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戏曲艺术的传承,是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拜师也是有一定规钜的,现在不论会多少,都敢教,不论老少,是死还是活着,都敢收徒拜师,为了名利,一切都有可能。 戏曲的传承不是简单地说说就行了,说戏跟教戏是两回事,教是面对面手把手,一招一式,逐字逐句地讲解打磨,教一出戏到完全掌握,不是半天或个半月就可以的。说戏是讲要点或是该注意的地方,即使手把手地比划比划,也只是指点一下,这跟真心实意地教,是两回事,表面上看都是会了,但到台上,就不一样了。教戏也好,说戏也好,都得是明白人,也就是明师,当下明师没有了,很多当年都默默无闻的演员,甚至二三路的演员,如今岁数到了,也混成老艺术家了,再有个重阳晚会,更会混上名师行列,可想而知,戏曲的传承会是什么样子。人老了,总是想找个唠嗑的,子女又忙,整天听唠叨也烦,寂寞之时,正好有投师的,还能有俩孝敬钱,于是老演员们说“玩意别失传了”,“替祖师爷传道”,与其说传承,不如说赚个寂寞钱。拜师和收徒,都是各有所需,谁还讲梨园行艺不轻传的规矩。其实现在这种现状,带走了总比糟践了强,这才是对祖师爷的最好的回报吧!那些老演员们,本身年龄都大了,根本不能身教了,您还收什么徒呢?并且现在的票友,尤其是男旦,削尖脑袋,不惜托关系、花重金、打飞的,四处拜名师,美其名曰“好学”。您指点了,或学了两段唱,还先别说对不对,就觉得了不起了,甚至会唱个梨花颂,吐字归音还没掌握好了,就敢利用各种平台去教别人,对了是他的,错了,是您教的,又何苦呢? 把孝敬名师的钱再从别人身上赚回来,保证不赔本还有赚头。再有像刘冰那样的,给马金凤封了个梅门马派,又丢谁的脸呢? 不清楚巴特尔自己唱明白了吗?这么点的孩子都敢给人家教戏,也是开了梨园先例,反正现在人傻的多,钱也好赚。像这种未成年人学戏,我是比较反感的,尤其现在所谓普及传承和打着戏曲进校园之类的,看似为弘扬戏曲做好事,其实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迫害。讲解一些戏曲知识,欣赏一些戏曲唱段之类的还说的过去,但是一帮唱男旦的,找尽了机会去祸祸少年儿童就非常可恶了。未成年人没有辨别能力,性意识淡薄,男旦们扭捏的神态,再加上这些年对男旦的畸形宣传,会让他们有错误性认识,让这些未成年人穿上旦角服装,示范表演,肯定会误导他们,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三观意识,这种所谓的普及传承,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未成年人要远离男旦!还有一些家长,只想到了赚钱,让男孩子去学旦角。娃娃唱戏,本身就是个卖点,再加上反性别的表演,很博人眼球,未成年男孩,整天搔首弄姿,娘娘腔好玩吗?少儿明星艺术团,这名号倒是很诱人,这种戏曲夏令营,是在普及戏曲呢,还是在迫害儿童?像巴特尔,从小就那么势利,坟头拜师、钦定四代梅派单传的男旦、七日梦、从三个月就自主选择唱京剧等等,还能说点正常话吗?一些人可能觉得好玩,难道不是把他们害了吗?这么小的孩子,野心竟是想做梅兰芳,说到头不过是为名利而已。亲生父母都豁出去了,咱是没必要操心。家长们图的是将来孩子能赚大钱,教的老师图的是现在能赚多少钱,各自利益时效不同,但筹码是相同的,谁为未成年的孩子想了?曾几何时《梨花颂》成了梅葆玖的代表作?主流媒体也跟着宣传这些变异,平时我们喊的“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只是停留在嘴边吗?从娃娃抓起,就是培养娘炮?未成年人还没有辨别能力,任其发展适当调整不适,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是社会险恶,孩子被放到学校、幼儿园,谁能保证老师不是大奶二奶姐姐粉呢?遇到那些不良教师,给孩子们传唱个窑调,推介个男旦,真会潜移默化地毁了孩子,不要觉得这危言耸听,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希望家长们多用点心,多了解一些学校幼儿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男旦的危害是潜在的,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请远离男旦!梨园界的拜师是很有讲究的,首先学生要考察老师,看我想跟谁学,然后托出有名望的人去说合,老师也是要先考察,看你行不行,适合不适合,觉得行,才会答应收徒了。也就是说,拜师收徒是双向选择的。梨园界的收徒很注重仪式,把梨园行有名望的人,同门的师兄弟都请来作证,不仅如此,那时名角收徒,在报纸期刊上,都会有报道。梨园界的特殊性造成的传授技艺必须是言传身教,也就是必须手把手的传授,过去讲究艺不轻传,拜师也有图名的,但师父认可的徒弟,会因人而异地选择一些适合的戏教,而不是什么戏都教,把戏中的细节,窍门、技巧等等都教给你,徒弟一般是认真地学。梨园界的拜师收徒还有很多规矩的,师父必须是专业从事戏曲表演的,像化妆、舞美、箱包、编剧等等都没有资格收徒,票友更不能收徒,不仅不能收徒,就是营业演出也是不允许的。随着时代的变革,很多规矩没了,现在拜师是找靠山,只要钱到位了,别的都好说。话又说回来了,现在还有多少有真玩意的老师呢?