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荐读】《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春天的花开Iris 2022-03-23

社会情感学习SEL是一个近几年教育领域常见的热词,它来自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和多位教育学者创建的“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发起的“社会情感学习”。主要是指开发学生获取社会情感能力所必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知、自信、理解与包容他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树立集体意识等。

2018年美国SEL报告显示,81%的家长、93%的老师以及96%的管理人员认为社会情感学习和知识性学习一样主要注重学生精神层面提升的社会情感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取向。我国也在2011年开始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并在一些省市开展试点。

[德]乌特·弗雷弗特,等 著

黄怀庆 译

在我看来,这本《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的出现,正好从阅读领域从情感史的发展角度,来说明了儿童文学对儿童SEL能力的培养和帮助。它深入地探讨了社会是如何建构和形塑个人的情绪、情感和感觉的。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童书研究者、关注SEL的成年人阅读的理论书。

其实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在带领儿童读书会选择童书时也会非常在意故事情节对青少年成长的心理支持作用。某种程度上,阅读这样的书就是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可以模仿的方法来获取自我情绪处理的能力。优质的童书完全可以作为孩子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最好的媒介。

这本书读下来不仅看到近代儿童的社会生活发展历史,也看到近代教育史和儿童史。虽然是13位情感史专家学者的合著作品,但整体架构清晰,从欧美到印度、俄国都有提及。时间跨度从英文书名可以看到(1870-1970),涉及到的作品不仅有儿童文学也有教养手册(像是现代的育儿书籍),可以看到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和无聊这12种情绪的发展史

因为是不同学者合著,再加上阐释的情绪内容方向并不相同,所以这本书其实可以从任何一个想要了解或关注的章节进入阅读。

这本书涉及到了大量儿童文学也有部分涉及到青少年文学,还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教养手册Advice Manual,这让我对教养手册也有了完全不同认知。它其实包含建议手册、指南书和育儿工具书。这些书充分反映了“童年”如何看见,教育观如何变化的过程。毕竟,这些教养手册旨在培养儿童的“顺利”成长,不论时代要求是否不同。

因为不同的情绪内容由不同专家完成,本书也显示出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和路径。比如“阿斯嘉礼的虔诚”这一章,主要是从印度文学的视角来进行,并结合其在殖民前后受到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和情感规则的影响;“伊凡的勇敢”这一章又移师俄国,选择俄国内战时期和苏联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强调勇敢是一种“形成”而非“存有”的东西。再比如“小纽扣吉姆的恐惧”,就是从人们对恐惧的认识的发展和变迁进行阐释,这样有一种从时间简史层面上研究的纵深感,但有的则不同,聚焦于某一时间段,例如“英格丽的无聊”。

恐惧选择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德国与英国儿童文学进行研究。谈到恐惧,必然要提到如何定义恐惧,如何感受恐惧以及儿童如何面对恐惧。

早期的故事主角如《绿野仙踪》中的狮子未能完全驾驭自身的恐惧,《秘密花园》中的柯林会因为恐惧无法走出自己的房间,这些作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胆小与缺乏勇气而备受折磨。

但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故事的主角开始发生变化。从《霍比特人》中的比尔博身上可以看到的是羞耻感和愤怒战胜了恐惧。这时的恐惧已经不是人类天性中有问题和令人不安的部分,本质上它是一种极富人性的东西。

50年代以后,奇幻作品中,恐惧的主角变成了以恐惧作为主角,如林格伦的作品《米欧,我的米欧》。从19世纪,儿童追随无所畏惧的男主角的探险故事,到20世纪末的儿童文学中,感到害怕恐惧和惊慌失措在故事中被详尽地描述,可以看到恐惧这种人类基本情绪在儿童文学中的惊人起伏变化,这恰好与儿童的童年发展路径从性格培养转变到发展人格迈向幸福有关。

“无聊”这一主题中,把时光聚焦在20世纪70年代,地点主要是西德。这时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无聊最有名的体现是米切尔恩德的《毛毛》。这本书中的灰绅士利用数学能力骗取人的时间,结果毛毛生活的城市就变成了一个统一、高效率,但无情感的无聊世界。可以看到无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缺乏任何其他强烈的感觉。这本书对消费社会提出的幸福和快乐和振奋人心的承诺进行的评判,到现代中国社会来看,都毫无违和感。

在一些青少年文学里,居住在现代都市丛林中的青少年们没有想象力,没有兴奋感,没有梦想。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尝试寻找到感觉并且摆脱无聊,不论是工作还是恋爱。这些作品讨论感觉,并提出一些动用想象力和感官体验的活动建议,强调沟通,建议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最后要特别赞叹一下本书的翻译。如此厚的一本理论书,文笔流畅,翻译细致,每一章后的注释内容大多做了翻译。译者黄怀庆是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之前读过的《儿童文学经典手册》虽然为高校教师翻译,但对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基本了解,翻译草率仓促,错误星星点点遍布全书,却浑然不觉。我坚持认为儿童文学相关作品就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来翻译。

另外,本书附页里“参考书目”虽然都是英文书籍,并未翻译,但分别按照“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和作者的姓名字母排序分列出来,特别方便想要深入了解按图索骥查找资料的读者。对本书中出现的作品、人名和关键词都有列出。特别是作品包含英文和原语文书名,有中文版的,用*标注,并且列出繁体中文版译名,这绝对是个细致活而且工作量不小,但是这本书做到了,实在不得不夸赞这本书的严谨与细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