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白云寺

 晋见人文 2022-03-24

白云寺,南门进入五台山第一寺!从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往五台山中心区前行,遇到第一座大寺就是白云寺。白云寺离五台山中心区约10公里的路程。

白云寺位于台怀镇到石咀旅游公路西侧,从白云寺门口的小路西行,可到著名的佛母洞。

白云寺位置示意图

白云寺的汉白玉石雕牌楼

白云寺坐北朝南,主要由三处院落组成,中间为主院,东西两翼各有一处院落,为配院。重要建筑沿中轴线南北而列,从南往北依次为天王殿(也是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东西配院有念佛堂、客堂、僧舍、五观堂等,殿堂楼宇两百余间,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

五台山白云寺卫星图

天王殿同时也是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当心间开拱券式门,券口雕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山门两边各有一幅精美的雕刻,东侧为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西侧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雕刻精细、衣纹流畅、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白云寺山门及钟鼓楼

进入殿内,迎面是大肚弥勒佛,两山为四大天王,背后是韦陀,韦驮两足平立,双手合十,降魔杵平置于手腕之上。

穿过天王殿,进入寺庙,院子虽不大,但感觉很开阔。院内大雄宝殿坐落在1.2米高的须弥座上,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仿唐建筑。殿内正中是3尊高大的铜佛像,为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左侧药师佛,右侧阿弥陀佛。佛像均高5米,铸造精细,庄严雄伟。佛坛两边各有一座居士赠送的万佛塔,塔为尖状圆形,上小下大,通身镶嵌佛像,如打开开关,塔便随着幽雅悦耳的诵唱声旋转起来,每尊佛像背后的灯也会亮起,佛光四射。

大雄宝殿为仿唐建筑

大雄宝殿内居士赠送的万佛塔

三世佛背后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右侧有一尊藏式文殊菩萨,为清代所塑,是该寺唯一的文物,也是未毁之前的白云寺留给我们的唯一痕迹。

大雄宝殿左右建有配殿,东面为药师殿,内塑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西面有地藏殿与五百罗汉堂,地藏殿内塑地藏菩萨,两旁站立着闵公和道明两位弟子。

穿过大雄宝殿进入第二进院落,该院依山就势而建,三面山坡上绿树掩映,风吹过,沙沙作响,显得颇为幽静。院内为三圣接引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前出廊。殿内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塑像均为铜铸。殿两侧绘有净土宗往生九品果位壁画。该院大殿背后以及东西两面均是山,山体削平做墙,山与寺融为一体。

三圣殿重檐歇山顶

在主院西侧,为西院,西院为念佛院,院内有一尊高19米的汉白玉立佛,周围围有六尊立佛,共为七佛。院落南北长、东西窄,大殿坐北朝南,座落在台基之上,台基围以汉白玉栏杆。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出廊。屋檐上层悬挂匾额曰:“阿弥陀佛接引站”,下层悬挂:“海会念佛圆通宝殿”。当心间与两次间开门,进入殿内,正面为西方三圣立像——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高大挺拔、面带微笑、造型优美。殿内周围围以立佛48尊,同样高大,均为接引佛,处处体现着这里为净土宗的道场。院内东西两侧均为念佛堂,两层楼房,是僧人及居士念佛修行之所。

西院的念佛堂

接引佛即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净土宗崇信的佛

白云寺历史沿革:

白云寺始建年代不详,据说始建于唐代,有位太原道台母亲生病,久治不愈,后有一位过路和尚,到病人床前,举臂抬手轻轻地在病人上空来回一划,病母立刻痊愈。感激不尽的道台母子询问和尚的身份,和尚说了句“我是五台山白云寺的和尚”,说完便离去。心怀感恩之情的道台前往五台山寻找白云寺未果,当走到现在白云村所在地时,疲惫不堪的道台仰天长叹,双眼泪下并叹息道:“阿弥陀佛呀,白云寺到底在何方啊!”这时,在道台头上,出现了莲花状白云,道台抬头一看,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稳坐在莲花白云之上,文殊菩萨向道台微微一笑。道台恍然大悟,“啊,原来白云寺就在于此啊!我知道该干什么了!”于是,道台便发心修建了五台山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名刹白云寺!大到什么程度?民谣云“先造南山白云寺,后起西址碧山寺”,意思是白云寺大到已经到了碧山寺了!可见当时寺庙规模之大。

明显荒诞不经,只听听罢了!

