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读懂了李白的悲与喜吗?读懂了才能明白封建文人的庙堂与江湖梦

 老易说史 2022-03-18

诗仙李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豪迈洒脱、恣意逍遥,很多人都十分喜欢。在中国,只要不是文盲,上到几十岁的老翁,下到三五岁的小儿,都能脱口而出地背诵几句李白的诗。这些都足以证明李白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受欢迎的程度。

但是,民间对于李白之所以津津乐道,其实并不只是因为他的诗文,而主要是因为李白性情洒脱、笑傲江湖的豪情逸致。千百年来,人们翻来覆去地传颂着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情节,仿佛李白真正是贬落人间的仙人,看透了人世浮华,看穿了浮生云烟。但真实的李白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

随着普通民众的广泛文化觉醒,虽然大多数人对于李白的喜爱并没有消减,但是也有更多人对李白的一生提出了新的思考和疑问。主要表现在几个问题上:1、李白一生游山玩水,他的经济来源因何而来?2、李白才名满天下,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3、李白是否真的剑术高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儒侠?4、李白为什么会一时糊涂加入李璘的造反幕府,他是一个政治低能儿吗?

上述问题其实都是一些很好的问题,但是单个的问题很难立体地把李白这个人的真实精神世界给折射出来。只有完美地结合封建文人的特性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对李白浪迹天涯有一个触及灵魂的理解,也才能对李白这样的文化散人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李白其实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身上的矛盾性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封建文人身上那种挣扎、不甘、落寞之后的洒脱、释然和豁达。也只有真正读懂了这种矛盾性的悲与喜,才能彻底地了解封建文化和文人身上的庙堂与江湖情怀,才能对历史、文化和生活中一些对立统一的问题有更理性的认识。

李白丰富又曲折的一生

李白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谜一样的天才,他的家世、家族、祖籍、出生地等在历史上都是语焉不详的。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李白的祖籍是在今甘肃天水,出生地是在四川青莲乡。李白出生在长安元年(701年),字太白。五岁开始启蒙读书,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出口成章了。并在当地颇具才名,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

封建社会,文人的名声、名气是其参加社会活动的准入券。李白在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推崇之后,也开始参与了各种社会活动,并逐步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的矛盾在以后的李白身上会越来越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当然这是后话!

同时,李白生性豪迈,也喜欢上了剑术,并以惊人的天赋成为了一个剑术高明的侠客。李白这种文武兼修的情况,其实在古代的文人身上并不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内是一个常态。读书人六艺中不就有御(驾车、骑马)、射(射箭、练武)的明确要求吗?而且古代读书人往往身佩长剑,虽然这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或者是一种虚荣装饰,但是也有很多佩剑的读书人是真正做到了文武兼修的。李白只不过是将两者都做到了极致的天才而已。

开元六年(718年),十八岁的李白开始了自己“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游历生活,博闻强识、增广见闻。但是,这个时候,李白的活动范围基本上还是在自己的家乡周边,也就是说,几乎没有离开天府之国。他真正开始远游是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他来到了今天的重庆。次年,正式出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李白这次“自驾游”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大书法家李邕和孟浩然等一大批著名诗人。也在安陆娶得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短期定居在了安陆。

表面上看,此时的李白算得上人生圆满了。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一样,一个男人如果只有才华或者金钱,没有社会地位和事业,都是很难真正得到尊重和理解的,也是很难和自己的内心和解的。李白也希望自己有一个功名,希望自己能活出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体面。

历史并没有选择给李白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而是用它僵硬的制度和炎凉的世俗,逐渐把李白推向了“纵情山水、恣意诗酒”的对立面。李白一生的浪漫主义气息和作品也主要是在这一段时间后变得格外的浓郁和璀璨。

三十岁的李白一路求官到长安,却屡屡碰壁,最后成了长安市井之间的一个酒徒。以酒消愁,以诗慰己。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李白自暴自弃、放浪形骸最诗意、也是最真实的写照。

心灰意冷的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再度寄情山水,甚至在见到故友元丹丘的山居小屋后,一度有了“择一处山清水秀之地隐居”的想法。但李白终究还是一个俗世中的文人,他还不能真正抛开功名利禄和家国情怀这些桎梏。所以,几经辗转,他在近三十三的时候又回到了安陆的家中,做了一段时间的赋闲在家的清闲文人。

但是李白的求官梦并没有因此湮灭,此后他多次向唐玄宗进献自己的作品,也多是一些溜须拍马的作品,企图引起唐玄宗的赏识。可是命运也并没有格外地垂青李白,李白并没有因此一举入仕。李白也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结识了很多达官贵族,企图用自己的才华去敲开通往庙堂高处的坚硬的壁垒,比如他就经常给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写赞美诗。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李白除了在文坛之中收获了一大批美誉之外,他的仕途依然是死气沉沉,甚至看不到一丁点希望。

