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空漫谈 - 不要学习要体会

 悦来阅好吧 2022-03-19

Image





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需要学的,你是学不完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看学习是很苦的,知识学不完的。我们要承认我们就是智慧的源头,我们就是一切万有的源头。


你自己生了这个世界,你还要向自己所生的这个世界要东西,这不是头上安头吗?


点击下方播放键聆听完整版
    Image     Image    Image    

师:我提倡的观心源的理论不是去学,而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信心,能够慢慢深入的这种体会。我们能够停止自己向外追逐的脚步,静下来,来体会法,体会法义。

真正的体会是要能够松开自己,能够放下一些事、放下一些因缘,什么都不抓,在这个时候你来体会。学佛也是一样的,不是抓着佛说的一个智慧、一句经典的话就不得了了,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准则了。这就把道给理化了,像我上次说的,就讲死理了,“这是佛说的”,“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我们就挂在这上面了。我们把这种智慧的获取变得太仓促了,我们太实用主义了,我们就把它变成了“自我”的工具,变成了“自我”的外衣,“自我”的一种装点,给自己贴金,拿佛给自己贴金,拿佛法给自己贴金。通过这种包装,认为这个东西是自己。这样学不行,这样学只是助长“小我”,助长这些贪嗔痴慢疑。

所以无论是自己单独的时候,还是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时间静静的去体验,空掉一切去体验。当你失去学习的感觉时,哪种体验是最直接的。当你抱着一个学习的、一个积累的、一个获取的目的来学习时,往往深入不下去,但当你以非常全然的欢喜来接纳佛法的加持,以全然的放松来融入、来体会它时,那种法流的甘露会直接给你灌顶。

Image


这个是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不在于形式。如果你的心是真正的正了、直了,并且懂得这样无我的去体会,佛法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加持你,不分什么形式的。你如果是一个法器、是一个宝器,就会自然而然的吸引这些法宝。它是一种吸引,不是我们去获取,因为你是有磁性的,就像磁石吸引铁一样。我们掌握了这个,你就尽量的用另外一种学习方法,就是《道德经》讲的“损之又损”,松之又松,宽之又宽,静之又静。一切自然而然,一切在当下,没有那么多的想法。这时候丰盛就自然而然的在呈现。你一旦想获取某样东西,“匮乏”就呈现了

想要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是在证明自己极度的匮乏。你想要一件东西,不论你要什么,要情也好。要钱也好,要权也好,要名也好,要事业也好,要法也好,不论你想要什么,就是在证明自己没有,或者你想要这件东西的时候,你只盯着它,其它的东西都没了。所以当我们松脱的时候,全然接纳时,当下它依然在,所有的都在。虽然我没有这么端着它,但是它还在。我端着它,显得好像是在的,但是我会很累。为了端着它,我很累就端不了别的东西了,明白这意思吗?端累了就得放,又会失去了它,状态是会变化的。那么我可以端、可以放,这个是随缘。这里面就很微妙,没有一个固定,非得怎么样。而我们习惯于老是追求一种固定、追求一种标准,不能够接受不固定,不能够接受无常,不能够接受变化,这就是我们的状态。一有变化,我们的心就不安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没有真正的深入,没有真正的往下走,往下沉。


所以我们练功为什么老是要往下沉呢?最好沉到脚底,就是这个原因。身往下沉、气往下沉、我们的心就能够往下沉,叫“深深海底行”。是心沉到脚底下,真正的落地,这个才是最实际的。如果你学的东西全部都是充斥在大脑,头重脚轻的状态,那个才是不落地。那会怎么样?栽跟头,会摔得头破血流。所以佛的智慧要相信,老子的智慧要相信。而我们相信所学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就是不相信最高的最上乘的智慧,这种无为的智慧,这种清净的智慧,般若智,这种无上的智慧,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不去相信呢?

你看我们是多有福报,生在和平的年代,基本上都健康,也没有那么多的特别的困难,还能够遇到佛法,遇到《道德经》,遇到传统文化,同时也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是苦的,我们是非常具足福报的。要好好的去深入它,体会它,然后发挥它。用这样的一个心来经营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活得很自在、很吉祥、很滋润、很放松,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这就是真正的经营之道。

真正的经营之道就是这样子的,里面是松的,里面是天人合一的,是活水源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内核,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灵魂,家庭的灵魂。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你去应缘,做任何事、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你都是做主的人。如果你没有这种状态,就会像仆人一样、像奴隶一样被喝来喝去的、牵来牵去。所以我们要翻身做主,是真正的翻身作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不这样做,一切都是盲修瞎练,一切都是造作,都是在造业,无论你做什么,都是盲动,都是在制造很多的障碍。


