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线上家长会:孩子疫情居家学习,我们如何做父母?

 荣辉有约 2022-03-22

(图片源自网络)



#亲爱的家长 ·我想说#

题在前面: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我想说,为人父母者的人生,更像是一次朝圣。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更好,为了更好的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矢志不移,携手共进,勇往直前,一起向前,向前,再向前!

——彭荣辉


孩子疫情居家学习,我们如何做父母?

——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诸位爸爸妈妈,大家晚上好!

很抱歉,今天我没有做PPT。也许有家长会说,彭老师你不够用心,PPT都懒得做。事实并非如此。真相是,因为这样隔着屏幕,我无法保证大家真的认真在听、在看、在记。真相是,因为智能手机的缘故,我们早习惯了所谓开会就是随意拍拍照,然后发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真相是,我珍惜我的时间,我尊重所有家长的时间,我希望今天的交流时有所值,通过我的努力让每一位家长有所获,让每一个家庭都有收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和更多的引导。但前提是,大家要时刻保持用心在参与。

为方便交流,我给今天的交流拟了两个题目,主标题是:孩子疫情居家学习,我们如何做父母?副标题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先说“为什么做”。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享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短视频。视频的主讲是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的贺岭峰教授。贺教授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大家有兴趣,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下。贺教授在这个视频里和他的学员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女儿数学不太好,有一天数学老师就请贺教授去面谈。见了面,数学老师是各种数落和指责,大意无非是说贺教授的女儿有多么多么的不堪,一道题错了一次又一次,实在是不可理喻。大家可以想象,贺教授此行之后的心情。回到家,一家人吃饭,女儿一直盯着爸爸看。女儿知道爸爸被请到学校面谈,也知道爸爸被面谈的原因是自己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可是爸爸一直只顾吃饭,啥也不说。女儿熬不住,问爸爸,你今天去学校了?爸爸说,去了。女儿问,老师说啥了?爸爸说,老师说你挺好的,再努努力,调整一下学习方法,一定会更加出色。女儿问,没了?爸爸说,没了。然后,就真的没了。这个场景,显然有背我们的认知。大家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按常规,这样的约谈之后,做家长的,无论爸爸、妈妈,多半会大为光火,到家之后一定是对孩子一顿批评教育,甚至是谩骂、体罚。可是,贺教授没。他一句话也没有责备女儿。他淡然处之。甚至,他还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借机鼓励和肯定了女儿。这件事,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对此,贺教授的解释是: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让另外一个人管你叫爸爸妈妈?你总得替人扛一点东西吧。

“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让另外一个人管你叫爸爸妈妈?你总得替人扛一点东西吧。”这是我今天要强调的第一个句子。大家可以记下来。不仅记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记在心里。要记到这个句子化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化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句子回答了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者的一个困惑:为什么繁忙的工作之余,为什么在操持了家里家外的诸多琐事之后,我们还要为孩子操心忙碌、疲于奔命?答案很简单,就是:那个孩子管你叫爸爸,那个孩子管你叫妈妈,所以你应该而且必须为他扛点什么。

巧的是,我也有一个女儿。有时和女儿聊天,女儿常常说,你们做父母的人,都有原罪。她的理由是,你们准备和决定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们征求过我们的意见了吗?起初我不以为然。后来我发现,真理在她那一边。我们这些成年人,无论我们平素是多么的自以为是,但必须承认: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无法保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我们却义无反顾将他们带到了这个世界。

所以呢,我今天第一个想表达的意思是:做父母的人,永远不要抱怨,无论孩子优秀与否,我们都得为孩子扛点什么。就像当初我们将他们带到这个世界时的义无反顾和毅然决然一样,无论孩子多么不堪,无论孩子成长的路上会遭遇多大的挫折与困难,家永远是他们温暖的港湾,我们始终要保持初心,砥砺前行,义无反顾,毅然决然。

今天交流的第二个话题是:做什么?

刚才不是说我们做父母的人,只有为孩子扛点什么才能配得上自身的称谓么?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扛点什么呢?

