诊:6剂服完后,患者诸症消失,喜极而泣。嘱咐其服逍遥丸善后。
按语:该患者为慢性咽炎,为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气机不和,聚湿生痰,痰气交结,上冲咽喉所致,为气郁挟痰之证。《王氏简易方》中记载:“妇人情志执著,不见宽解,多被七情所伤,遂致气填胸膺,或如梅核上塞咽喉。”《金匮要略》中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笔者认为此病临证所见,每与情志有关,辨证首重理气解郁,半夏厚朴汤理气稍欠,化痰有余,故治此病首应行气开郁,佐以化痰降逆,故常与柴胡疏肝散合用,标本同治,使气机调畅,疾消逆降,病可除也。
案例四
理气化瘀治疗胃脘痛
杨某,男,52岁。
初诊:间断上腹部疼痛5年,再发3天。患者5年来间断上腹疼痛,饥饿时痛甚,曾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雷尼替丁进行治疗,时轻时重。3天前,因生气饮酒后再次出现胃痛,痛如针刺,伴呕吐泛酸,不思饮食,服用西药治疗无效后,求治于笔者所在处。
诊见:舌质暗红,边有瘀点,少苔,脉象沉弦。诊为胃脘痛,证属气病及血,胃络瘀阻。
治宜: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之法。
处方:丹参15克,百合15克,乌药10克,大贝15克,煅瓦楞子20克,炒五灵脂10克,延胡索10克,炒栀子9克,炒黄芩9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上方3剂后,患者胃痛、呕吐即止,纳食增加。上方加厚朴10克,行气和胃,效不更方,再服药6剂。
三诊:6剂药服完后,诸症悉除,唯饮食欠佳。原方去栀子、黄芩,加白豆蔻10克。
患者服药15剂后,胃痛痊愈,未再复发。
按语:该患者为胃脘痛,为肝郁气滞日久,气病及血,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所致。徐灵胎曾说:“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血亦应病。”笔者宗其意,用丹参、五灵脂、乌药、延胡索调气化瘀为主,百合、白芍、甘草护胃养阴;大贝、瓦楞子制酸兼以化瘀;炒栀子、炒黄芩清热凉血,共同起到活血化瘀、清热养阴之功效。
案例五
清肝泄热、益胃养阴治疗胃脘痛
李某,男,56岁。
初诊:间断上腹部疼痛2年,再发2天。患者平素嗜酒喜辣,2年来间断上腹疼痛,饥饿时痛甚,曾按胃炎服用雷尼替丁、颠茄片治疗,时轻时重。2天前因生气饮酒后再次出现胃痛,痛如针刺,伴呕吐泛酸,不思饮食,服用西药治疗无效后,求治于笔者所在处。
诊见:胃脘灼痛,空腹较重,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细而数。诊为胃脘痛,证属郁火内盛,灼伤胃阴。
治宜:清肝泄热,益胃养阴。
处方:生地黄15克,沙参15克,枸杞子10克,麦冬15克,当归12克,川楝子10克,黄连6克,炒栀子9克,大贝15克,煅瓦楞子15克,陈皮12克,麦芽20克,建神曲15克。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1剂后,胃痛减轻,服药3剂后,胃痛止,大便通,唯余口干,效不更方,再服药3剂。
三诊:服药3剂后,诸症全失,为防苦寒伤胃,停药观察,未有复发。
按语: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迫灼胃阴,而致胃阴枯槁,郁火内盛,而发为胃痛。正如丹溪所云:“郁而生热,或素体有热,虚热相搏,结郁胃脘而痛。”方中生地黄、枸杞子滋肾阴;沙参、麦冬益胃阴;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疏肝理气。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贝、瓦楞子制酸护胃;陈皮、麦芽、建神曲助胃气。
(来源:李鸣皋/全国名老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