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郊乡音】两种教你轻松学会判断平仄

 越光书馆 2022-03-17

2020年3月27日(第36期)

撰稿丨小恐龙

封面图感谢原图作者,若有侵权敬请联系




如何判断平仄



今天来简单地教大家如何快速判断平仄。

中国的传统诗词格律讲究平仄。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平声为平。现在的普通话因为入声系统消失,导致普通话四声与平仄无法严格对应。平仄无法直观判断,的确为今人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01


普通话四声直接对应平上去入?



现在的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四个声调,后世也有人将普通话四声人为规定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这种分法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并非语言的自然发展和传承。这一论调严重地误导了人们对诗词格律的认知。

02


一声二声平、三声四声仄?



如何快速判断平仄?一些学校的老师也许会这样教大家:“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这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如果不考虑入声系统,这一规则大致成立。

为什么说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呢?这要追溯到普通话第一声、第二声的形成。可以注意到第一声与第二声的学名分别是阴平和阳平,可以猜测到这两种声调是从同一声调分化而来。这个分化过程学界叫做“阴阳分调”。

手头有本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其中第189页“声调的分阴阳”一节对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分化的历程解释得相当清楚。王力先生认为,这种分化在14世纪以前便已完成。这种分化与声母的清浊存在对应关系,清音平声字发展为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今吴语的浊声母保留得较好,举个例子,想必大家就能体会。比如“通”与“同”,前者在上海地区方言中念送气清音,后者念不送气浊音。在普通话中,前者念阴平(第一声),后者念阳平(第二声)。而在中古汉语中,两者都是通摄平声一等字。

简而言之,不考虑入声,阴平和阳平本来是一家人,只是因为声母的清浊在14世纪以前产生了分化。

03


入声是什么?



入声在普通话系统中已经消失。中古入声字现在散布在普通话的各个声调中,比如第一声的“一”、第二声的“白”、第三声的“骨”、第四声的“六”都是中古入声字。

所谓入声,简单的来讲就是短促的发音,比如上海话等吴语方言中的“的”、“一”、“六”、“七”、“八”、“十”等。又如,活络、陆续、法国、特别这四组词,组成该词的两字都是入声字。

中古时期的入声存在三种韵尾,分别是p、t、k,不少方言以及日语、韩语、越南语的汉字音保留了入声辅音韵尾,比如广州话的湿(sap1)、实(sat6)、式(sik1)。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吴语中的入声韵尾除了松江府方言在1850年左右尚存在/ʔ/(喉塞音)和/k/两个入声韵尾外,其余早已合并成/ʔ/(喉塞音)或者舒化。松江府方言入声韵尾现在也已经全数归并成/ʔ/。

现在的吴语等大部分南方方言和部分北方方言往往保留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入声体系,也使得这些方言的母语者得以寻找一个突破口去科学、快速地判断入声。

掌握保留入声的方言或域外方音(日语、韩语、越南语)会为你扫清绝大多数判断平仄的障碍。如果对方言不熟悉或者方言不保留入声,本文后半部分也将列举其他方法供判断入声

△参考音频(普通话)

04


方法一: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互补判断



打乱平仄秩序的基本是入声,那我们只需用方言先还原入声,便可顺利地再用普通话进行判断。(普通话的三、四声也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为了判断平仄,不必考虑上、去的分别)

[例字丨普通话调值(或入声字)丨对应平仄]

锄 第二声→平

禾 第二声→平

日 入声→仄

当 第一声→平

午 第三声→仄

不妨来试试看:

锄禾日当午 (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 (仄仄平

土:中古上声,仄

谁知盘中餐(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仄仄平平仄)

05


方法二:松江小片方言



用松江小片方言判断古代四声非常可靠。使用这类方言,不仅能判断平仄,还能大致判断中古四声。钱乃荣先生指出,旧松江府的方言声调演变相当规矩,基本秉持着“平声降调、上声平调、去声升调”的规则。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松江小片方言(大致包括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对于同属于旧松江府的上海市郊小片、浦东小片并不完全适用(阳调存在不同程度合并)。吴语存在连读变调系统,判断调类必须按照单字调来看

通过下表,可以发现松江小片的调类在松江片中是最丰富的,平上去入的格局也是保留得最清晰的。

通过崇明片、练塘片(青浦西部)判断平上去入理论上也可行,但不如松江小片更为直观。单纯判断平仄(不考虑上、去声的区别),理论上嘉定片、上海市郊小片也能做到,但上海市郊小片的阳平、阳上、阳去调值受到浦东、市区影响并不稳定。大家可以通过下表大致了解平、上、去、入四声在自己母语中的发展情况。

△《上海地区方言的分片》

[例字丨调值(五度标记法,数字越大调越高)丨声调趋势丨对应中古声调丨对应平仄]

锄 31(降→平)平

禾 31(降→平)平

日 2(入)仄

当 53(降→平)平

午 44(平→上)仄

不妨来试试看:

锄禾日当午 (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下土 (仄仄平
谁知盘中餐(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仄仄平平仄)

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呢?如果对平仄仍然存在疑问,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辞书进行查询。(以上为大致规律,存在极少数特例)

06


记忆入声的其他方法



①用诗词押韵记忆

用诗词格律记忆入声字,可以将背诵古诗词与学习平仄结合起来。下面列举几首押入声韵的古诗词:(由于入声在官话系统里的演化比较特殊,故用普通话分析押入声韵诗歌格律可能存在困难。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靖康耻,犹未。臣子恨,何时!驾长车,踏破贺兰山。壮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韵母短促,相当悲愤)

