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先有德,孝为德之本

 彭允好 2022-03-17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民族。在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优秀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精神,支撑着中华文明史屹立在地球的东方,绵延不断。

张锡林、孙实明、饶良伦等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说:“中华民族在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形成了足可引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是伦理道德的学说。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故我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

尊崇伦理道德,尊重有德之人,是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老子在《道德经》中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道德思想的主干。孔子认为,上至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应当崇尚道德,以德配天,通过诚意正心,修身养德,达到克己复礼,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孔子在《礼记 缁衣篇》中说:“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民众的道德感,是民众自觉遵行道德原则,约束自身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民众有了道德感,在犯错之后就会知道羞耻,从而洗心革面,迁善改过,走上正善之途。民众没有道德感,即使严刑峻法,民众只是为了刑罚而表面顺从,没有羞耻感,也很难从内心迁善改过。

中华文明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薪火传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

关帝在《桃园明圣经》中劝谕世人:“孝悌忠信人之本,礼义廉耻人之根。尔能听吾行善事,自有祥云足下腾。”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传统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无数中华儿女正是在这些道德精神的鼓舞和激励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注入了永不干涸、明净清澈的涓涓细流。

美德之中,尤以孝道为先。孝道,是做人的本分,是道德的基础,是百善的源头。《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人格修养,首先要从恪守孝道做起,然后才有其他德行。没有孝,便没有德,不尽孝,便失了德。

孝的实质,在于孝心,孝心一开,百慧皆开。从孝父母之身,到孝父母之心,到孝父母之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终者、大者,这也是孝道的最高境界,以孝道培育德行,以德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达成精忠报国,青史流芳,大孝显亲的终极目标

《关帝戒士子文》有则故事:浙江嘉善人顾态,平素敬仰关帝,事亲至孝。每年教书所得薪金都全数交给父亲,分文不留,自己的生活反而过得非常窘迫。庚子年春,他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张氏早已听说过顾态的孝行,非常赞赏,在顾态到任那天,就把全年的薪金提前送给他,并且对他说:“这是我提前送给你的银子,你父亲不知道,你可用这银子买田,然后收租,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这样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何必把薪金都交给父亲呢!”顾态正色回答说:“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我把薪金收入全数交给父亲分配应用,是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我怎可为了几石租米而改变孝心,把钱私自使用欺瞒父亲呢?”顾态收了张氏全年薪金后,仍然毫无保留地都交给了父亲。

顾态的孝行品德也为儿女树立了最佳的榜样,顾态的儿子顾际明,少年聪颖,才华早露。万历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成为朝野称赞的一代廉吏。辞官归田后购置义田,救助贫民,为罗星台关帝庙捐田四十亩以供香火,教化百姓,受到嘉善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做人先有德,孝为德之本。《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人能尽孝于父母,才能忠义于国家,友善于朋友,尽职于岗位,服务于社会,体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