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疗法是指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根据治疗疾病的需求,选择不同配方中药组成相应熏洗方剂,通过渗透作用将药液透入患者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方法。此疗法历史渊源长久,最早记载于在《五十二病方》中;而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现代因其有了更先进的仪器支持及理论指导,中药熏蒸疗法得到广泛运用。 熏蒸的好处 1.蒸汽分子能在热力作用下滋养经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减轻肌肉紧张程度、促进炎症反应消退,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 2.蒸汽分子能随经络而达各脏腑,调节脏腑平衡,使人情绪放松,肌肉松驰,睡眠改善,身心舒畅。 3.蒸汽分子通过皮肤表层吸收,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减轻心脏负担,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乏力、头晕疾病等。 熏蒸的优势 中药熏蒸是将药物经过皮肤渗透入血液循环以发挥疗效,能够增强药物有效成分利用率;同时还避免了胃肠道的刺激,减轻了肝肾功能的损害。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廉价、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熏蒸的方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 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1) 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 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 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2) 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3) 坐浴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同,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 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 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 持续淋渍热罨。 (2) 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汤,稍微拧一下(不要太干),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3) 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搪瓷盆内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 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替产用。 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适用疾病 注意事项 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待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 2、药汤温度要适宜,以38℃~42℃为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汤药不要过夜,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 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 卧床休息。 5、如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6、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7、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 天。 8、中药熏蒸过程中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心跳加快等不适,严防出汗虚脱或头晕,若有不适,立即停止熏蒸,熏蒸时间每次不宜超过半小时。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忌用全身熏洗。 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疾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 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坏疽者,禁止使用中高温(超过38 度)熏洗。 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