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

 嘟嘟7284 2022-03-21

经济不读国富论,遍读曼昆也枉然。

亚当·斯密出生于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一个伟大时代的转折时刻,彼时以“理性”为旗帜的启蒙运动正如火如荼,蒸汽机的创新引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他在历史轨道快速切换的间歇,如先知般提出了全新的财富主张,重构了人们对经济行为的认知,从而在实际意义上创造了现代经济学这一门专业学科。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并非在本书,而是他17年前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就建立了的。但本书是斯密第一次就社会各个方面论述财富,他有资格被视作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仍然统治着人们的思维,前者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后者则把财富的全部秘密托付给土地。

亚当·斯密第一次定义了生产的三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在他看来,是资本而不是其它带来了市场,进而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扩展,资本的投入导致市场扩张,而后者反过来也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投资。所谓的“资本主义”便是从这个定义延展出来的概念。

在经济行为的动力研究上,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他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不是来自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而是利己之心,即每个人改善生活条件的欲望。

人们从事劳动,未必抱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但在一个自由放任的社会里,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到达的目的,即:请给我想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这种以利己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贯穿整部《国富论》的基本哲学思想。斯密的经济人,那个只顾自己利益而无意之中却创造公共善的人,对于现代主流经济学来说,是让人觉得自在又熟悉的人物。

《国富论》的第一章是“论分工”。亚当·斯密在全书的第一句便开宗明义地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一言以避之,提高财富生产效率,关键在于劳动分工。

在描述劳动分工如何增加生产力的时候,斯密概括三大动因:工人熟练度的提升、工人专注于单一工种将更有效率、大量的机械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他把发明创造视为一种增量进步,这种进步源自于市场扩张和劳动分工过程中几乎自动相伴而生的盈利性可能。

在人类财富史上,亚当·斯密不是第一个提出劳动分工的人。早在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便提出“四民分业”的职业分工原则,认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

不过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和资本形态的前提下的,劳动分工源自交易的力量,分工的程度取决于这种力量的大小和强弱。任何一个行业,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将越细,这叫做“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在经济学上,它被称为“斯密定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