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学习不好?叛逆?原因在这里

 阿布的书柜 2022-03-20
以前培训机构的老师,最早接触的更多的可能是学习上有问题的或者学习不好的孩子。现在有了一些变化,在培训机构里,除了“补差”,还可以“培优”,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孩子来培训机构学习,甚至“培优”还是招生的一个宣传点。但是无论是“补差”,还是“培优”,主要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提升成绩,或者直接点叫“提分”。所以,现在如果老师想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真正才能少走弯路,教育出好孩子,哪怕是单纯的成绩好的孩子,机会是非常多的。
 
以前,我经常在课堂上观察到,那么多的孩子,行为习惯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听课,有的孩子能一直非常认真专注的听课,有的孩子能坚持一段时间,有的孩子则可能坚持不了五分钟。再比如做练习或者考试,老师发下试卷后五分钟,有的同学已经做了两道题,有的同学却还在说话,而有的同学则对着一道题目看了好几分钟,却迟迟没有下笔。要具体厘清每一种行为习惯与其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当然非常困难,但是无疑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很多家长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在于,以为来到辅导班,找到所谓的名师,听几节名师的课,或者做几套题,孩子就能提升(有的甚至认为花了钱就应该提升成绩,不能提升成绩就是老师无能)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你连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不了解,考不好的原因都不分析,就简单认定,报班不能提升成绩,显然是非常荒唐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去哪里又能够提升成绩呢?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做事效率,与其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应该清楚,孩子的成绩差,尤其是长期成绩差的,往往是因为学习习惯和效率有问题。要想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必须先改变其行为习惯,提升其效率。而不是仅仅靠名师几节课,或者多做几道题。现在孩子在学校的作业不可谓不多,可是成绩还是那样,如果单纯做几道题,老师加以点评,其实和学校没什么两样。
 
根本上来说,必须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孩子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行为习惯有了积极的变化,那成绩提升是必然的,且是持久的稳定的,哪怕要慢一点。相反,即使短期内孩子学习成绩有了变化,但是行为习惯没有变化,那么最终成绩还是会回到原点。


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一个问题,即孩子的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尤其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搞清楚怎么形成的,我们才能想办法去纠正改善。
 
心理学的经验表明,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其实是可以而且应该追溯到孩子的早期的教育的。对于如何界定孩子的早期教育,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从孩子出生到三岁是较早时期,可以理解为接受教育的准备阶段。然后是三到六岁,是早期教育的关键阶段,即对于孩子将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六到十二岁,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建立及稳定期,也是能对孩子行为习惯施加有效影响的最后关键时期。
 
实际上悲观地说,上了初中的孩子,其行为习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来,想要在行为习惯上再影响他们,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再等进入青春期,别说影响孩子,能和父母保持正常的关系可能已经算好的了。初中生或许也包括高中生,恐怕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很多家长试图去影响孩子,试图让孩子好好学习,却发现影响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而一切的根源或许正在于:没有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颜氏家训》所谓“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诚哉斯言。


那么,是不是对于成绩差的中学生,就该放弃了?当然不是。只要家长多配合,孩子肯努力,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依然是可以发生一些改变的,成绩自然也可以提升。但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来说,家长首先不要太急切地要求孩子提升成绩,而最好的选择是应该多配合老师纠正孩子的学习习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从长远的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尤其是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的家长来说,即使仅仅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说,想要孩子学习好,也应该尽量做好早期家庭教育。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更让我们警醒。学习不好还可以接受,而违法犯罪则绝对不可以姑息。但是同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与早期家庭教育不足不当,更有着直接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口号经常用于宣传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当然是对的,基本也是事实,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相关统计资料表面,最近两年以来,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都以8%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19年投入资金达到5万亿元,占GDP比例超过5%。想起十多年前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足3%。可见,国家对于教育的确是非常重视了。
 
但是,这里所说的“教育”多指国家兴办的学校教育。而广义的教育,显然不止是学校教育,一般而言,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然都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一个人的出生,首先是属于家庭和亲人的,其次,才是属于社会的。在孩子接受系统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之前,孩子还有最早的三年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当然,家庭教育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理论上可以伴随一个人的几十年。但是,对孩子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是有黄金阶段的。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晚至6岁,最晚至12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接受度和结果。
 
因此,讲了那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教育一定要趁早。为了避免在孩子长大后无法无天,不可管教,一定要充分地重视并做好早期的家庭教育
 
早期家庭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早教”。因为近些年来,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时代,“早教”好像是个非常时髦的词。我们看到甚至有不少家长,在孩子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到所谓的早教机构接受早教,但是这个早教到底教孩子什么呢?
 
我们看到多数早教机构其实侧重于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开发,比如音乐,绘画等。有机会、有条件对孩子进行这种兴趣特长的开发,这当然可以。但是从真正的教育意义上来说,如果把这个当成孩子早期教育的重点,那么大方向完全错误。我们看看很多初中生,不都是会很多艺术特长吗?弹钢琴,学舞蹈,书法绘画,不一而足。但是还是和父母的关系很僵,当然学习成绩也不好。这说明这些艺术特长对孩子行为习惯及性格品质的形成基本没有太多影响。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这些艺术特长可以学,但是,是非常次要的。
 
因此,“早教”,商业宣传的内容远大于其实质性的教育意义。我们所说的“早期家庭教育”绝对不应该是简单地花几个钱把孩子送给别人去培养,尤其是在孩子接受教育的初期。早期家庭教育,首先要求父母认真用心地去陪伴、关怀、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第一任老师主动放弃自己的职责,不去用心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谁又能教育好他呢?而早期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德性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所谓的兴趣特长或者智力的开发,让孩子那么聪明干什么呢?我们看到很多家长经常不无得意地和老师说,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既然不好好学习,那要这聪明干什么呢?不受约束的聪明,可能还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吴谢宇弑母案这种极端案件的发生,已经在多方面给予我们沉重的警醒。
 
当然,在我们今天“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很多家长已经被迫放弃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而选择外出务工。当然,这里面多数是别无选择的,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性的,毕竟要养家糊口。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至少父母能有一个人陪伴在孩子身边,总比都不在身边要好一些。因为,从长远来看,把孩子教育好(不仅仅是学习好成绩好)比眼前的挣钱重要的多。
 
因此,我写这篇文字,不试图家长读完后就能教育好孩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所希望的仅仅是,家长能开始意识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准备成为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朋友,如果能现在意识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在将来有所行动,那对于孩子的一生,或许会产生重大影响。


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懂得,教育孩子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孩子教育好更是难上加难。中国的父母,往往都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畏难情绪,或者不注意方式方法,或者缺乏足够的耐心,那就不要抱怨孩子长大后学习不好,那就要接受孩子的平凡乃至于平庸。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至于该如何进行早期家庭教育,现在还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话题。在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自然不少,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并不多见。先贤的智慧,却是巨大的宝库。古代的中国,是家族式的社会模式,一个小家庭是受大家族的很多影响和制约的。而大家族之所以能成为大家族,最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长期延续下来的优秀的教育方式。现代以来,宗法家族式社会已经被摧毁,相应的,社会的基本单位已经变成了家庭而非家族。而现代社会的分工以及女性工作权利的实现,也使得很多父母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人则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下的功夫也是比较多的。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家风家教的书籍或文章。譬如《颜氏家训》或者《朱子治家格言》等。当然,古代社会和我们今天的社会不可同日而语,自然有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今天依然有必要去读一读古代的家庭教育经典。我们后续将会给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相关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