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走近李少春(12)模范武松

 戏迷知音 2022-03-18
1940年7月李少春结束了天津的演出,于23日与侯玉兰分别回到北京。回京后的李少春并没有马上演出,而是忙着排戏,早在5月份就预告了要排《雪夜歼仇记》《云罗山》和《小霸王怒斩于吉》几出戏,但先期只排了《云罗山》,同时又排了《洗浮山》和《罗成》,《罗成》实际就是将小生戏的《罗成叫关》增加首尾,由赴长安起到淤泥河止,中间的叫关依然按照小生的路子唱唢呐二黄。其实到1941年前,李少春只公演了一二本的《洗浮山》和《罗成》,其他的戏,因毛庆来的到来而改变。
毛庆来在斌庆社时就是李万春的良辅,后来一直在永春社搭班,1940年10月李万春与上海更新舞台签约,因毛庆来要操办乃弟毛世来的婚事,故未同行。李万春约了蓝月春同往,临行前还安排好了每日派车接送毛庆来到鸣春社教戏。这也给李少春创造了机会。

1940年11月6日《戏剧报》刊登一条简短消息称,魏连芳已入群庆社,搭班与李少春长期合作,该社的本戏旦角均由他担任。

起初毛庆来除去在毛世来的和平社偶尔露演外,并没有搭其他班演出。魏连芳到群庆社后,就一再撮合毛庆来与李少春的合作,而毛庆来因受李万春临行的托付,始终犹豫不决,与其说“恐伤万春、少春的亲戚感情”,不如说是碍于李万春的情面和交情,终究没架住高维廉、陈春龄、李宝奎等人的几次磋商大概有高人出了高招,最后毛庆来表示为生活所迫,不唱戏就没饭吃,才算搭上李少春的班了。




12月6日的《戏剧报》刊登一则消息称:毛庆来已辞去李万春班及鸣春社,李少春毛庆来将永久合作。关于毛庆来的离开,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是与李万春貌合神离,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后来毛庆来又回到永春社,辅助李万春。看了一些相关文章,我认为《立言画报》分析的比较靠谱。
文章中指出“毛庆来这次决然离开李万春也是有苦衷的,公事的确有对不住他的地方,除去公事外,万春对他不能说不地道,大哥长大哥短的,背地还称呼他毛老板,物质上及吃喝玩乐也满说的过去......庆来总以为自己实际享受的太少,难免时常犯个小脾气,更有几回戏贴出去临时告假,在万春看来他是故意拿捏,庆来则认为傍角太辛苦。





我们回看历史,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毛庆来帮助料理毛世来的婚事,才没有南下,恰巧李少春武戏没对手,便想到了毛庆来。
其实李少春早就惦记着毛庆来了,“在满洲时,就听到北京传出李毛散伙的消息,他很兴奋地说:咱们能把庆来拉进来,就没急着了。”对李少春铺天盖地的宣传,使毛庆来也萌生了合作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
在还没有机会拉拢毛庆来时,李少春想把蓝月春先拉拢过来,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时,蓝月春曾临时加入唱了几天,但俩人配合不太合适,所以未成。 

1940年12月9日《新北京》广告

毛庆来、魏连芳的加入,使李少春有了生机,12月10日在三庆首次合作,剧目为《武松》,从打虎起到狮子楼止,李少春饰武松,魏连芳饰潘金莲,艾世菊饰武大郎,高维廉前西门庆,毛庆来后西门庆。

没想到李少春、毛庆来的这次合作,竟上演了一幕纠纷大戏。

当报道了毛庆来跳槽的消息后,李万春的亲友便将剪报寄到上海,李万春接到剪报后,立即打回电报,设法阻止。

12月10日晚7时,毛庆来正准备去三庆演戏,李永利突然携李万春之妻及管事到毛庆来寓所,请他无论如何不能与李少春合作,大有兴师问罪之势。毛庆来则以与李万春合作并无合同;万春赴沪已月余,为生计起见,对外搭班不能阻碍。双方发生冲突,经迟景泉调停,总算平息了争端。


提到李少春的《武松》,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个戏的历史渊源。

梨园中根据《水浒》原著所编的剧目,多半都是武戏,而水浒中最动人,最有声色的人物就是武松了,京剧中关于武松的剧目,有《狮子楼》《十字坡》《鸳鸯楼》等,都是各成段落,不相连贯,1934年李万春根据《水浒》原著,将武松一生事迹,编成全部本戏,命名《武松》,于3月4日在第一舞台首演。