所以要观心源,把本源先找到、确认并把它立住,立竿见影,把“本源”这个竿子立住,把空性的竿子立住,然后才见“影”。“影”就是一切缘起,“竿子”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就是空性,就是本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些“影子”的事并不关键,并不重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不立起“竿子”,那些你所见的影子、那些魑魅魍魉就把你给牵走了。这事儿要重视,要特别的重视。

我们这个年纪了,现在连接到了解到这些也不晚。然后发愿做这样的状态,成为这样的状态。这是愿,自己要把它落地,自己要做到,自己内心暗暗的发愿,自己要做到。做到跟佛一样,跟老子一样,跟孔子一样,跟庄子一样,跟基督一样,要知道这个没什么难的。我们心跟他们的心别无二致,明白吧?他们是表达了一个状态,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做榜样的目的是让我们成为他,而不是让我们只是学习它的表面,像达摩说“你学了我的皮”,“你学了我的肉”,“你学了我的骨”,“你学了我的髓”,不要这样的学习,我们直接地成为佛

佛不是一个人,佛是一个状态,一个觉醒的状态,觉悟的状态,像老子清净的状态,慈悲的状态、平等的状态,内心无染、心无挂碍的状态。“心无挂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但是我们说的当下、现在,把气呼出去,停,这个当下有没有挂碍?没有,头脑一片空白,对不对?心无挂碍能不能做到?是可以做到的,对吧?这一刹那,这一念之间就是一个轮回,这一念之间就是一个世界,这一念就种一个因,这一念就是一个清静种,这一念清净就诞生无量的智慧,这一念的当下,整个世界就清净了,对不对?你这一念清净,当下这个世界清不清净?是不是?所以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是没有什么难的。我们把这一念不停的来确认,就叫修行。

Image


一天24小时,呼吸有多少次?没数过。停一下,一念清净。有事了呼出去,停一下,又一念清净。就这样的一个生活,简单不简单?大道至简,简单到呼吸之间。这么难得的法、简单的法、殊胜的法,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呢?所以我们要慢慢的养成这样的一个习惯,呼吸之间一念清净,这个是真实的。

这种真实需要我们去确认。不要怀疑“这样行吗?”“难道这样就是吗?”“难道这是真的?”,“难道这样就能够达到吗?”能,百分百的能。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需要学的,你是学不完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看学习是很苦的,知识学不完的。我们要承认我们就是智慧的源头,我们就是一切万有的源头。在这一念之间,我们要自生万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你自己生了这个世界,你还要向自己所生的这个世界要东西,这不是头上安头吗?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观点要认识清楚,心即是源头,一切相、一切妙用都是从源头里面自然的在生发。这个就是“本自具足”,本来圆满,本来清净,要相信这个。

你的信越真,你的信就越全然。我们让这样的一个道场,通过老师给你的确认,通过相互之间的确认,变成一种修行的氛围。在家庭里面也有一个确认。这种确认久了,你就有力量,就真信了。一信,这个娑婆世界就变了,变成了极乐世界,你的家就变成了一个清静世界,一个真正的爱的世界。两个人能这样相互的越来越确信,这是你们的福报啊。这样能成就多少人?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一个家庭的幸福能导致多少个家庭解脱啊,你们会成为多少家庭的榜样啊,这个不得了。


在家庭里是这样,事业上更是这样,自己的心常处于这种安定之中、如如不动之中。这种安定会有一种无形的一种传递、一种感染。这个东西它不是知识学来的,它一定是深入的一种体会,体会天地之道,天地就是如如不动,你看云彩怎么动,风怎么刮,7级台风,9级台风,什么大地震火山爆发,整个自然仍然在一个如如不动里面,不论我们怎么指天骂地,天地也如如不动,对吧?我们人间无论发生什么,天地亦然如如不动,自然也是如如不动的,这叫浩然之气。我们人能够跟天地浩然之气相通了,连接了,这就是顶天立地,这就是大丈夫所为,不论男女,只要是这样做了,你就是大丈夫,女人可以叫先生,也可以叫为大丈夫,这是对人生命状态的一种概括,一种尊称。

所以不论男女,它是论你的心能不能顶天立地,能不能浩然正气。所以经常长养自己这样的一个状态,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生命成长。生命其实它不是向人学的,不是向这些书本学的,它是真正的把自己融汇,愿意把自己交给天地,交给自然,交给因缘。放下自己,一切随缘,以放松的心来接纳一切发生,这才是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成长就是成为自然,融化于自然,这个叫涅槃,涅槃寂静,融化于天地,这是真正的成长。

