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

 zzm1008图书馆 2022-03-22
来自话题
#上海同城
1.7万篇

图/文:李少云

拍摄:李少云

时间:12月26日

配乐:天上人间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12月26日,上海温度骤降,我们老同学在虹口相聚。午后,步入多伦路这条文化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牌楼上方由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亲笔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让人迎面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整条街只有短短的550米,呈“L”型。路面是上海如今难以见到的“弹阶路”,婉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随处可见夾街的小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走进多伦路,仿佛好像是一幅历史画卷。乍一看未必惊艳,细品时却有无限回味,在这里,能感受到浓郁的老上海情怀。





虹口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名人资源,在多伦路及其周边的支马路中,随意走上几步,就能与名人产生“跨时空”的交集,这其中最绕不开的一位就是鲁迅先生。





沿着多伦路朝北,经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拉摩斯公寓,再行至四川北路,经过内山书店,最终抵达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循着带有古铜色泽的“鲁迅小道”标识,人们仿佛能回到90多年前……





走过牌楼,漫步前行,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多伦路59号鸿德堂,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仅此一处,极为罕见。教堂门口还有一对威严的石狮把守。主体建筑座南朝北为2楼,突出的裙楼第四层为钟楼,建于1928年,中国教友捐献12万元由中国建筑师杨锡缪设计。





鸿德书房。因在鸿德堂附近,便沿用了教堂的名字。书店里卖一些关于基督教的书籍。门口的雕像,是国际友人内山完造。他是鲁迅先生的挚友,帮助鲁迅先生在上海租住房屋,还开办了内山书店。内山先生1916年--1947年,都居住在虹口区。





夕拾钟楼。地处多伦路“L”形的拐角处,是多伦路出镜最多的地标。钟楼之名取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夕拾二字。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其古钟为青铜冶铸。一楼内,有传教士“窦乐安”的雕像。整栋建筑运用柔和的红色色调,加上欧式外型。仿佛一位英伦爵士。





夕拾钟楼旁边有一座老电影咖啡馆,这是一座虹口不多见的西式小洋楼,内部环境很复古,有时间可以进去坐坐。





白公馆,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曾为“小诸葛”白崇禧的私人寓所,故称白公馆。他的儿子,著名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目前这里是长海医院虹口院区康复中心。





多伦路这条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小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了浓重的一笔。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翟秋白、茅盾、郭沫若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多伦路谱写,印证了上海百年的沧桑历程和斑驳影迹……多伦路从侧面显现了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上,造型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相间而立,让人想起那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多伦路正以它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漫步街头,看见一对对新人冒着零下2度的严寒,拍摄婚纱照,精神着实可嘉。






多伦路是上海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后来随着各个历史街区、历史文创园的涌现,多伦路现在变的非常低调。不过,多伦路引以为豪的名人效应,曾经发生的传奇与故事,就算马路沉寂了下来,也无法被抹去。它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了上海一百多年来城市发展的缩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沧桑的“活化石”。




谢谢你的欣赏!


来自话题

上海同城
1.7万篇内容 48.4万人互动
订阅
发布于 01-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