《武松》是李万春整理旧剧,首创成功之作,也是李万春剧目中独有的大本戏。一经推出,便驰名南北,李万春将好汉武松演活,被北京舆论界称为“模范武松”,而上海舆论界则称之为“活武二”,可见李万春武松之精彩。

头本从柴家庄宋江避祸起,包括景阳冈打虎,阳谷县遇兄,戏叔别兄,挑帘裁衣,定计害武大,守灵托兆,告状屈刑,杀金莲,狮子楼几折。
1937年11月13日《益世报》介绍“打虎一场是按昆曲老词演唱,古调独弹,阳春白雪,戏叔一场,义正辞严,活现一个水浒传中梁山上的血性男子,真不愧是模范武松。闹楼一场,为头本中最精彩一场,李万春素以此剧为最佳,每于堂会或义务戏时才会演唱,可见其优待。”李万春《狮子楼》有抛刀踏刀绝技,三十年代初,在庆乐演出该戏,卖了一千二百的票,富连成的黄元庆、毛世来唱《挑帘裁衣》,几乎挤破了华乐的门,除去演员的叫座力之外,主要还是武松感人至深的形象备受欢迎。

其实京朝派演员没有演武松出名的,武生泰斗杨小楼也不演武松戏,李万春却以武松叫响菊坛,也是开了先例

武松戏有稳准狠三绝,能做到这三绝的,只有南方盖叫天和北方李万春二人。

李万春的武松,从服装到表演都非常有个性,把武松的英雄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他认为武松是血性刚勇男子,不能施脂粉,他的罗帽褶子、打衣打裤都是黑丝绒做的,给人一种飒靓的感觉,打虎用的罗汉拳的套数,亮相也采用了罗汉造型。同时在稳准狠的基础上,又多了美帅脆,这就是武松的迷人之处,也为后面的戏做了铺垫。

由于头本收到很好的效果,李万春马上又编演了二本《武松》包括:武松祭灵堂,王婆坐木驴,刺配十字坡,大闹快活林,武施双结拜,醉打蒋门神,夜走飞云浦,误中美人计,发配刺双印,血溅鸳鸯楼。


头本《武松》是以做戏为主,武戏只有两场,打虎并无多少武技,主要还是狮子楼技巧多。二本《武松》则以武戏为主,在《十字坡》《快活林》《打酒馆》《鸳鸯楼》四节都是武戏吃重,《十字坡》中有飞脚上桌的高难度动作,特别是《鸳鸯楼》要舞真刀,还有从三张桌子上劈飞叉而下,武生中都畏惧这种技巧,除早年的李春林和当时的盖叫天外,无人敢试。《鸳鸯楼》后还有翻上三张桌子,以笔书“杀人者武松”,表示武松的敢作敢当,李万春为别开生面,设计了当场挥毫的情节。

+

1934年4月10日 《庸报

为增加旦角的戏份,二本中加入了“武松叹月”以及张督监使美人计两幕,武松在叹月中有舞棍的武功,因为李万春班没有好武旦,就由毛庆来反串孙二娘。
二本《武松》于1934年3月18日首演于北京第一舞台,随后又编演了三本《武松》,于4月8日作为第一舞台的临别戏演出,李万春到天津演出,当时《庸报》报道,因二本比较繁重,演到飞云浦为止,三本自血溅鸳鸯楼起,包括二过十字坡,误走蜈蚣岭、飞天逞强暴、仗义削道冠、投奔二龙山等情节。

由于后两本都是武戏为主,三本演出次数比较少,1941年4月,李万春响应提倡改良国剧号召,对一些保留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取消不合理场次及迷信情节,先试改了《林冲》获得好评,继而又着手改编了《武松》,根据《武十回》之名,将三本《武松》合并成十部戏,即《武松打虎》《戏叔别兄》《挑帘裁衣》《狮子楼》《十字坡》《安平寨》《快活林》《飞云浦》《鸳鸯楼》《蜈蚣岭》一次演全。


简单的梳理了《武松》的来历及李万春《武松》的概况以后,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说李少春的《武松》。

