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注意避免,科学降糖

 内科王医生 2022-03-19

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

糖尿病是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但是我们对糖尿病降糖方面认识的不足,导致血糖不能很好的控制,今天我们说一说降糖方面常见的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

认为糖尿病饮食控制就是控制主食。

先从一个病例说起,王先生今年60岁,患糖尿病已经有8年了,一直口服二甲双胍,早晚各0.5克,空腹血糖控制在8.0-9.0mmol/L,餐后血糖10.0-12.0mmol/L。

来医院就诊时,询问他的饮食情况,每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主食,大概在3两左右,但是饮食中荤食比较多,包括各种鸡鸭鱼肉海鲜等,早晚餐荤食将近半斤或更多。

王先生就是一直认为控制饮食就是控制主食就可以,

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荤食的摄入,半个月以后测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血糖8-10mmol/L。

所以说,饮食的控制要包括总量的控制,营养要均衡,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量的50-65%,

要多摄入一些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包括荞麦面制品,全麦面包,谷物等粗粮。

蛋白质占食物总量的15-20%,要多摄入优质蛋白,

比如鸡蛋奶瘦肉鱼肉等动物蛋白和大豆植物蛋白等。

脂肪的摄入占20-30%,其中要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如鱼,橄榄油,坚果等。同时,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第二个误区:

中成药能治愈糖尿病,

有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长期服用西药对身体损害大副作用大,中药不良反应少,所以首选中药治疗,或者听一些人宣扬中成药能够治愈糖尿病。

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一高,治病心切,就会乱投医,盲目的相信一些人的宣传,

我们曾经有一个就诊的患者就是糖尿病有3个月,初次诊断是空腹血糖是8-9mmol/L,餐后血糖11mmol/L,听朋友说中药降糖效果好,对身体损伤小,

还推荐他服用中成药胶囊“降糖宁”,他就照朋友推荐的服用了这个药,3周后测量血糖空腹血糖降到7-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左右,但是经常发生低血糖。

医生让他停用降糖宁,改用二甲双胍,同时调节生活方式,2周后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血糖8mmol/L左右,未出现过低血糖。

患者服用降糖宁出现低血糖反应,虽然降糖宁属于中成药,但是里边可能掺杂了西药成分,药物积累就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还有一个很多人会用的中成药复方制剂消渴丸,它的中药成分包括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但是它里边还含有西药成分,每10丸中中含有2.5毫克的格列本脲。

其中,起主要降糖作用的成分就是格列本脲,格列本脲作用时间长,代谢缓慢,

如果一些老年人服用消渴丸,服用剂量过大就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中药降低血糖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机体整体平衡来改善胰岛素分泌,降糖比较缓慢,

我们在服用中成药物的时候,要注意检测血糖,不要一味的加大剂量,而且不要盲目的相信中成药能够治愈糖尿病,

西药降糖速度快,一般也不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

第3个误区:

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不愿意使用胰岛素,

有些患者服用三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好,但是仍然不愿意使用胰岛素,因为他害怕胰岛素会成瘾。

胰岛素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它的结构和我们人体内源性胰岛素相似,属于内源性物质,不会产生成瘾性,像毒品就属于外源性物质,具有成瘾性。

所以,在服用药物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或者是在糖尿病早期,使用胰岛素会减少胰岛素的抵抗,能够更有效的降低血糖。

如果胰岛功能恢复,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再恢复到口服降糖药物上来,

胰岛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局部皮肤的痒,红斑,皮下结节,在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要注意轮换注射部位。

高血压患者要知道的这6种误区,科学合理用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