一句话,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教育是什么?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如果说我们教育好了一个孩子,就是培养了这个孩子的诸多好的习惯。反之,如果说一个孩子我们没有教育好,那么就是我们没有培养好孩子应有的诸多好习惯。有句话,众所周知: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以至于有一个好的命运。

做父母的人,应该为孩子培养哪些好习惯呢?平时强调的,我这里不再赘述。今天在这里,结合疫情期间孩子们居家学习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状态,我给大家做四点友情提示:

第一,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

这个习惯,相关劳动。一个人学会劳动,愿意劳动,有劳动的习惯,这个很重要。个人以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古语有云: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今天,我们更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观点。一个热爱劳动,有劳动习惯,而不好逸恶劳的人,相信无论经历什么困难、挫折,他都能坦然面对,淡然度过。因为即便什么都没有剩下,即使一无所有,他还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他还可以用这双勤劳的手让自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可以说,是劳动让一个人获得了起码的尊严,是劳动让一个人获得了自我价值感,是劳动让一个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幸福感。

这个年纪的孩子,有哪些劳动,是属于他力所能及的呢?铺床,叠被,扫地,整理书包,收拾书桌和衣柜。甚至于,作为家庭的一员,他完全可以参与整个家庭的建设。譬如,倒垃圾,晾晒衣服,叠衣服,收拾餐具,清洁卫生间。还可以学着煮饭、炒菜、熬汤、下面条、包饺子,做些厨房里简单的烹饪。疫情居家学习,每天早晚在家,刚好有的是时间。不怕不会做,只怕不去做。一回生,两回熟。只要坚持,慢慢就会驾轻就熟,渐渐就能养成习惯,锻炼出能力。古语有云: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一个有劳动习惯的人,他就比较不容易只沉迷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一个有劳动习惯的人,他就比较容易与他人、与外部的世界建立联结,他就比较容易为自己的生存建立起一个基础,他就比较容易建立起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他就比较容易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就比较不容易在遭遇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走极端。

第二,教会孩子学会一个人自己独处。

人这一生,整体而言,是孤独的。出生的时候,一个人光溜溜来。离开的时候,不论贵贱贫穷富有,也是一个人走。这来去的中间,似乎总有人在陪,有时是父母,有时是兄弟,有时是伙伴,有时是师长,有时是夫妻,有时是子女,但总体来说,多数时候,还是一个人独自面对,面对学业,面对生活,面对生离死别。有时候,好像旁人能够提供给我们关心、帮助和引导。但终其一生,尽管有很多人可以为我们指指点点,却还是没有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替我们去选择、去体验、去感受和去承受。

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一个人自己独处,并让其能够在独处中享受到快乐。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不管有没有人喜欢我,不管有没有人愿意跟我玩,不管我是不是一个人在家,我自己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很惬意,活得很优雅,很有质量。没有人和我玩,没有人愿意和我在一起,我自己在家,我自己在那儿,我和自己玩,我自己也可以玩得很开心,我可玩的东西太多了,我自己把我的日子活得挺好的。有人爱我,我活得很好。没有人爱我,我爱我自己,我也活得很好。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懂得并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呢?最妙的法子就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父母努力过好自己的生命,就是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第三,教会孩子有他自己的一个爱好。

孩子当然有爱好。譬如,玩游戏,刷抖音。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有时候也是这个样子。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什么奥秘,家里只要有一个爱看电视的老东西,家里就必然会有一个爱看电视的小东西;家里只要有一个爱玩游戏、玩手机的爸爸或是妈妈,家里就必然会有一个爱玩游戏和手机的孩子。从古至今,这种情形,从无意外。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是小偷”这么一说。所以,玩游戏,刷抖音,玩手机,这些算不算爱好?当然算。但这些个爱好,属于低级趣味,不是我所说的爱好。