1940年12月10日李少春首演《武松》后又演了几场,效果也很不错,1941年7月底再赴满洲演出,9月5日期满回到天津,开始编演后部《武松》,由《十字坡》起,包括《安平寨》《天王堂》《打酒馆》《美人计》《飞云浦》到《鸳鸯楼》为止,于10月12日在中国大戏院首演。
1941年10月《东亚晨报》刊登文章指出“少春英姿挺秀,性情豪爽,扮演武松颇为对工,故演武松妙到毫显,远非他伶所能望及者也”看看,人家在评李少春的同时,不忘了贬一下其他伶人。
这篇文章中还指出“为表演全貌,决将武松一生事迹,按照水浒依次编排,负责编辑的为李宝奎,由客冬起,宝奎即行从事编写二本武松,因慎重起见,费时九个月始编成,全剧正配名角,皆有固定准确词句,绝非如一般时下伶人,说说场子,写张提纲,七拼八凑就算编成可比。”最后这句指的是谁呢?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
另外还有一句话很重要“二本较头本火炽, 由始至终以开打为主线,而加以不少滑稽场面,全剧小花脸十六人,其插科打诨,逗趣遭笑的程度,不问可知。”这么多的丑角来插科打诨,逗趣取笑,很有时下那种相声加唱的感觉。其实李少春艺术成就最大特点是以滑稽取胜,可博妇孺欢笑,当时有“滑头武戏”之称。

从内容上看,李少春和李万春的《武松》大致相同,且李宝奎、高维廉、毛庆来都是原永春社的人,很难说没有抄袭嫌疑。李万春留有文革后演出资料,而李少春却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究竟两人的武松如何,我们从当年的报刊上寻找答案了。


1941年2月24日《新天津画报》中评价“少春之武松,扮相英武,态度激昂,活将一位大英雄现诸台上,打虎时的招架,美不胜收,戏叔时的凌然不可侵犯神色,见武大之敬爱兄长之情形,守灵时手足关心的态度,均能将武松磊落光明人格,表现无遗。为最精彩绝伦的则是狮子楼......最特别的是两人隔着仰放的桌子,地方太窄不好动手,两人各以一脚站在桌面之上,拼命夺刀。二人夺刀路数与别人不同,如疾风骤雨,一招一式交代的都很清楚,且与开打之中,增加了令人咋舌的身段,属实别开生面。



10月10日《新天津画报》也有报道“二本武松着实繁难,情节之滑稽,场面之热烈,穿插紧凑,打法惊奇,均较头本为佳。几套开打极为新颖,少春除去与毛庆来(饰孙二娘)的两套开打外,其同陈世鼎(饰蒋门神)也有很火炽的开打,鸳鸯楼一场,在布景上大开其打,更觉别开生面,最后血溅一幕,全台人一律被杀,卧于台上,描写当时情形十分逼真,实为舞台见所未见的特殊场面。
我们没有找到更多有用的关于李少春《武松》表演及评论的文章,仅从这两篇报道中,大致看出李少春的《武松》情况了,与其他戏一样,只是热闹和表面的华丽,实质的东西不多。对比一下李万春的《武松》,前面已有介绍,再下面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作者是张古愚,对李万春的头本《武松》做了详细的介绍,因为文章太长,还有介绍其他戏的内容,我们只截取了其中一部分:

文中提到“万春的武松在台前撤袍露面时,其愤恨之状,全从真气真神中衬托出来,坐客之神顿然一振,目光为之笼罩,精神为之吸引......上楼的身段灵活,毛庆来夺刀还刀颇觉利落,李之单刀直入,赤手夺刀,也极干净,二人较力一节,身手轻捷,腰腿有功夫......李之飞脚更可见他功夫的卓绝,西门庆晕倒,武松受伤一节,最为干净......二次上场,老例多不上高,李毛由上场门上桌翻下,其意是前者在楼上交锋,西门庆下屋图遁,武松下屋紧追。杀西门庆时了了终场,颇有见地。
简短的一些文字,是不是就对比出了李少春与李万春的差别呢?这只是以北派的李万春为标准,对武松这个戏做了简单梳理,盖叫天的武松为南派一绝,麒麟童、赵松樵、高百岁等都很有特色,将来有机会可以细说说,现在我们先继续顺着时间去缕李少春。欢迎您的继续关注!
♥ 精彩回顾

【独家】走近李少春(01)进京

【独家】走近李少春(02)拜师

【独家】走近李少春(03)较量

【独家】走近李少春(04)艺论

【独家】走近李少春(05)明争

【独家】走近李少春(06)明争

【独家】走近李少春(07)和解

【独家】走近李少春(08)换嗓眼

【独家】走近李少春(09)义务戏

【独家】走近李少春(10)风花雪月 上

【独家】走近李少春(11)风花雪月 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