即便是人生不得意的李白,他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李白,他的诗文惊艳不了庙堂,但却足以惊艳了文坛,著名诗人贺知章在见到李白的诗文后,便由衷地感慨:“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李白谪仙人的称号也是因此而来的。

又过了好几年,当李白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等众多高官权贵极力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终于被唐玄宗召入朝堂,供职翰林院。因李白的诗风瑰丽、才思敏捷、气势酣畅、构思巧妙,唐玄宗给李白的安排的活竟然是做一个专门给皇宫权贵作应和诗人,也就是专门拍马屁的宫廷诗人。李白虽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庙堂之上的人,但是他追求来的生活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是自己所反感的。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和李白一样,努力很多年之后,却发现自己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越来越感到失望,所以也就越来越放任自我。他和贺知章等“酒中八仙”在长安酒肆留下了无数的诗酒佳话,也给很多羡慕嫉妒恨的人留下了攻击李白的把柄。在经过小人反复挑拨之后,唐玄宗觉得李白没有那么可爱了,于是一纸休书,就把李白赶出了宫廷。

李白又变成了一个平民,一个怀才不遇又无能为力的才子。他也只能再次走上“为了忘却的纪念”之路,借由问情山水、藏身诗酒的生活来麻木和放纵自己。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和杜甫这两个最伟大的诗人的相识,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是李白的小迷弟。他们两一见如故,是真正的志趣相投,谈诗论酒看人生,对他们各自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他们还和高适一起结伴去寻仙问药,追求黄老之妙,算是他们对生活的一次有趣的探寻吧。

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李白携妻子南下避难,到了当涂。后来又到了江西的庐山隐居一段时间。再后来,太子李亨利用马嵬坡兵变,在西北军阀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把孤零零地逃到蜀地的唐玄宗给架空了。李亨在李光弼、郭子仪等人的支持下,慢慢扭转了大唐帝国的军事颓势,李白也重新北上。

但是,唐肃宗李亨的上位本身就是一次政治阴谋,所以李氏皇室中有很多人不服他也是必然的。比如当时的永王李璘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了。此时,五十七岁的李白正好在李璘的军中,李白很兴奋,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为仕途拼搏一下,于是把自己的笔杆子转化成了李璘战斗的枪杆子,为李璘写了很多檄文之类的。但是,李璘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李白又要凉凉了。

但好在李白身处乱世又久享盛名,他幸运地被军阀宋若思、崔涣所救。当时的李亨也没有能力和决心来计较李白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所以李白顺利成了宋若思的幕僚,宋若思很是赏识李白,过了一段时间居然向朝廷举荐李白,而朝廷终究是没法彻底忘记李白参与造反这么一件“伤心往事”的。于是驳斥了宋若思的举荐,并把李白发配到夜郎。(今贵州西南)

59岁的李白在流放途中,又遇到了唐肃宗大赦天下的好事,恢复了自由身。此后的李白已经彻底进入了人生暮年,完全以各地游玩为主,主要路线就是今天的长江三峡沿岸,并向东延伸到金陵。比如他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晚年贫困潦倒的李白甚至不得不去投靠族叔李阳冰,李阳冰当时是当涂县令,李白也在投靠李阳冰的第二年去世,享年62岁。关于李白的死也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醉死、溺死和病死,这其实可以理解为人们对这位浪漫诗人的艺术色彩加工,是民间增加李白传奇色彩的一种演义方法而已,无需过于较真。但不管怎么说,李白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李白身上那些隐隐的痛

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也列举了人们对李白这个人比较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几个问题,其实通过对李白这一生的大致介绍,我相信有些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比如李白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显然,李白是一个真正能文能武的人才,他的《侠客行》绝不是无病呻吟地杜撰出来的。甚至金庸先生在写武侠小说《侠客行》时,也是对这个历史点有所借鉴的。

但是,我需要认真地再梳理一下李白这个人身上的情绪,因为李白这一生给我带来的感触是复杂的,他诗中那种恣意汪洋的洒脱和他人生的委曲求全几乎是相互映照的。我们必须理清这种矛盾,才能真正读懂李白。

李白的出身应该是一个富商,有人说他的祖上在丝绸之路上的张掖等城里做国际贸易的,先不管这个说法精确不精确,但是李白家应该是不缺钱的。在那个时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只能去打洞,中国古人的教育成本一直没有被正视。如果李白不是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李白不可能从小就接受那么良好的教育。换句话说,读书不是你想读就能读的,要么你家学渊源,要么你财大气粗,否则没人教你孩子读书。

李白的出身成就了他,也彻底限制了他。因为李白是商人家庭,根据唐朝的科举制度,商人、罪犯这些身份的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身上的商人身份成了李白一生难以逾越、也难以言说的痛。

我们经常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这句话本身就是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何时摆脱过“出身”、“成分”的影响?甚至很多时候阶级出身、家庭成分是一个人命运的主要影响因素。看看那些青史留名或者成就大业的人里究竟有几个草根平民就知道了!