拜不着名师也没关系,拜死人,拜坟头之类的闹剧接连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票友可以营业演出倒是可以理解,但是非要往专业上碰瓷那就说不过去了。有些演员或票友,会以与名家的合影照来证明拜过谁,技术发达了,甚至可以PS一张合影来显示自己拜师或跟谁学过,反正是死无对证的事,可以随便说。 杨荣环在1948年拜梅兰芳为师,但是这张合影照,却是让人看着有点不对劲,为什么抠去背景?从面部到服装清晰度都不一样,光线角度也不一样。说实话,这张图还真没有孟小冬和于魁智的PS图有水平。 这张PS图,跟拜师没关系,但可以看出这张图出做的比较好,画面中的俩人相差几十年,色彩光线背景都P的很好,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来说,这张乌龙的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合影,被很多网站转载,也是影响很不好。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罗慧兰精神状态不佳,没多久就故去了。而有篇文章中却说:罗慧兰又打开了山门,本来也没收过徒,何谈又呢?献花就证明拜师了?实际上罗慧兰故去前的几年,就已经身体状态不佳了,根本没能力说戏教戏,有拜访学戏的,都由其女儿带去排练场。罗慧兰这种状态下,是否还能“把很多从来没有传授的剧目、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真的值得商榷。 不禁想起陈永玲先生,在临去世前几个月,经王金璐推荐,陈老带病为即将参加青京赛的常秋月指点《翠屏山》片段,这篇博文中所说的亲授并不确切,另外,陈永玲也非大师。 之后是否还说过别的戏,就不好说了,百度人物介绍里说:“2005年开始随“筱派”名家陈永玲先生学习《战宛城》《翠屏山》等剧目,艺术上又有新的提高” 我们可以缕一下时间,她拜访陈先生应该是2005年初,10月份比赛颁奖结束,陈先生于2006年2月15日去世,她拜访时陈先生已病重,能给她说说重点就不错了,亲授恐怕是没那个精力与体力了吧。还有关键一点,很爱美的陈永玲,每次见人都会先化妆再出来,试想,一个病重老人,没事总化妆会见客人吗? 更可笑的是,从来没听说过翁偶虹收过弟子,若干年后,却忽然冒出来一些弟子,甚至有专业演员不顾梨园行的规矩,也拿出一堆所谓的证据来证明张景山拜师了。 拜师跟交情两回事。翁老熟知梨园界的规矩,课师收徒,非坐科、非成就不收,这是戏曲专业领域严格的传承关系。翁老更清楚,学生只是研讨;而弟子就可以继承衣钵了,不是私下随便就认可的,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提供的这些资料。 翁偶虹先生健在时,不论是写文章,还是《朗秋九贤歌》都称学生,甚至在去世时的文章,都明确标注了“学生”,丝毫未提弟子的事,而很多人提到“弟子”之说,基本出自《翁偶虹编剧生涯》,这是在翁老故去多年后被整理出来的,很难保证不被编辑者改动。关于拜师,请看梨园规矩 之 师生与师徒 郭德纲倒是跨界拜师了,可是拜了个照片,梨园行从来没拜死人带拉徒弟,结果让一帮非正根唱麒派的演员给开了京剧拜师的先例。郭德纲这几年发迹了,所以梨园界的一些人就开始追捧,艺人们也不顾其艺术高低,什么主演、名角,在郭德纲面前,都没了脾气,没了架子,当配角也心甘情愿,美颠颠地打着下手,蹦蹦跳跳地夸着蟒好戏更好,他们专业的真不懂吗?还是找到“振兴京剧”的救命稻草了? 最不能理解的还有坟头拜师,拜死人,似乎也成了风气。拜师的目的是跟老师学能耐,拜死人除了图名,还有什么呢?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拜唐明皇多好呢。在陈素真坟前磕头,被当做拜师仪式。由豫剧陈派弟子牛淑贤、郭美金等一起见证;王景山代替已故老伴花淑兰收徒,尚长荣特意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尚老这身份,真的不懂梨园行规矩吗?教育家、演奏家、环派嫡传的通才教授,瞧这名号就很厉害,一个敢拜,一个敢收。就是不知环派属哪个局管?同样是在坟前,大家都拜死的,人家拜活的,于是在梅葆玖坟前拜了站着的胡文阁。戏曲从来没有拜死人的,更没有带拉徒弟之说,老先生信奉艺不可轻传,坟里躺着的这些人都亲自认可这些所谓的徒弟吗?是不是还得半夜登门传艺呢?带收徒,带拉徒弟的那些人,是比躺着的能耐大呢,还是比躺着的脸盘大呢?有的演员比别人岁数大,就以见识广而自居,像大圣爷爷不顾年高,不辞辛苦满处去说戏排戏,几乎每个流派都要站角助威一下,一会荀派弟子,一会程传人,一会又是姜派弟子,真假难辨,就是不提那段光荣历史。 还有一些在剧团没名,甚至二三路的演员,退休了混票房算是找到了存在感,强按着人拜师,无非就是想从票友身上捞油水,顺便找点平衡感。 梨园界没有开除徒弟的说法,开除徒弟也是近些年兴起来的,李鸣言把曾经付出心血的崔迎春给开除了,虽然据知情人透露,这件事中间有人挑拨,但作为主要当事人的李鸣言,也难脱其咎。 薛亚萍这篇声明要比李鸣岩的声明详细许多,开徒理由也很充足:声明说的很清楚了,倾囊相授从没收过钱,却近十多年也没来往,也无问候,更无探望......形同陌路故而解除师徒关系。 我觉得这都不必要,既然收徒,不管有啥过节,又何必闹的满城风雨呢?戏曲圈近年来形成的这股歪风,都是梨园界的人不自觉地向郭德纲看齐了,面子可以撕破,财不能不要,于是梨园界规矩被打破,拜死人还会继续,开徒也会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