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13日到8月31日,在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指挥下,华中野战军与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指挥的12万国民党军,在南濒长江,东到黄海,北接淮阴,西抵运河的广大区域内,连续进行了七场战斗。 这七次战斗,我军称为苏中战役,亦称“苏中七战七捷”。 一个半月的苏中战役,我军消灭敌军5万多人,占进犯苏中地区国民党军的近三分之一,国民党军队基本失去了在苏中地区主动进攻的能力,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成功战例,被毛主席通电全军推广经验。 ![]() 可在面对这样一场战役结果时,李默庵却认为这一仗国民党军是胜利者。 李默庵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呢?这要从苏中战役中双方的作战目标来看。 国共双方不同的战略目的苏中战役之前,国民党军队在苏中地区占有绝对兵力优势,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司令部在常州)指挥的部队有:整编第83师、整编第49师、整编第25师、整编第21师、整编第65师、整编第69师第99旅、新编第9旅,还有第7、第11交通警察总队,总兵力达12万人。 华中野战军部队兵力则处于劣势,因当时新四军部分主力北上山东,留给粟裕的只有刚刚恢复了原番号的的第一师、第六师,以及第七纵队、第十纵队,总共19个团3万余人。 ![]() 苏中是新四军在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老解放区,这里城镇稠密,路网纵横,盛产粮食、海盐等战略物资,群众基础较好,生存环境十分优越,被毛主席称为“我们的关中”。 苏中解放区地处与国民党斗争的前线,与南京、上海等国民党统治腹地仅有一条长江相隔,蒋介石当然不允许近在咫尺的地方有这样一块共产党根据地存在。 为此,蒋介石一面虚与委蛇为中共谈判,一面调兵遣将,企图从徐州、南京、扬州三个方向将苏中解放区包围,一口吃掉这块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 根据南京政府拟定的作战计划,国民党军队把进攻苏中解放区的时间定在了1946年7月15日。 这一仗不得不打,但是以固守苏中根据地为主,还是以歼灭敌人为主,是需要华野司令员粟裕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里就涉及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有名的战术指导思想,后来毛主席将其归纳为十六个字: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 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和毛主席针对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明确提出要打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歼灭战,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暂时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毛主席曾说:
国共双方对苏中战役的不同看法苏中战役一共打了七场,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粟裕和华野从实际情况出发,哪里好消灭敌人、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什么敌人好消灭,因地制宜,灵活用兵。 苏中七战,包括首战宣(家堡)泰(兴),二战如(皋)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堰)林(梓),六战邵伯,七战如(皋)黄(桥)。 ![]() 除了四战李堡,李默庵承认失利以外,其他战斗他的评价都是“我部虽有损失,但基本达到按计划占领的目的。” 关于这七次作战的得失,李默庵说:国民党军的主要目的是收复地盘,以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维护占领区的安全,最终收复了盐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达到了作战目的。 国民党军队以损兵折将的巨大代价占领了一部分苏中解放区,蒋介石兴高采烈,虽然存地失人,但面子上的彩头却挣到了。对于战损五万余人的惨痛代价,李默庵说:“由于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从来没有怪罪我什么。” 然而,事实真是像蒋介石、李默庵宣称的那样是“国军大捷”吗? 粟裕看得很透彻:
![]() 国民党军队表面上咄咄逼人,蒋介石也把苏中解放区的地图看得挺明白,可是他千算万算却忽视了一点:城市交通线是死的地理形势,他占领的地盘越多则需要分兵的地方越多,兵力机动性就越差。 最后,国民党军驻扎的兵力反而被我军分割、包围,动弹不得,成了“呆兵”、“死兵”。这一点,就如同抗战相持阶段的日军一样。 李默庵虽然认为国民党军队是苏中战役的胜利者,但也不得不承认:从解放军方面看,他们作战的目的,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歼灭我有生力量为主。“经过几次战斗,栗裕部以较少的代价歼灭我较多的部队。从这一点看,粟裕部也是胜利的。” 蒋介石的战略失误纠结于几个城池、地盘的得失,是蒋介石一犯再犯的战略和军事指挥错误。 蒋介石讲:
![]() 这一点,蒋介石反不如国统区的报纸有先见之明。《时与文》撰文写道:
越到敌我交战的关键时刻、越到战争的拉锯期,越能看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如在东北,我军暂时放弃四平,目的也是保存有生力量,所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这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精髓所在。 国共双方在战役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因此对战役的指导自然也不一样。共产党和国民党、毛主席和蒋介石,就是在这样截然相反的战略框架下进行博弈。 1947年开始,我军果断离开经营多年的老解放区、老根据地,暂时退出延安,命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军大胆到外线出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把国民党打得措手不及,都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神来之笔。 ![]() 国民党军由于大批成建制地被歼,机动兵力更加不足,从1947年3月起被迫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在其他战场转为守势。 到了辽沈战役后期,眼看大势已去的蒋介石方如梦初醒,他在对外国报纸“检讨”失利时不得不承认:三年来国民党军队处处占地盘、处处设防,实际上形成了处处薄弱之虞,中共才能从战略上“以小吃大”。 面对此种不利局面,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改变战略战术:“不复争一时一地之得失”。 可惜,蒋介石明白得太晚了。他不是没看过《论持久战》,那里面的道理不但适应于抗日战争,也适用于国内战争。只不过,蒋介石战略目光太短浅,心里根本瞧不上“土八路”的战略战术。 等到蒋介石一败涂地,李默庵也移居国外时,再回想起战争初期的那场苏中战役,他们还有自信说一句:“国民党打胜了”吗? ![]() 苏中战役纪念馆雕像 |
|
来自: 梦想童年594 > 《国共解放战争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