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了分化关陇贵族的政治垄断,向一些寒门士族增开一道大的缝隙。但它毕竟是一种政治妥协的制度,它明面上的公平是相对的,是很有局限性的。李白可以说,从一出生就被那个时代给排斥了。

因此,我们能从李白不停地迎合权贵的经历中读到一丝心酸。一个读书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没有人是真正愿意学得满腹才华,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而已,如果有,只能说明那是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人,包括名利和信仰。所以,我不是很认同诸葛亮隐居南阳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不过是待价而沽而已。

唐朝的读书人有两个时髦追求——娶五姓女和中进士,一个是世俗的,一个是精神的。李白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想要追求功名的心思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尊重的。

但是,现实却给了李白无数的打击和制约。李白名满天下,娶高官后代,这些都是一种非官方的对他的才华的认同,对于李白来说,对于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官方认证,也就是中进士、取功名,李白如此,杜甫也是如此。

三十岁后的李白便借用各种关系和资源,试图揭开自己身上的枷锁,他需要真正的精神自由。他向安陆的裴长史自荐,希望能得到一个入仕的机会,可惜被人毁谤而被拒。为了争取机会,他拜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他在长安广泛结交权贵,参加各种文艺沙龙,博取他们的赏识。他主动迎奉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知名权贵。他给唐玄宗不停地写赞歌,《明堂赋》、《大猎赋》极尽跪舔之能事……这些都是因为李白天生是一个卑微的人吗?不是,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偏见和时代的狭隘把李白逼成了一个卑微的人。

李白的求官之路走得越执着,就越能看到一个封建文人身上的无力感。也就越能理解后世“范进中举”的那种疯狂。在矛盾的对比下,也更能理解到李白生性的豁达。有人说,李白这么执着于做官,甚至晚年都还参加了李璘的叛乱,他怎么还是一个豁达的人呢?

事实上,在有人问我觉得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苏轼谁更豁达豪放的时候,我选择的正是李白。因为一个人的豁达不是表现在他拿得起而不拿,而是表现在他拿不到而放得下。“求不得”是人性之中最难控制也最危险的一种情绪,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李白在历经各种打击和失望之后,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转化到诗酒人生、山水风情之中去,这是一种真正接地气的洒脱。苏轼当然也很洒脱,但是他的洒脱与李白不同的是,苏轼是一个曾经拥有的人,他被贬后的随遇而安,是因为他曾经做过高官、受过尊重,他是得到之后,慢慢看淡的。一个有钱人的视钱财如粪土和一个没钱人的视钱财如粪土是两回事。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的表面,其实掩盖的都是他一生不如人意的失落。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还会不择时机地参与叛乱,他的内心是多么想抓住一切机会去弥补他的缺憾呢?饥不择食的人往往传递的不是笑话,而是辛酸。

李白身上的庙堂和江湖情结

其实,我一直把李白当做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典型,他身上有文人最明显的矛盾性和统一性。他们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的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大多数的文人都在“庙堂”和“江湖”这两条界限之间不停地挣扎着。

我们先来说说,读书人的使命是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张载给出的认可度比较高的答案。但是,我一直觉得一个读书人的使命就是为了帮助自己和更多的人找到和社会、时代、生活和解的机会与理由。

世界上本没有读书人,读书人其实也不过是社会进化出来的一个先进符号。他所代表的是一群拥有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先进阶级。所以,这也是自古以来,为什么所有统治阶级都会想方设法地拉拢读书人的根本原因。

一个学有所成的读书人,要么居庙堂之高,要么处江湖之远,否则是很难被当权者和社会所容忍的。像“竹林七贤”那样的特例是不值得仿效的,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而读书人大多数都会选择向庙堂靠拢,这是社会和政治进行引导和约束的综合结果,也是符合人性的。

李白一生执着地求官,就是因为他身上文人的庙堂情结。因为他是文人,他有这个能力,他才会不甘、不舍、不弃。如果他只是一个庸人,他不会有这样的幻想,也就早早地放弃了。所以,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真正感觉到痛心、失望和绝望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有想法、有能力但是没有机会的人,而那些真正平庸麻木的人往往会披上“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的外衣继续心安理得地平庸下去,他们很难有绝望的感觉。

李白纵情山水地逍遥,就是因为他身上文人的江湖情怀。一个真正的文人,是热爱生活的,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热爱生活是一个文人真正的赤子之心。一个心怀壮志的人信心满满地外出打拼,但是输了之后,连回家的勇气都没有了,这样的人能算得上真正的勇士吗?一个文人如果因为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无法面对现实或者不能接受现实,这样的文人活得通透吗?文人之所以是文人,就是他们在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人。李白把一个文人的江湖气诠释得淋漓尽致。

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和药一样,药不能用来治病的时候,它就是一种毒。文化,不能帮助一个人变得更通透的时候,它就是一把枷锁。我之所以如此喜欢李白,就是因为李白进退自如,身姿潇洒。虽不完美,但又何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