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曾盛行的“阳九百六”说,是一种什么绝学?

 传统文化管窥 2022-03-15

今天,恐怕除了一些道门人士,已经很少还有人知道“阳九百六”了。

这是我国古代关于灾期、劫运的一种学说。

史前大洪水

关于“劫运说”,人们通常认为,那是随佛教东传输入中国的“舶来品”。

“劫”,本意为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后引申为强夺、威逼、盗窃等义,在佛教传入以前,基本上是作动词使用。

佛教传入后,“劫”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古印度传说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会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

这个周期有多长呢?有多种说法。

佛教通常将“劫”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

其认为,世上人的寿命最初是8万4千岁,每百年减少1岁,减至10岁;又从10岁开始,每百年增长1岁,增至8万4千岁。

这一减一增,共计约1680万年,称为一“小劫”;

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

四个中劫(即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为一个“大劫”——这就是世界生灭一次的时间,包括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可见,“劫”这个时间周期,是非常漫长的。

由于劫中往往伴随着刀兵、瘟疫、饥馑以及火灾、水灾、风灾等,所以“劫”又引申出了新的含义——灾难,尤其是指注定了的天灾人祸。

成住坏空

不可否认,佛教的“劫运说”对我国影响很大。

但其实,我国古代也有自己的劫运说或灾期说,这就是“阳九百六”说。

什么叫“阳九百六”呢?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来看,此说最早见于汉代。

据《汉书·谷永传》记载,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谷永做了北地太守,当时灾祸异象特别多,他在上对汉成帝时说:

“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厄。三难异科,杂焉同会。”

其中,孟康注“当阳数之标季”为“阳九之末季也”;“直百六之灾厄”,是说元延元年正值“百六”灾厄之期。

这是目前所见历史文献中有关“阳九百六”的较早记载。

此外,造刻于东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的《樊敏碑》(现保存于四川芦山县东汉石刻馆),其碑文末也有“遭遇阳九,百六会兮”之辞。

旱灾

尤其难得的是,在《汉书·律历志》中,还载有西汉大学者、“三统历”的编者刘歆关于“阳九百六”的推算法——

“……朔不得中,是为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故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三统,是为元岁。元岁之闰,阴阳灾,三弦闰法。《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对于这段话,今天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所谓“阳九百六”,讲的是:

初入元106年(百六)之后,有9年旱灾(阳九,旱灾为阳,水灾为阴);接着过374年之后,有9年水灾(阴九);接下来480年之后,有9年旱灾(阳九);再下来720年之后,有7年水灾(阴七);又下来720年之后,有7年旱灾(阳七)……以此类推。

这样:106+9(阳)+374+ 9(阴)+480+ 9(阳)+720+ 7(阴)+720+ 7(阳)+600+ 5(阴)+600+ 5(阳)+480+ 3(阴)+480+ 3(阳)=4617年。

此为一元。其中包括57年的灾年(9+9+9+7+7+5+5+3+3=57)。

由于初入元106年(百六)之后,就有9年的旱灾(阳九),所以这套推算灾期的方法被称为“阳九百六”。

水灾

不难看出,“阳九百六”原本是古代历学上一种关于水旱灾期的推算法,在汉代已经形成,并成为社会共识。

到了东汉末年,直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战乱频仍,灾害四起,社会动荡,“阳九百六”乃逐渐成为了一个代称,而被人们广泛使用——

凡是遇到天灾人祸、时局混乱、王朝更替等,都可以称为“阳九百六”灾期,就未必还按照历学上的方法来推算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道教勃兴,在新出的道经中,以“阳九百六”构建了独特的劫运说。

道教宣称,通过信道、修道,就能禳灾度厄,顺利度过“阳九百六”灾期,以期救治社会弊病,并吸引信徒。

道经中的“阳九百六”,似乎是与上述不同的另一套推算方法,“阳九”、“百六”被分成了两个并列的概念,并进一步区分为大、小或大、中、小(可能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例如,《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中说:

“灵宝自然运度,有大阳九、大百六,小阳九、小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天厄谓之阳九,地亏谓之百六”。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则说:

“天气相交三千三百度,为小阳九、小百六”,“六千六百度,为中阳九、中百六”,“九千九百度,为大阳九、大百六”(度即年或岁)。

战乱

到了唐代,唐玄宗整修天文数术之学,留下了《开元占经》、《太乙金镜式经》等成果。

其中,由著名方士王希明编撰的《太乙金镜式经》中,载有《推太岁有阳九之灾法》:

“阳九灾者,若入元之始,及元之末,或与太岁冲并于分野,亡国弑君事也。该四千五百六十为一元,四百五十六岁为一阳九也,十三年移一邦,命起寅邦,顺行十二邦,筭(算)外即阳九所在也”。

以及《推太乙有百六之厄法》:

“百六者,太乙之厄,若入元之始,及元之末,或与阳九及太岁冲并于分野,其灾为簒弑之祸。置积年法,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周,十五周为一元,共计四千三百三十为一元也。二十四年移一邦,命起寅邦,顺行十二年,筭外即百六所在也”。

这里“阳九”、“百六”的推算法,与前述又不相同。

王希明在《太乙金镜式经》中,还给出了自己的推算结果:

“至大唐开元十二年以后三百五十年,方会阳九之数”,“大唐贞观十六年壬寅,入第二元二百六也”。

这实际上是论证了开元年间没有“阳九之灾”、“百六之厄”,是太平盛世,显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瘟疫

总之,“阳九百六”作为一种源于古代天文历算学的灾期说,可谓我国本土之“劫运说”,曾流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甚至成为了灾难和动乱的代称,并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所吸收。

其具体内容及推算方法不断演变,至唐代又确立了新范式,一直影响到五代宋元,之后才逐渐式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