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要分三步走

 神农岛 2022-03-17

导语:产业集群形成后,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自然水到渠成,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繁荣强盛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品牌建设是重要的战略抓手,而产业集群则是区域品牌基业长青的沃土和根基。

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一表一里、一虚一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大局,对“三农”工作的一个总部署,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和基础,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将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解决产业聚集的关键问题,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后,农业政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在推进“三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导产业进一步合理布局和做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和要素集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了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其中,河北鸭梨产业集群、内蒙古草原肉羊产业集群、广西三黄鸡产业集群、广西罗汉果产业集群、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安徽徽茶产业集群、河南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黑龙江食用菌产业集群、湖南湘猪产业集群、福建武夷岩茶产业集群、云南花卉产业集群、西藏青稞产业集群、青海牦牛产业集群、新疆库尔勒香梨产业集群等50个产业集群入选。

政府扶持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基础,联合体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

政企联合,按照“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错位竞争”的思路,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品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生态”。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特色主导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会给整个产业和区域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品牌溢价优势、技术创新优势。

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案例,如美国中西部的玉米产业集群、荷兰威斯兰地区的花卉产业集群、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等。


我国不少地方也出现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如人们所熟知的内蒙古乳业产业集群、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集群、郑州速冻食品产业集群等。

各种特产之乡、产业之都,以及国家推动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其发展路径、核心标志和最终目标,也是要打造特色鲜明、资源聚集、竞争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构建三大法则:三产融合、横纵延伸、错位竞争

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兴旺,需要众多优秀企业、数个主导产业来支撑。但是,区域经济的繁荣不只是做加法,这只是外在,其内在逻辑是,区域经济能否繁荣和兴旺还要看由企业和产业构成了什么样的生态。

只有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集群,才会让区域经济繁荣强大。这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三产融合:此处的三产,一产泛指农业生产,二产指农产品加工业,三产指农业相关服务业。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文旅结合,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把农业服务、农副产品、农耕活动、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错位竞争:从一个企业联合体品牌到多个多层次品牌,错位经营、竞合发展、共生共荣。如阿胶市场中有“东阿阿胶”(高端)和“福牌”阿胶(大众),云南普洱茶有“大益”和“七彩云南”,河南速冻业有“三全”和“思念”等等。

横纵延伸:做农业产业,一定要建立横向和纵向两种思维。横向延伸业务线,包括核心业务、支持业务、配套业务、衍生业务四个层次。纵向延伸产业链,如种养加产供销,全产业链多点增值。横纵思维,有宽度、有深度,培育多主体、多品牌,集群式发展,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以解决农业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好想你”枣业建立国内首家红枣博物馆,举办红枣文化节,推出了“好想你”红枣种植示范园、红枣养生苑、枣木雕刻园……如今,“好想你”中国红枣城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大提高了新郑红枣产业和“好想你”的知名度,让“好想你”成为河南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

中国台湾地区“梅之乡”信义乡的青梅产业,已由原来的单纯农业种植,发展成为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紧密关联的新兴产业链,成为全球游客打卡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产业集群,须实现从产品的“点”到产业的“链”,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面”。产业集群形成后,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自然水到渠成,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繁荣强盛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不是每个区域都有资源和能力实现,更适合产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

波尔多是世界葡萄酒之都。在波尔多纵横113000公顷的葡萄园上,遍布13000多个种植者(酒庄或葡萄园),分为57个独立的AOC(原产地监控命名)区,每年出产8.5亿瓶葡萄酒,占全法国同类酒产量的1/4。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各具风格,纵是一园之隔,风味亦会不同,这是波尔多葡萄酒闻名世界、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因此,诞生了众多著名酒庄,如拉菲、玛歌、柏图斯等。这就是由企业集聚产生的区域产业集群效应。

漯河——一座中原内陆小城,因独特的食品工业魅力而闻名天下。漯河诞生了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共有食品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6600多家,年加工肉制品320万吨,产量亚洲最大。2003年,中原食品节诞生,2008年,中原食品节升格为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成为这座食品名城的“金名片”。

受双汇集团所带动起来的产业集群影响,目前,全市已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600万吨,占全省的15%;年加工生猪1600万头,占全省的23%;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1/4。

山东寿光立足设施蔬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蔬菜谷”,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良种多达70个以上。每天发布的“寿光蔬菜指数”成了全国各地菜价的“风向标”,甚至能左右韩国泡菜的产量。

寿光蔬菜产业的全产业链经济贡献值210亿元,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自蔬菜,成为全市人民的“命根子”。

产业集群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打品牌。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塑造,把产业基础夯实和品类发展壮大,让区域品牌的名片先亮出来、传播出去,建立强有力的心智认知。同时,把外部优势资源对接和引进,为产业、企业和农户赋能。

第二步,抓主体。以联合体企业为主干和支点,发挥市场引领和推动作用,打造超级用户品牌,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与用户品牌的共生共荣。

第三步,建集群。三产融合,农文旅结合,互联网+科技+农业,带动多个经营主体和企业品牌,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

其主线脉络是“打品牌、抓主体、建集群”,梯次递进,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发展和进化轨道,最终形成中国或世界产业之都(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以上内容节选自资深农业品牌专家娄向鹏、郝北海的专著《品牌农业4:新时代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路径与方法》,神农岛独家授权连载。

该书以福来咨询团队亲身参与的上百例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建设实践为依托,以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的专项研究为基础,立足中国特色,借鉴世界经验,系统创导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体系、战略路径、落地方法和实用工具。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福来,专注品牌农业
顶层设计20年

福来,“农业农村部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单位”“河北农业品牌顾问单位”“云南省绿色食品牌顾问单位”

2002年创立于北京,专注品牌农业战略咨询20年。

以“战略就要寻根,品牌就要找魂”的福来方法论,“责任至上、极致制胜”的福来价值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品牌、产品、创意、传播的系统顶层设计服务。

帮助客户找到“根与魂”,绘就经营蓝图,并进行系统培训、辅助执行、战略体检,让客户不走弯路、错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