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辅周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2-03-21

七、祛邪扶正法治愈腺病毒肺炎一例

张某,女,1岁半。

初诊1960613日。

主诉及病史∶因患儿呈深度昏迷状态,由家人代诉。咳嗽,痰壅咽间,吐之不爽,高度喘急,并见下颌颤动及拾肩呼吸,四肢发凉,体温反隆至37.8℃,而脉速,脉率220/分,呼吸72/分,唇焦,舌干,齿燥。

诊查∶舌质绛,苔老黄无津,脉细数无力。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水泡音,胸透有片状阴影。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6.25×/L;分类∶中性粒细胞0.44,淋巴细胞0.56。肝大2.5cm,体重7.6kg,呈急性病容。

辨证∶此为"热厥",乃邪入包络之闭证,肺之化源欲竭之象,虚实互见。

治法∶清热开窍、益气生津,祛邪扶正并用。

处方∶西洋参6g安宫牛黄丸3g

先将西洋参煎水,分5次将牛黄丸送下,2小时一服。

中药服半剂后,患者之反应加大,渐见咳痰松活,皮肤转红润,手心潮汗,体温再度升高达41℃。乃辅以热水擦浴,使全身微汗徐出。至次日原方药再服1剂,患儿之神识渐清,病情遂趋稳定。

二诊617日。体温已近正常,喘减,神清,仍有咳痰。舌色正,苔减少,脉右滑左数。

此热闭已开,正气渐复,余邪未净,治以养阴清热。

外方∶玉竹6g麦冬4.5g天冬6g元参6g石斛6g稻芽9g荷叶3g上方药服1剂,次日以原方加减,续进药1

三诊620日。除尚有咳嗽及散在性肺部水泡音存在外,余症悉除,脉亦缓和,遂改用保和丸加减调和肺胃,兼化痰湿,以善其后。越五日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充分发挥中医特长,中药用西洋参水送安宫牛黄丸,即吴鞠通所谓"邪陷脉虚,人参汤下安宫牛黄丸"之义。当时患儿热闭包络,昏迷痰阻,乃邪盛之象;脉细数无力为虚,体温反降亦正虚之征,故扶正祛邪均为当务之急,若不祛邪,则邪愈炽而正愈衰;若不扶正,则正无力而邪益张。经用牛黄散开其热闭,西洋参益气生津,不待尽剂而皮肤红润、体温反升,此时不可以体温之升高而生疑惑,此乃正邪相争的剧烈表现,若邪胜正负则厥更深,此正胜邪负之际,不可妄用强制退热之法,只是以热水擦浴,促进皮肤血液循环而闭开汗出,热亦随之自然下降。我们初步认为;体温之升降,为正邪胜负之争,若以高热而强制退之,可能导致正负而邪胜,邪内闭而正气外脱,不可不深思之!

八、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例

于某,男,51岁。

初诊1964217日。

主诉及病史1944年曾患风湿性关节炎,1966年在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左心室劳损。现在自觉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牵连背部,向左腋下及臂部放射;手臂不能上举,伸举即疼痛加重,每日发作频繁,不能活动;走路则心慌心跳,易出汗;夜间难以平卧。每隔十多天即有一次类似休克样的发病,常有头晕头痛,睡眠不佳,每夜只睡两小时。心绞痛发作时则饮食不下。曾服中药五百剂,多为瓜萎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诸证未见改善。

诊查∶血压200/120mmHg。右脉关部沉微缓,余脉沉细涩。舌质正,舌苔薄黄微腻,唇紫。

辨证∶此为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血脉。

治法∶宜调营卫,通心气,化痰湿,以十味温胆汤加减。

处方∶西洋参3g茯神6g枣仁9g远志3g菖蒲3g法半夏6g橘红5g枳实3g竹茹3g川芎3g丹参6g柏子仁6g大枣3

5剂,每剂煎2次,共取160ml,分2次温服。

二诊1964227日。服药后头晕减轻,饮食稍好转,有少量黄而灰的痰,仍耳鸣,眠差。左脉关微弦细数。原方去丹参,加桑寄生10g、石决明18g7剂。

三诊196449日。服药后心前区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未再发作休克。心前区闷憋不舒,但已可平卧;二便调,饮食可。脉沉细涩,舌质正,中心微有薄黄腻苔。原方去大枣,西洋参改用白人参6g,宣木瓜3g、血琥珀粉1g(分2次冲服)续服。

四诊196457日。心前区偶有闷痛,发作疼痛时间缩短;手臂微痛,腰及腿部也微酸痛。脉沉细,舌质正,苔中心白腻。原方去竹茹、石决明,加萆薢6g、淮牛膝6g、狗脊6g。上方药,除感冒时应停服外,可常服。此后病情稳定。

【按语】心绞痛一症,中医有按胸痹治的,有按心动悸论治的。本例曾用瓜萎薤白半夏汤及炙甘草汤治疗,亦即根据上述观点决定的。但已服药五百多剂未见效果,证明不能再按胸痹、心动悸论治。蒲老分析其症状及病情经过,结合脉涩唇紫,断为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以心主营,营不调则卫亦滞,故重在通心气以调荣卫,用十味温胆汤通其心气,兼化痰湿;加川芎、丹参和营,营气和则卫亦利,仅四诊病情即能稳定,心绞痛亦能控制,由此可说明不能按现代医学的病去死套中医的证,必须充分根据辨证论治的方法区别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