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战舰的诞生:大和级战列舰设计史(上)|炮塔|马力|主炮|舰桥

 君临天下100 2022-03-19

*如果未特殊说明,吨均代表公吨

初期计划

一、原案——1935.3.10

在CV14131928已经提到,江崎案对大和初期设计影响深远。江崎案对大和的影响,从军令部提出要求的那一刻便已经体现。

1934年10月,军令部在此前的江崎案的指标基础上对即将开始设计的第一号舰(后来的大和)提出以下要求:

主炮 46cm(18吋)炮8门以上 副炮 15.5cm炮三联装4座(12门)或20cm炮双联装4座(8门) 航速 30节以上 防御力 在20000~35000米的战斗距离内承受主炮弹 续航力 18节8000海里

对于航速,军令部作战课的要求是如果可行,就要实现35节高速;实在不行的话,至少要达到32节;坚决不能低于30节。也就是说,军令部希望新战列舰能够伴随机动部队作战,而不是只能和旧战列舰参加决战。

此外,军令部还希望新战列舰采用全前置的炮塔布局。

根据这些要求,舰政本部以计划主任福田启二大佐为中心,开始了第一号舰的设计。

1934年末,舰政本部楼梯下面不显眼的房间被指定为第一号舰设计辅助者松本喜太郎的房间,秘密开始新战列舰的设计。

1935年3月10日,最初的A140原案完成设计。


A140原案

基本参数:长294米,宽41.2米,吃水10.4米,公试排水量69500吨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前置,每门备弹150发),4座三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炮(推测)*,12座双联装25mm炮

防御**:主装432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52mm(倾斜角度很可能为10°),水平装甲水平部127~229mm,倾斜部356mm/17.5°,炮塔正面和司令塔584mm,艏艉水平装甲76mm

对50倍46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动力:蒸汽轮机出力200000马力,航速31节

续航力:18节-8000海里

*松本喜太郎著书《戦艦大和 設計と建造》中记载大和除I案外所有设计都是6座12.7cm高炮,但发现的图纸证明A案和B案两个系列(包括衍生的对照设计)都是8座高炮,所以推测原案在内的早期设计均为8座。

**A140原案防护设计同样没有直接的史料,但考虑到防护指标和早期的A140A~D案一致,所以推测防护设计也基本一致。

除了35000米的免疫区上限,A140原案满足了军令部大部分要求。同时,这个时期舰政本部也在考虑采用长身管的50倍46cm炮,所以防护指标就是针对这款炮。

与此相对,为了满足31节的高速,A140原案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294米。虽然日本可建造的最大战列舰长度可以达到300米以上,但考虑到现有设备的扩充以及运用方面的难易,舰型还是以小为好。

就这样,舰政本部决定对原案进行修改。

二、缩小舰型:A~D案——1935.4.1

20日后的1935年4月1日,完成修改的舰政本部第四部在高等技术会议上提出了A140A~D与A1、A2、B1、B2总共8个方案。


A140A


基本参数:长277米,宽40.4米,吃水10.3米,公试排水量68000吨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前置,每门备弹130发*),4座三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炮,12座双联装25mm炮

防御:主装432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52mm(倾斜角度很可能为10°),水平装甲水平部127~229mm,倾斜部356mm/17.5°,司令塔584mm,艏艉水平装甲76mm

炮座侧面装甲详解

一号炮塔

①上甲板部:侧面559mm,前后432mm

②中甲板部:侧面559mm,前后432mm

二号炮塔

①上甲板部:侧面559mm,

②中甲板部:侧面前60°546mm,后60°533mm,前部419mm,后部406mm

三号炮塔

①上甲板部:侧面559mm,前后432mm

②中甲板部:侧面533mm,前后406mm

炮塔正面584mm


对50倍46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动力:蒸汽轮机出力132000马力,柴油机出力68000,总计200000马力,航速30节

续航力:18节-9200海里

*松本喜太郎著书中记录的150发,但A140早期计划要领中记录的130发,此处参考要领书。


A140A1

主炮:3座三联装46cm炮(前2后1)


A140A2

主炮:4座双联装46cm炮(前2后2)


A140B

基本参数:长247米,宽40.4米,吃水10.3米,公试排水量60000吨*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每门备弹130发),4座三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炮,12座双联装25mm炮