我所说的孩子要“有他自己的一个爱好”,这个爱好不只是爱好,不只是让他可以以此打发时间,不只是能够让他简单快乐,还要让他真的身心愉悦、浑身舒坦,要能够给他带来荣耀感,带来成就感。换句话来说就是:孩子喜欢这个东西,玩这个东西,不只玩的过程中很开心,自己觉得玩得比别人好,大家也认为他玩得好。于是,这个爱好,就不只是玩,还能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做人的尊严,自信满满。所以这个爱好,要努力发展成他的优势,他的特长。即便在其他领域,孩子可能一无是处,啥也不是,但这个爱好,让他明显优于他人,让他自信,让他获得生活的乐趣,获得生命的勇气。

这是否意味着孩子的爱好就必须要我们去支持呢?当然不。我们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他爱画画,由他画好了。他爱弹琴,由他弹就是。他爱唱歌,由他唱就是。不要习惯“我觉得”,而要习惯“孩子觉得”。做父母的人,对孩子所做的最正确的事也许就是宽容。我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粗暴扼杀他的天赋。终其一生,我们永远没有办法为孩子的一生承担责任。因为面对困境,最终还是必须要由孩子自己去承受。所以,纵使我们不支持孩子的选择,但是孩子一旦选择,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我们的孩子。

教会孩子劳动,教会孩子独处,教会孩子有自己的爱好,这都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有了这三个习惯,做父母的人就比较放心,就比较心安。即便疫情居家,只有孩子一个人,他一个人生活,他一个人学习,我们也比较放心。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呢?我过去的观点是:当孩子走出家门之后,我们做父母的比较放心,这就是成功。今天补充一点:当做父母的人走出家门,而唯余孩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们比较放心,这同样是成功。

除此之外,为人父母,另一个必须要扛的事则是:务必保证自己每天对孩子有“关注”。此关注非彼关注,而特指“关注学习”。

关于孩子的学习,做父母的人,实实在在对孩子有帮助或是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呢?第一,关注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第二,关注孩子的作业态度是否端正?第三,关注孩子对所学内容是否有不明白?俗话有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送给孩子鱼,不如教给孩子捕鱼的方法。不要越俎代疱。不要整天看守在孩子左右。也不要指望解决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所有难题。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就好。父母要做的,是借由关注学习这一举动这一行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品质,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百折不扣,这就是担当。孩子认真书写,从不应付,这就是品质。孩子有不明白的问题,知道梳理,懂得运用合适的方式来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方法。

孩子起初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只要父母坚持关注,每天坚持“三个关注”,不马虎,不应付,风雨无阻,雷打不动,那么,孩子便逃无可逃,慢慢就有了规矩,就有了习惯,就有了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人之初,性本懒。不要指望孩子生命伊始就会自觉自发。也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最重要的,是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学习是这样,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强调“每天关注”,不是不信任,实在是诱惑太多。所以强调“每天关注”,不是多此一举,这事儿相关亲子关系的培养。所以强调“每天关注”,不是苛刻强求,这事儿相关做父母的人的责任与担当。

今天交流的第三个话题是:怎么做?

做父母的人,知道了应该必须为孩子扛点什么,并且知道了具体扛哪些责任,那么,回到现实,回到朝夕相处的每一天,究竟我们该怎么做呢?曾经推荐的两本书,给大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子。一本是绘本,另一本还是绘本。前一本叫《点》,作者是加彼德·雷诺兹。后一本叫《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作者是魏捷。前一本给我们的启示是:抓好一个点,星星之火,便可能燎原。后一本给我们的启示是:有一种温暖,它叫不离不弃。

各位爸爸妈妈,说到教育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想到鸡飞狗跳。各位爸爸妈妈,说到疫情居家,不要动不动就脑袋发炸。孩子们不是洪水,不是猛兽,而是我们爱的结晶。既然他们因爱而来,就必然会因爱而走得更远。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我想说,为人父母者的人生,更像是一次朝圣。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更好,为了更好的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矢志不移,携手共进,勇往直前,一起向前,向前,再向前!

2022年3月22日

END

一等父亲,二等教师,三等写作者。无所谓追求,简单生活,简约工作,致力于做更好的自己,做尽可能多的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