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操控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贴标签

 扎南 2022-03-20

有一次去朋友家里玩,喝茶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小孩左手一个橘子,右手一块饼干在吃东西。

我觉得好搞笑,就逗逗他说:吃那么多,你真的是个小馋鬼呀。

然后小孩就很委屈地说,我不是鬼,你干嘛要这样说我,我只是肚子很饿。

然后一群人就笑了,但是我笑不出来了。

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仅仅只是因为小孩吃东西的样子很夸张,就给他下了一个定义,馋鬼。

我想到小孩可能还不理解,小馋鬼只是一种调侃语气。以他的认知,也许理解成自己是某种可怕的鬼怪。

于是我赶紧跟他道歉并且解释清楚:是我错了,我误会你了,来,我帮你剥橘子好不好。

回家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

恰好这次是一个小孩,也不管什么顾忌,直截了当地将他心里的感受和想法反馈了出来。

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贴标签行为竟然已经这么理所当然就出现了。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这种行为在我的生活中,竟然是如此的普遍。

小时候,我天天在家里看小说的时候,我妈就说我是个书呆子。

后来我有了小伙伴,天天出去玩的时候,就说我是个野孩子。(在我老家的方言体系中,野是调皮的意思)

亲密关系中,我会因为看到女朋友一直玩手机,而轻易评价她是个很懒的人。

咨询时,也遇到过有的人一上来就会对我说,对象是回避型人格,怎么相处?

有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去区分一下,对象到底是回避型人格,还仅仅只是有回避行为而已?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以上案例中,被贴标签的人,你会有啥感受?

至少我自己最强烈的感觉是,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然后就会想着解释,就跟小孩一样,下意识反应就会解释。

小孩跟我解释,我觉察到了,并且及时跟他道歉了。

但是其他经历当中的解释,不一定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甚至还会被二次贴标签,进一步加深矛盾。

其实亲密关系中,很多的分歧都是因为聊天时,有太多贴标签的行为了。

比如,你没那么热情,就是不够爱我;

你不愿意给我30万彩礼,就是没有诚意;

你嫌弃我没钱,就是拜金;

你联系前任,就是不死心。

这种贴标签的行为,除了会让伴侣产生不被理解的感觉以后,还有一个隐性危害。

就是被你贴标签的人,有可能会逐渐成为标签中的人。

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让一群小孩子去解一道数学题,当他们都完成解答后。

对于一部分孩子,评价他们:“你真聪明,这都解答出来了,好厉害。”

对于另外一部分孩子,描述他们:“刚刚你解题的样子很认真,很努力。”

评价完了之后,再重新给一道更加难的数学题让他们去解答。结果发现:

对于被评价很聪明的孩子,他们对于第二次解题表现得更为拖延,并且在解题过程中,更加容易烦躁和焦虑。

而对于被描述很努力,认真的孩子,在面对更加难的数学题时,他们依然表现出认真努力的状态去应对难题。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在往对他的评价去发展,你评价他是聪明,厉害的,他就会让自己往聪明厉害去发展。

你描述他是努力认真的,他就会往努力认真的状态去发展。

而被评价为聪明厉害的孩子,在遇到更难的数学题时,感觉到了自己的聪明和厉害被挑战,于是就会用拖延,甚至是放弃来维持自己的聪明和厉害。

迫不得已去面对难题时,因为解答不出来,等于感知到了自己并不厉害和聪明,于是焦虑烦躁的无力状态就出现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标签是如何对一个人起到引导和定性的作用。

我自己也深有体验,当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获得了一些人的称赞时,我其实会更加害怕再去写文章,因为我害怕再也写不出更好的文章,让这群认可我的人失望。

而当有人跟我说,习惯看我的文章了,希望我保持更新。这个时候,我继续更文的动力会强很多。

看到没有,其实我们每说一句话,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方。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要做到坦诚交流感受,只说客观事实。就能减少80%的争吵和分歧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