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名相姚崇临终设计,令对手感叹:姚崇虽死,犹能算计我

 史家之韵 2022-03-18

姚崇(651年-721年),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一生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并三度拜相,有“救时宰相”之誉。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于是,姚崇第三次登相位并居诸相之首。

姚崇的精明强干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倚重,君臣之间形成了历史上少有的亲密关系。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在征召姚崇入朝为相时,当时的宰相张说出于嫉妒,就暗令手下人弹劾姚崇,但唐玄宗根本不听。

张说又让人建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调离姚崇在京城任职,唐玄宗识破这是张说从中作梗,还差点杀掉提此建议的人。

姚崇拜相后,倾其才智,忠心辅佐唐玄宗。他根据当时朝政的各种弊端,为唐玄宗提出了简单明了的十项建议,很快,这十项建议便成为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的政治纲领,为“开元盛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姚崇作为一代名相,他历事四朝,几上几下,仕途中自然有与他合不来的人,前面提到的张说就因许多事而与姚崇相互间存有芥蒂,两人在唐玄宗面前互相攻击对方,只是都做的比较隐蔽而已。

当初姚崇初为宰相时,张说暗中设置障碍未成,后来姚崇反而受到唐玄宗的重用,他便紧张起来,为了寻找政治靠山,张说经常到唐玄宗之弟岐王李隆范府上拉关系。

当时朝臣与诸王私自交往密切,乃是唐中宗一朝之大弊,唐玄宗即位后对此很敏感。姚崇见张说犯了大忌,便抓住机会准备参他一本,但姚崇又不愿给玄宗留下大臣不和的印象,便施起巧计来。

一天,姚崇在奏事后退去时,拖着腿走在大臣们的后边,唐玄宗看到很奇怪,叫住他问:“你的脚怎么了?”姚崇回答说:“没事,我得的是心病。”唐玄宗更奇怪了,继续追问怎么回事。

姚崇乃向玄宗回答说:“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朝廷辅臣,他经常秘密地去岐王府,恐怕会因此而招致祸患,我担心啦。”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果然刺激了唐玄宗敏感的神经,不久,即找了个理由把张说贬为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

姚崇与张说的斗争一直到姚崇死时都没有结束。据唐代郑处诲所著《明皇杂录》记载,在姚崇弥留的日子里,告诫自己的儿子要严防张说报复。因为姚崇虽然为官清正,却教子无方,两个儿子有很多恶习,他担心自己去世后,家族会遭到张说的报复。

为此,姚崇根据张说贪财的弱点,临终之前亲自布置了对付张说的办法,他对儿子说:“我与张说结怨久深,我死后,他出于礼节,会前来凭吊,你们可把我平生所用的珍贵器皿陈列出来,他平日酷爱这些东西,你们可以献给他这些珍宝,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

“得到他撰写的碑文后,要立即抄写,并呈报给皇上,还要迅即刻在石碑上。张说比我反应要迟钝些,他过几天后,必定后悔为我撰写碑文。如果他派人来索回碑文,就告诉他说已报皇上批准,并把刻好的石碑给他看。“

不久,姚崇去世,张说前来吊丧,果然如同姚崇所料,他得到姚崇的珍物后,欣然撰写了一篇歌颂姚崇的碑文。

张说在当时也是有名的文笔高手,他在写完几天后,果然又后悔了,便去索要碑文,岂知姚崇儿子回答他说皇帝已看过他写的碑文,石碑也已刻好,最后,张说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死姚崇还能算计我活张说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