防御:同上

动力:柴油机出力140000马力,航速28节*

续航力:18节-9200海里

*松本喜太郎著书上记录B2案为62000吨,航速27.5节,但要领书上为60000吨,航速28节。此处参考原资料。


A140B1

主炮:3座三联装46cm炮(前2后1)


A140B2

主炮:4座双联装46cm炮(前2后2)

A140C

基本参数:长247米,宽40.4米,吃水10.2米,公试排水量58000吨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每门备弹130发),4座三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炮,12座双联装25mm炮

防御:同上

动力:柴油机出力105000,航速26节

续航力:18节-9200海里

A140D

基本参数:长247米,宽40.4米,吃水10.1米,公试排水量55000吨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每门备弹130发),4座三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炮,12座双联装25mm炮

防御:主装381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27mm(倾斜角度很可能为10°),水平装甲水平部127~203mm,倾斜部127~305mm/17.5°,炮塔正面和司令塔457mm,艏艉水平装甲76mm

炮塔装甲不明

对41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动力:柴油机出力140000马力,航速29节

续航力:18节-9200海里

*注:衍生的对照案大部分指标与原设计一致,只列出了不同的地方。

基本设计、动力

可以发现,A140A案的航速刚好为军令部提出的最低要求,即30节。通过降低1节航速,长度从原案的294米减小到277米。出力维持在200000马力,但一部分蒸汽动力被柴油机动力代替,以增大续航力。相应地,续航距离从8000海里增加到9200海里。

但是,277米长的船体依旧被认为太大。

B案则将航速标准降低到27.5节,船体缩短了30米。同时,B案采用全柴油机动力。对比A案和B案烟囱尺寸,可以发现全柴油机动力在缩小烟道方面有很大作用。由于烟道的缩小,B案的烟囱采用类似法国战列舰的与后部舰桥一体化的设计,提高了水平装甲整体防御能力。而且,动力舱的长度也显著缩短。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日本战列舰主炮塔一向依赖水压动力,如果没有锅炉提供蒸汽,整个系统将无法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再专门装备水压机用锅炉就不合理了。

A1、A2、B1、B2四案相比原设计的数据,最大的差别就是主炮布局的不同。

C案和D案分别牺牲了航速和防护,以达到减小船体规模的目的。

C案排水量58000吨,柴油机出力105000马力,航速26节。这个指标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下平贺让设计的那个55000吨案。

D案排水量55000吨,柴油机出力140000马力,航速29节。作为代价,D案的装甲只能防御40cm(很可能是52.5倍的新炮)炮弹。

兵装

1.主炮

A~D案四个正式方案均为前置的3座三联装,且所有炮塔朝向都是舰艏方向。前置主炮塔是军令部的希望,以集中防御主炮弹药库。

原图上并没有标注主炮的倍径,但从防护指标上来说,有可能是采用的50倍长身管炮。

对于衍生的对照案,1案均为前2后1的三联装布局,2案为前2后2的双联装布局。除了主炮相关数据之外,其他性能都和原设计一致。

2.副炮

根据海军假日时期的研究,舰政本部希望采用中线布置副炮来提高副炮的利用率。

军令部提出的要求是副炮采用15.5cm或者20cm炮,舰政本部也确实进行过20cm炮的计算。但是最终,没有一个方案搭载过20cm炮。


20cm炮示意图

与最终案类似的是,早期设计都具有中线布置2座副炮和两侧各布置1座副炮的设计,单舷火力也是9门。

从这几个方案的布置上来说,前置主炮和背负式副炮显然可以节省更多空间,不至于像平贺私案金字塔状副炮布局那样过度拉长防护区。如果将主炮前后分置并在之间布置背负式副炮与两舷副炮,防护区将会被拉长。


副炮和高炮布局图

3.高炮

早期设计的大口径高炮均为8座双联装12.7cm炮。

A案系列(除A1)将12.7cm高炮集中在中部,各个方案布局均存在差异。

A案高炮全部采用中线两侧布置,单舷4座12.7cm高炮均等布置在中部。A1案总计采用4座中线高炮(包括舰桥前部1座),其余4座均等布置在中线两侧。A2案采用2座中线布置高炮,其余6座均等布置在中线两侧。

