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设计·张斌:自谦是个小裁缝,守在苏州的小巷里做戏服,梦想百年后的舞台还有他的作品流转

 正午文化 2022-03-16

当看到演员穿着自己制作的衣服在舞台上千回百转,他就觉得,这是一件可以用一辈子去做的事。

小小的舞台里包揽着天南地北、山河湖海、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几个人套上戏服,恩怨情仇就被挥洒得淋漓尽致。还记得电影《霸王别姬》里风华绝代的程蝶衣,放火烧掉了自己价值连城的戏服,不疯魔不成活,就像是杀死舞台上的自己,戏服对于表演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戏服流行于明代和清代,清末到达鼎盛时期。自古以来苏州的织锦、刺绣和缂丝工艺都是上上乘,旧时宫廷戏班的戏衣大多也是苏州制造。“85后”小伙张斌在十四年前就从家乡杭州来到了苏州,追溯着儿时制作戏服的梦想。

年少时他常沉浸在家人唱的越剧曲调中,越地女子婉约柔媚的声音,轻易地就让他爱上了昆腔皮黄。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他大二时跟朋友一起制作戏服,为此着了迷。2008年毕业后,他来到苏州创业,在小巷深处开了间清幽雅致的工作坊。那段日子里他辗转在各地的博物馆,研究古代文献,查阅资料,看各种演出,四处请教老师傅学习。

日益壮大的团队里,有了一百多位绣娘,还有二十来位技师。绣娘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针法跟如今装饰品的刺绣针法不同,针脚排列整齐细密,张斌为了与她们沟通特意学了当地的方言。从设计、打样、染色、印花、配线、刺绣、篦浆、裁剪再到到最后的水袖,少说也有20多道工序。


在张斌看来,只有达到了老的艺术和工艺水平,才能自如地实现创新。传统的衣服制作都有“”这一工艺,就是把刺绣的反面用浆糊拉平,使其不容易拉坏且有光泽,如今也唯有戏服还保留了这一工艺。一套戏服的制作,短则2、3个月,长则一年半载。一套戏服可比国外的高级定制厉害得多,各种繁复的纹样,古老的技法,都是机绣无可替代的。

张斌说自己不算戏迷,但谈起戏来却神采飞扬,头头是道,昆曲京剧随口就能哼上一段。每次为演员做戏服前,他都会找到那人的演出录像来看,了解演员的风格、状态与习惯,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件真正属于他的衣服。

看惯了台前幕后的百态,张斌总会感慨舞台是遗憾的艺术。他敬重演员们一气呵成、不遗余力的演出,特别是一些老艺术家,登台前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但当幕布拉开,音乐响起,一瞬间就眼神明亮,好像注入了另一个灵魂。对于张斌来说,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消灭遗憾,为演员们呈现出最完美的一面。

靠着高质量的产品,张斌在业界打响了知名度,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有一线的剧团成了他的固定客户,有剧组找上门来合作,还有央视节目组请他来讲述苏州的传统戏服和刺绣手艺。其中有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节目《霓裳羽衣》,大火的影视作品《延禧宫略》《如懿传》,他还为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昆曲《春江花月夜》中的戏曲人物做过人物造型。

张斌其实并不喜欢别人赞美他是“匠人”或是“传承”,他认为传承绝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始终自谦是个“小裁缝”。他说一路走来并不觉得怎么辛苦,如果在百年后,他做的戏服还能在舞台上流传,就满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