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之“迟脉”

 小柴胡汤 2022-03-17

| 导读:胡希恕先生对仲景原著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仲景书中提及脉象方面的论述,胡老曾撰写《脉学概说》一文。胡老弟子段治钧教授基于《脉学概说》,进一步整理、延伸,著成《胡希恕讲仲景脉学》。本期为大家分享仲景脉学之“迟脉”的相关内容。(编辑:木易火耳)

胡希恕经方医学

主寒

《伤寒论》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3)

胡希恕先生释:妇人患太阳中风证而发热恶寒,七八日常为病转少阳时期,而经水于此时适来,邪热即乘经行血室之虚而入,因而外热除,脉迟身凉,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乃瘀热逆迫于上,为热入血室所致也。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意思是说虽热入血室,但实于胁下,应就实处以泻之。

笔者注:本条为状如结胸的热入血室证。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即太阳中风证。“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句,应为“得之七八日,经水适来”的倒装句。中风七八日,常为传半表半里或传里的时期,妇人正赶上月经来潮,血虚之时,外邪易乘虚而入里或半表半里,这里是邪热乘虚而入血室。

热除指外热已除,外邪去故体表温度下降而身凉,但其热乘虚入内与血结,才有其后的症状。肝血不行,故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但不是结胸证。谵语是瘀热在下,上冲头脑所致,而非胃家实。此为热入血室,血室,子宫也。这种血毒的为证是多种多样的,而本条只有胸胁下满、谵语的表现。

期门,肝经穴位。刺期门者,泻肝经邪热以疏解胸胁之苦。随其实而取之,随证之实而治以泻法。

本条脉迟是个相对性的描述。因当发热恶寒时,其脉必数,随着外热除,脉即不数,体温也随之而降。相对于此而言曰脉迟身凉,亦可说是此脉迟主寒。 

主虚

《伤寒论》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胡希恕先生释:阳明病脉迟,为胃虚有饮之成。虚则消化不良,故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胃有停故,逆于上则头眩。水不下利,必小便难。食水不消,湿盛热郁,久必发黄,故谓此欲作谷疸。谷疸腹满,若为实满本可议下。今虽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主中虚故也

笔者按:此述胃虚消化不良的黄疸证,由于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亦阳明中寒证,故不可下。

笔者注:脉迟主寒、主虚(营气不足),亦主里实。本条是因胃虚停饮。食难用饱,即不能吃饱,或吃饱一点就难受,显为胃虚不胜食的缘故,是阳明中寒之类也。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以其胃虚弱,食则不消而微烦。头眩为水气上冲之证,故必小便难

谷疸,病名,因消化不良而发黄疸。欲作谷疸,是迁延下去即将发黄疸的意思。黄疸者,湿热郁结之为病。阳明有热而小便不利,湿无去路,合于发黄的病理机制,因谓欲作谷疸也。谷疸下之而腹满如故,可见为虚满,而非实满也。 

主实

《伤寒论》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胡希恕先生释:潮热,即蒸蒸发热,言其热如潮、势甚汹涌的意思。身重为湿郁于体表的证候。短气,心下有微饮故。腹满而喘,因腹满上压腹膈,阻碍呼吸之故。为便于理解,本条可分四段解如下:

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今阳明病脉迟,汗出,但不恶寒,阳明的外证已显,其人又有身重、短气、腹满而喘等表里虚实交错互见的证候,当然还不可议下。

若汗出不恶寒,并有潮热者,则脉迟不外乎里实、气血受阻,肯定为外欲解,乃可攻里也。若更有手足不断汗出,则属大便成硬的确候,宜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出虽多而微热并恶寒者,为表虚而外未解也,可与桂枝汤先解外,不可攻里自在言外

虽发热不恶寒,但其热不潮,则更不实,不可为大承气汤攻之。即便腹大满(指腹满而喘)并大便不通者,亦只可少为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而不可使之大泻下。

笔者按水火不相容,热盛于里,必迫使津液外越,阳明病多汗者即在于此。表有湿则身重,里有微饮则短气,此热来至极,里还不实,虽腹满而喘,亦表里虚实交错互见征象,何得妄攻?

脉迟一般主寒主虚,里实极者,则气血受阻而脉亦迟。阳明病脉迟,宜当心其虚,“虽汗出不恶寒者”即含有不可妄攻之语气,“其身必上,短气,腹满而喘”即是不可妄攻的证候。历来注家大多连读下去,而把身重、短气等说成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其实是错误的。试看书中有关身重的条文很多,而无一可下者,《伤塞论》218、219两条与此颇相似,但均禁下,可证。

笔者注: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为阳明证。若汗出而恶寒发热则是太阳中风,无发热也可能是阴虚证。腹满,腹皮膨满,按之无抵抗及压痛,与大承气汤证之坚满不同。这段文字的着眼点在于:其一,虽“汗出不恶寒”阳明外证已显,但脉迟一句必有隐情,医者当细加分辨,不可贸然行事;其二,身重短气,腹满而喘,其证表里虚实互见时,不可攻里;其三,什么时候方可攻里及攻里的方略,须于下句领悟

潮热,是热势已盛于里,此时已尽显阳明特征,符合阳性病先外后里的治疗规律,当可攻里也。但攻里也并非不加选择地施以大承气汤,还必须细辨方证,对证治疗,后文的三种情况即示范之。仲景凡于此等处均寓意深远,学者可细心体会揣摩之。

手足濈然汗出,是大便成硬的确证之一。阳明病有潮热,并且大便已硬,故曰“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俗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仲景怕医者只着眼于汗出多,忽略了“微发热恶寒”,误以为病已转属阳明,特予提示“外未解也”。今微发热恶寒而汗出多,桂枝汤证仍在,当以桂枝汤先解其外,待外解方可攻里也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的阳明病外证已显,但其热不潮,仍不可以大承气汤下之。即便患者有腹满、大便不通,也只宜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不可令大泻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