Image


而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我们认为自己不断的强大,自己有影响力,这个才叫成长、成就。这叫世间的成长、世间的成就,是我们无数人的梦想,无数人的追逐。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嘛。但是同样它必将伴随着另外一面,就是“败”,“成败”一定是成对出现的,有“成”它一定有“败”在埋伏着,有生就一定有灭,有善就一定有恶,明白吧?你看这强烈的保持善的人,他一定有他恶的一面,起码他对“恶”疾恶如仇,对吧?所以我们这个世间的成就是不全面的,是相对的,它不是永恒的,不能保持的,因为它不符合自然规律,保持不了的。所以真正的成就是出世间的成就,这是最究竟的成就。

它如如不动,它就是虚空本身,就是《心经》讲的“度一切苦厄”,就靠这个。“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就指的是空性,空性才能度一切苦厄。你说什么东西能度一切苦厄呀?世间的法都是方便法,像西医似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好像是治了病,但是它治不了根。什么能治根呢?空性的智慧才是治病的根源,它告诉你,原来自己没病,原来自己没有问题,原来这些问题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这些病都是因为“我”的贪嗔痴慢疑执着出来的,这是智慧,生命就需要明白这个,明白这一点。

Image

我们从迷迷糊糊当中、睡梦之中,从各种各样的的烦恼、痛苦之中,来求一个答案。通过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有这种智慧的人,我们向他学习。他既然能说,他就一定是对这个东西有了他自己的证明,他所有的表述,都是来说明这个证明是怎么经历得来的,是什么样子的,他来告诉我们。我们多幸福,拿来学就行了,直接拿去验证就行了,不用我们自己去琢磨了。他说了,我来体会一下,用心来体会一下。和他们的区别在哪呢?区别就是在于我们不能够深入,不能够“知止”。这时是现代人最大的毛病。不知止,到处乱窜,到处乱动,我们的头脑不能够处于比如止息之间,呆一会我们都受不了,止一会儿我们的心就动了,“太没意思了。我得玩点好玩的去”,“酱油还没买”,“还要去接孩子”等等,就处在这种动荡之中,不知止的状态之中,明白吧?这是一个难点。不知止就不能深入,不能一门深入。

不能深入一个法门,反而要求“我”一定要学到更多,广学多闻,彷佛这样才能够满足头脑需要,认为多才是好,不承认单一是好的,这个习惯我们要改。

一旦一门深入了,能够沉下去了,能够知止了,入境的速度就太快了,特别快。就像掘井,把这个地方掘开了,泉水涌出来了,以后就不担心了,后面才可以到处广学多闻,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Image


知止很重要,因为你的根立住了,你的定海神针立住了。这个时候通过接触一切因缘,不断的圆满,不断的确认这个东西。这就是我们观心源要弘扬的文化,叫观心文化,观心本源,不可思议。

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真心妄心。我们反观内照,向外叫“看”,向内叫“观”。向外都是看世界,看人我是非,向外看是有,向内看有什么?没有,什么都没有。“内”不是五脏六腑,“内”不是我们的念头,“内”不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感受是外,五脏六也是外,只要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外,一切有相都是外,念头也是外。真正的“内”是没有,是空性。

所以“反观内照”,它是一个“照”,“照”见五蕴皆空。“观”是一个法,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用意识来体会。先“闻思修”,听到了,“我想想这个是什么”,“老师讲的什么”,“怎么回事”,开始来的时候都懵懵懂懂的,不知道在讲啥,再思维一下,体会一下,慢慢的就体会到了。“观”是一个过程,是我们心性的一个妙用、一种作用。“观”的时间久了,叫“行深波若波罗密多”,然后才能“照”,“照见五蕴皆空”,是内照。我们执着事务性的东西执着惯了,如感受、爱恨情仇、世间各种关系啊,在这上面较真、执着惯了。所以我们要反其道行之,要回头是岸。

Image


要经常在这种关系当中、生活当中,常常知止,常常反观内照,体会清净的心,体会空性的心,什么也不抓的心,就像当下“呼”出去之后什么都不抓的心,无所依无所依靠的心,我们来体会这样的心。在这个时候夫妻关系没了,明白吧?在这个时候,甚至连自己跟自己的关系都没了,自己跟自己的身体的关系没了,明白了吗?有些学员都体会到过。这是大清净!你说它没了,但它还在,所以“有”“无”就是这么的微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空中妙有,你想舍但又舍不掉,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所以它叫自然,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所有的描述都是片面的,翻来复去的,这个角度说说,那个角度说说,都是在说这一个东西。一旦啥也不执着了,就自然而然是这个东西。执着一丝,你就不是,你就吊着,你就挂着。即使挂着一点,藕断丝连一点点,它就不是。所以要快刀斩乱麻,一切不沾,这是训练,功夫的训练就是这样。人在花丛中片叶不沾身,我们在世间就是这样,在一切事当中;一切选择当中;一切处理当中;一切是非当中;心啥也不挂,就这样。我们会通过很多的形式、很多方式来训练,但我刚刚前面讲的这一段,是核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