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竖式书法的发展历程(二)“明清调”

 审易轩 2022-03-22

2022-03-22 13:18

前文讲到了吴琚、杨维桢、祝允明等人。吴门书派的尝试以祝允明为最佳,至于文徵明,王宠等人的行草大轴,尚有空乏之弊。时至文长徐渭,尺幅上再次展大,出现了高三米半宽一米有余的纸本巨幅,掺老米的“苕溪诗帖”笔意,化用祝枝山大草的章法,满纸云烟,以羊毫生宣作书,英姿飒爽,气运豪迈终取得不小的突破。明末张岱赞称:“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款署“大环”,钤有“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白文二方印。


徐渭行书《白燕诗轴》纸本,

徐渭行书《白燕诗轴》纸本,纵264.1、横73.5厘米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藏,释文:一时伴侣自应非,海路空长遇亦稀。汉将玉门投老入,赵妃雪夜待人归。孤回夏日摇寒色,渐下秋空见羽衣。已识朱门无可托,玉楼天上任高飞。白燕三。大环。

可以说,徐渭行草书标志着巨轴书法在书法史上第一次“成熟”。他的行草书面貌已是迥异于前人了,虽然如此却没有走向狂怪野俗一路,他有杨维桢的笔墨精神,又有祝枝山的荡气回肠,他也因此掀起了一阵席卷明末的浪漫主义(或创新主义)的新型书风,狂飙于动荡的明末清初,他的后继者,就是世所熟知的“晚明五大家”(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

当徐渭草书在巨轴行草上取得突破之后,时间已然来到晚明时期,首位出现的大书画家却是董其昌,他并没有接过徐渭行草激进放纵的这杆大旗,亦与同时代的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他们不同,在这个角度上讲,董其昌一味地崇尚“虚淡”反倒与当时的书坛大势格格不入了。

徐渭在章法、幅制、笔墨上都为后人构建了新的框架,董其昌却仍执着于手卷小字,对竖式书法的发展,并未表现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单在这一点上,也难怪后人对其颇有微词了。

徐渭逝世后,董其昌成为书坛的盟主,邢侗、米万钟均以保守、传统的二王笔法统治着当时的书坛,不过这种情况并不能阻碍竖式书法朝着多元化发展,最终还是由远在福建的张瑞图首先写出了别样的面貌,为书坛注入了活力。


张瑞图行草

张瑞图早年也是从祝允明书法上入手,与圆转婉丽的二王书风别无二致,中年之后加入了章草的笔意,强化了翻折的用笔,弱化了圆转,加宽的行距,缩小了字距,如此对当时的书坛来讲,又是一大创新。其笔画大多紧密相结,横粗竖细,字间巧妙相接,非常具有震撼力。很快,随着张瑞图在政治上的平步青云,他的书法风格也在当时受到了欢迎和效仿,后来他的书法墨迹被隐元禅师带去了日本,与其后的王铎等人的书法一并成为一种新的流派,日人称之为“明清调”。

明代天启朝仅七年,这七年是张瑞图探索新书风并取得成功的七年。天启年间,有三位后生同年进士并相约攻书,后来成为明末书坛的“三株树”,他们就是黄道周、倪元璐和王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