B案系列舰桥前部都带有一座12.7cm高炮。相较于A案,B案舰体中部的高炮布置更加密集。B案具有2座中线12.7cm高炮(含舰桥高炮,下同),B1案4座,B2案2座(B2案布局和B案基本一致)。B案密集布置高炮有利于缩短防护区,但被击中的时候可能会损失更多防空火力。此外,中线布置高炮会具有火控归属问题(归属左舷指挥,还是右舷指挥?)。

根据松本喜太郎著书的记述,早期计划带有12座双联装25mm高炮。从图纸上可以确定,25mm高炮布置在舰桥、烟囱或者后部舰桥上。

防御

为了防御长身管的50倍46cm炮(除D案),A140早期大多数设计防护效果相比最终案要优秀很多,倾斜角度也恢复了八八舰队时期的25°大角度。更有意思的是,从B案的切断可以看出早期设计依旧为外置主装,并没有因为角度过大而内置(从松本喜太郎的资料来看,后来内置主装也是考虑过的)。


B案各部分切断

水中弹防护也是一大要点。根据要领,A~C案水下装甲最薄处152mm,其他各部分厚度变化不明。


B案和最终案锅炉舱切断比较

对比切断图可以发现,早期设计的防雷突出部顶端在水线以下,低于最终设计。从防护设计上来说,早期设计已经具有了最终案的很多特征。

比较特别的是,早期设计艏艉部分还保留了76mm的水平装甲,以防御航弹攻击。


艏艉水平装甲(粗线)

另外,日本人还在防护区长度上有研究。这8个方案还有个目的就是验证最优的主炮布局。

以A案系列为例,A案弹药库总长度为6.5+63=69.5米,A1案43+34=77米,A2案45+32=77米;A案总防护区长136.7米,A1案和A2案为144.2米。

从弹药库和防护区的长度可以看出,前置主炮塔依旧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还能将主炮弹药库集中防御。不过考虑到爆风和视野上的问题,前置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最终检讨的结果还是前2后1的三联装布局。

单从弹药库长度看,A1和A2表面上一致。不过细看布局,会发现A2实际上是将副炮布置在后部主炮两侧来节省长度(从配置图上看,四号炮塔依旧具有向两舷前方的射界,但炮塔旋转势必不方便)。而且,4双联装炮塔的总重量也是最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4座双联装布局上的劣势了。

上层建筑

A140设计案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舰桥。自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反省复原性能以来,金刚代舰舰本案宽大的舰桥被缩小,成为A140标准型(早期设计)。舰桥对比如下:


图例从左到右依次为比叡、扶桑、长门、A140标准型、第一号舰

可以看到,战前未换方位盘的扶桑舰桥高度位居第一,第一号舰最终设计第二,A140标准型和长门舰桥高度接近。

以下为面积比较:



舾装等


考虑到新式46cm炮严重的爆风问题,小艇被转移到三号炮塔后面的舰体内放置,以免被主炮爆风损坏。这时的舰艉小艇和航空舾装防爆风的对策已经非常接近最终设计了。


大和小艇库附近

重量分配表


三、新设计

在提出早期8案后的4月下旬,松本喜太郎再次计划了两款新方案,采用内置主装的设计(以下暂且称为第一案和第二案)。

第一案(4月19日)

基本参数:长247米,宽36.6米,吃水10.4米,排水量55000吨

兵装:不明

防御:主装399mm/25°,水中弹装甲~267mm/10°,双层底处3层30mm(90磅/57mm?),水平装甲水平部250mm,倾斜部368mm/17.5°

指标:对45倍46cm炮防御


第二案(4月20日)

基本参数:不明

兵装:不明

防御:主装312mm/25°,水中弹装甲236~372mm/10°,双层底处3层30mm(90磅/57mm?),水平装甲水平部224mm,倾斜部323mm/17.5°

指标:对45倍41cm炮(九一弹)


可能是认为前面的方案排水量过大,这两个方案的防御指标都是45倍炮。只有第一案具有详细的长宽及吃水的数据。无论如何,这两个方案内置主装的设计都没有被后续设计所继承。

至此,大和设计案依旧深深受到藤本-江崎设计的影响。在此之后,随着平贺让的介入,设计逐渐走向福田风格的最终设计。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