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有德者,绝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者

 丁小悟典 2022-03-17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道德经》第38章

《道德经》前37章《道经》描述了“道”的特征与作用,从第38章开始是《德经》。

“道”与“德”相合,构成老子思想的整个哲学体系。“道”是一种内在的原理,“德”是“道”外在的体现,也就是人的行为。

老子认为,“德”是有差别的,它可以细分为“上德”和“下德”,人不能简单地分为有德和无德,即使有德,也有高下之分。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真正有德者,绝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者

“上德”是指最高的德行,指按照“道”修行的人,是真正有德之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不刻意显摆自己的德行,是不求回报地为大家做事,这才是真正具备了“德”。

“下德”,是次一等的“德”,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在形式上追求“德”,总是处处标榜自己之德,实际上没有真正达到“德”的境界。

真正的德是一种境界,不是装出来的。

真正具备“德”的人,一切顺其自然而为,出于本心,不矫揉造作,做好人好事成为他的本能,是自然而然,不用在心里进行权衡,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比如,有的人见义勇为,不求回报,不留名字,做无名英雄。

真正有德者,绝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者

下德之人就不同了,他也做好事,但是他是做好事有一定的功利心在里面的,是给别人看了,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比如,他见义勇为后,到处宣传自己,可以博得好名声,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铺路,还可能得到一些经济补偿。

正如王弼注解的:“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下德”是有意去做,用心而求,存心而得,并且做得也不错,虽然是有德的表现,不过,他们追求的是声名及声名带来的福利。

“上德”与“下德”的区别,简单地说,“上德”是无心,“下德”则有居心。“上德”是无心为之,不带目的地去做善事;“下德”是有意为之,是带有目的去做好事。

《庄子·杂篇·列御寇》:“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最坏的事莫过于有心为德而且还有心眼。当一个人做了善事,却有了争名争利之念,这份善心就大大打了折扣。

真正有德者,绝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者

“上德”是最高的“德”,“下德”是打了折扣的“德”。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但做到“上德”了,连“下德”也做不到,反而只是假借“下德”的外衣,却做着无德之事。

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行,不无奸恶人藏其内。”有些人表面仁爱,实际上是假仁爱;有的人表面讲道义,而实际做事一点也不讲道义。由此可知,仁义之士之中隐藏着奸佞险恶的人。

仁义本身是一种至诚至纯的道德感情,是发自心底的,不伪装,不做作,更不需要心机和滑头。

有德之人,没有私心杂念,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尊敬他们,信任他们,愿意跟随他们,支持他们。一些有心计的“精明”人发现这其中有利可图,就做出道貌岸然的样子,来骗取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实际上是假借仁义之名做利己之事,甚至暗中行阴恶歹毒之事。

这类人就是人们厌恶的假“正人君子”,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标准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光鲜,内里败坏。

真正有德者,绝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者

假仁假义者,披着一张清正高尚的画皮,心存卑鄙之念,行伤天害理之事,而他们的卑劣行径隐匿在道德高标之后,更具有迷惑性。人们不怕恶行恶状的人,就怕这些伪道义之人。

儒家是最注重道德修养的,要求有志之士做一个仁义之人,爱人爱国爱天下,有正义有担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但是,现实中有些读书人急功近利,披着儒家的外衣,打着儒家的幌子,说起仁义道德头头是道,而做人做事却假仁假义,完全背离了儒家道德。

他们其实是假道学,连孔子说的“小人儒”都算不上,他们的所作所为败坏了儒家的名声,这也是儒家让世人诟病的地方,这个“锅”让儒家背得有些冤。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明代儒生的丑恶嘴脸,而这些儒生为了能够科举中第学习儒家经典,而这些经典是被明代统治者篡改过的,解读也要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了。

真正有德者,绝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者

儒家所说的“德”与道家所说的“德”还是有区别的。

老子强调“德”要“无为”,是自然而为,不带一点勉强,故意培养出来的并不是高道德。

儒家认为,“德”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达到老子所说的“上德”境界当然最好,如果达不到,就要努力去培养,也就是先做到“下德”,通过不断修炼,达到“上德”的境界。

老子在第38章的后边告诫人们:“处其实,不居其华”。因为“上德”的表现是朴实无华的,“下德”的表现是华而不实的。因此,老子教导我们,做人应该心存朴实,尽量避免浮躁虚华、刻意为之的“下德”,做到朴实自然的“上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