汉皇重色思倾,御宇多年求不。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寻寻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

世情恶衰,万事随转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

摘花不插,采柏动盈

天寒翠袖,日暮倚修

②直接借助普通话判断

基于普通话判断入声字,也是一个办法,只不过极为困难。基于普通话判断入声字的几条规律:(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基于本人音韵学知识修正了许多不科学的表述,如用现代普通话拼音拼读古汉语等)

一:凡是用b、d、g、j、z、zh六个声母的,并且今音中读为二声的,一定是仄音。如:李白的白,回答的答,国家的国,疾病的疾,住宅的宅。

二:凡是d,t,l,z,c,s六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入声字。如:得,特、勒、则,侧,瑟。(除了“厕”)

三:凡是声母是k或者四个卷舌音zh、ch、sh、r,而韵母是uo的话,它一定是入声字。如:阔,桌,戳,说,若。

四:凡是声母中,前面几个声母b、p、m、d、t、n、l这七个声母如果跟韵母ie来拼的话,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入声字,只有“爹”这个字例外,如:别,撇,灭,牒,贴,涅,列。

五:凡是d、g、h、z这四个声母,如果跟韵母ei来拼的话,无论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入声字,如:得,给,黑,贼。

六:凡是声母是f,而韵母是a或o的话,拼出来的是fa或是fo的音,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它一定是入声字。如:法,佛。

七:凡是韵母是ue的话,大多都是入声字,只有三个字例外:嗟、瘸、靴。

八:传统汉字中一字有两读(韵母发生变化),很多都是入声字如:色(ai、e两读)、薄(ao、o两读)、柏(ai、o两读)、着(ao、uo两读)、六(u、iu两读)、乐(ue、ao、e三读)、角(ue、iao两读)、熟(ou、u两读)

九:具有以下特征,除少数特例,都不是入声字:有鼻音;读zi、ci、si;读uei;读uai(除“率”);声母为m、n、l、r,读第1、2、3声的(除“捏”、“辱”等);韵母是er的。

③形声字判断

能从形声字推导入声吗?个人判断大约70%的情况下是可以的。首先一定要注意,判断形声结构,一般地,要从传统汉字入手。比如“比”这个字不是入声,但是简化以后的“毕”(畢)是入声;“大”不是入声,但是简化以后的“达”(達)是入声。

根据个人总结,形声判断法大致可以适用的声旁有:

入声字的代表(不排除特例):足(捉、促),合(恰、洽、鴿、答),蜀(屬、濁、燭、獨、鐲),析(蜥、晰、淅、皙),啇(摘、謫、適、敵),吉(拮、桔(桔梗)),夾(狹、峽、莢),賣(瀆、犢、讀、續(这个很多人读错,继续的续)、贖),枼 (葉、碟、蝶、谍、煠),叔(寂、督、淑),樂(藥、爍、礫)等。

非入声字的代表(不排除特例):比(纰、批、枇(在本地话里读入声))、奚(溪、雞)、主(柱、注)、皮(婆、波、破、坡)、齐(济、挤、剂)、其(期、旗、琪)、妻(凄、棲、萋)、幾(機、璣、譏)、古(固、個(本地话里可读入声)、估、詁、故)、雇(僱、顧)、奇(椅、猗、倚)等。

也有大量例外。

比如“敝”不是入声,斃”(简化字作“毙”)、“蔽”、“弊”也都不是入声,但“撇”、“鳖”、“憋”是入声。不过这组字在普通话中的发展也是很分明的,不读入声的全 部归为bì,读入声的全部归为piě或biē。“列”相较于“例”,“绩”与“责”相较于“债”,“福”与“輻”相较于“副”,“北”相较于“背”,“值”(中古舒声,但实际上很多方言读入声,可能是受到“直”的影响)与“直”相较于“置”,“华”相较于“烨”,“各”、“洛”与“落”相较于“路”,“作”相较于“炸、乍、咋”,以上几组前者是入声,后者不是,但是往往可以从普通话读音里发现其中的端倪。这种情况下,按照经验,只要普通话中与之同音、形声有关系的字已确定是否是入声,那么这个字的入声属性也就能够确定了。

但是普通话有时也不能完全作为参考,如“式”字是入声,但“试”与“拭”,两个普通话同音的字,前者不是入声,后者是入声。“谷”与“浴”相较于“裕”,前两者是入声,后者不是。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不少初学的朋友一定会觉得相当困难,实在有难度,可以将上文权当一次对入声字简单的了解。可见,要想吃透平仄,最经济的方式还是掌握一套保留入声系统的方言字音系统。平常多用方言,多多正音,遇到不会念的字词,试着用“吴语学堂字典”、“韵典网”等工具多多查阅,对于入声还是舒声的敏感想必很快就能培养起来的。

如果上面的方法实在看不懂,可以记忆几个简单的常用入声/舒声(可以理解为与入声相对)字,能对掌握入声系统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

利是舒声,力是入声;题是舒声,目是入声;体是舒声,育是入声;实、食、十、石都是入声;出、入都是入声,八、百都是入声;主是舒声,客是入声;黑、白、绿、色都是入声,日、月都是入声,学、习都是入声,得、失都是入声,袭、击都是入声,法、律都是入声,激、烈都是入声。喜是舒声,乐是入声。

参考资料:

1.《汉语史稿》

2.《上海语言发展》

3.《上海地区方言的分片》

线上调查仍在继续,快快来参与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