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事实战|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致药源性显微镜结肠炎分析

 meteor005 2022-03-23
病例资料

患者,女,30岁,身高157 cm,体重34 kg,否认既往胃肠病史,无吸烟饮酒史。2017年12月28日以“反复腹泻1年余”为主诉收住入院。既往史示,患者2016年5月开始长期服用兰索拉唑,同时未服用其他与显微镜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 MC)相关的非甾体抗炎药。2016年5月检查示“胃部不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016年7月起,大便次数增多,由干到稀,直至2017年2月大便次数不断增多(12次/d),后逐渐增多至10~30次/d,伴腹胀、消瘦,无血便、发热等不适。其间未间断服用PPI及肠道菌群调节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整肠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等,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电子肠镜示慢性左半结肠炎;后复查肠镜示直肠炎症性改变;直肠活检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腹泻原因仍未明确,且继续长期使用抑酸药兰索拉唑、抗菌药物、肠道菌群调节剂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拟“慢性腹泻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发病以来体重减轻15 kg左右。

入院后查体:生命征平稳。体质指数13.8 kg/m2,神清,发育无力型,营养差,慢性面容,忧郁表情。入院诊断:慢性腹泻(原因待查)、营养不良。入院后查粪便常规+粪便隐血(OB):黏+白细胞+隐血阳性;钙卫蛋白阳性;艰难梭菌抗原检测阳性;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浅表性胃炎(Ⅱ级)。电子结肠镜示回肠末段颗粒样改变;结直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1.5T磁共振小肠平扫+增强回肠末端部分肠壁稍增厚、强化,考虑可能为炎症。同时对回肠末端黏膜活检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高倍镜显示黏膜慢性炎症伴淋巴滤泡形成,间质见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病史、查阅相关资料,依照“2015年显微镜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AGA指南”,符合显微镜结肠炎诊断。分析病因,患者未高剂量服用抗生素,但长期服用PPI,难辨梭状杆菌抗原检测呈阳性,PPI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可判断腹泻及水电紊乱是由MC引起的,其慢性水样腹泻、长期腹泻和生活质量下降可导致患者水电紊乱,因此给予纠正腹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临床用药包括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卡文)、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安达美)、10%氯化钾注射液营养支持、匹维溴铵片(得舒特)解痉;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调节肠道菌群;万古霉素分次口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针对患者回肠部炎症使用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患者排便次数渐减少,腹痛减轻。治疗15 d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予带药出院。出院诊断慢性腹泻(显微镜结肠炎可能性大)。

讨论

该病例中患者从2016年起长期服用兰索拉唑肠溶片,且从未间断服用1年余的PPI是产生药源性显微镜肠炎的主要原因。MC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持续性或间断性)非血性水样腹泻,内镜检查正常或大致正常,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 LC)和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 CC)2种亚型MC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Xu等研究显示,LC年发病率为12.0/10万,CC为9.1/10万,MC患者以女性多见,LC男女发病率为1∶6,CC为1∶3~1∶9。MC致病原因为药物的称为药源性显微镜结肠炎,主要致病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物、PPI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中老年、女性及联合用药为危险因素。处理措施为停用致病药物,症状轻者可使用洛哌丁胺,症状严重者可使用激素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流行病学显示:该疾病为少数罕见疾病,由于从用药到腹泻的时间窗较长,临床漏诊、误诊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需结合患者治疗病史及临床表现、内镜下诊断、关键是病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CD20和CD3免疫组化双染技术,结果可以在一张淋巴组织切片中同时观察到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观察是否有淋巴细胞或有无胶原带生成并结合用药综合判断治疗。该患者长期服用PPI,且艰难辨梭状杆菌抗原检测呈阳性,PPI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发生及复发有关。与抗生素和其他常用药物相比,PPI对艰难梭菌感染影响更为显著,且治疗时首选甲硝唑,严重腹泻时推荐使用万古霉素,此次治疗用药均符合指南。近年来PPI对一些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意义,但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长期滥用PPI导致药源性显微镜结肠炎,严重腹泻会导致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脓毒性休克。因此作为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正确合理诊断患者疾病,对患者症状周期性评估,对潜在风险进行密切监测,选择最小有效剂量,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严格遵循PPI使用指南,均有利于降低PPI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引用本文:周博雅, 袁偲偲, 冯欣. 哺乳期女性服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对乳儿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警戒, 2022, 19(3): 296-3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