明代镇澄《清凉山志》中不见有白云寺的记载,可见,在明代,白云寺在五台山名气并不大。

康熙《御制白云寺碑》:“白云寺者,五台之接待院也。面临逵(kuí)道,已饶林麓(lù)之观;后枕岩椒,即是烟霞之宅。……。溯厥由来,亦云旧矣。然而法轮未建,秘境犹湮(yān)。阶绣苔钱,难觅雀离之舍;壁留蜗篆(zhuàn)。莫瞻螺髻之容,惟洪构之有期,信胜因之不昧(mèi),朕旁蒐(sōu)竺典,结念名区,特颁内府之金戮,用饰上方之象设。……”

可见,在康熙年间,白云寺“面临逵道”,“已饶林麓(lù)之观”“后枕岩椒”,白云寺位于大道之旁,周围有树,背枕山岩,和我们今天是一致的。碑中没说寺庙建造年代,只说“溯厥由来,亦云旧矣”,但是已经破败不堪,“秘境犹湮(yān),阶绣苔钱,难觅雀离之舍”。

从寺庙碑记、各种山志看,可能建于明代,清朝康熙年间,已经破败不堪,康熙“特颁内府之金戮”对白云寺进行了大修,并建造白云寺行宫。白云寺最重要的时期就是清代,它是一处帝王行宫所在寺。

《五台山道路全图》(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晋政辑要》记载有康雍乾时期皇帝西巡五台山的行宫分布,五台山共有三处行宫、三处尖营和 17处座落。三处行宫指的是台麓寺行宫、白云寺行宫及台怀行宫;三处尖营分别指涌泉寺、金刚库、宽滩村;17处座落分别指明月池、镇海寺、千佛洞、金灯寺、金阁寺、清凉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萨顶、寿宁寺、玉花池、大螺顶、碧山寺、金刚窟及普乐院。座落的建筑规模均不太大,以三四间居多,大多依托某一座寺院而建,一般在寺院的某一侧或某一角,为一独立院落。

《西巡盛典》卷13到卷16中收录了描绘有五台山16座各类建筑的版画,并用文字在其后详细记述了建筑的信息。这些建筑分别是,三处行宫:台麓寺行宫、白云寺行宫、台怀行宫;两处尖营:涌泉寺、汉河村;11处寺院座落:镇海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萨顶、寿宁寺、玉花池、大螺顶、金刚窟和普乐院。《西巡盛典》记载的是嘉庆西巡五台山的皇帝行宫建筑情况。

可见,在清代,不管是康雍乾时期,还是嘉庆时期,白云寺均是皇帝西巡五台山的行宫之一,可以想见当年白云寺之盛况。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朝拜五台山时,就有曾在白云寺住宿的记载,并题写有《御制白云寺碑》碑文。乾隆皇帝六度巡礼五台山,也留有赞美白云寺的诗篇。

可惜,道光六年(1826)失火,损毁严重。在清末,随着帝王朝山的终止,佛教的衰落,白云寺逐渐倾颓,抗战时期,又惨遭日寇蹂躏。

中国近代著名的藏书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于1936 年游五台山,台麓寺、台怀、白云寺 3 处曾一一走遍,“自罢幸后修缮久停,荒圮(pǐ)殆尽”。可见,这个时候还存有白云寺行宫遗址,但“荒圮殆尽”。

可惜文革时期,惨遭破坏,曾经显赫一时的白云寺仅剩残砖剩瓦。1995年,昌隆法师发心重修寺宇,她四处化缘,到处筹资,历经6年,于2001年建成现在这座宏大、规整、像设齐备的净土宗道场,现在白云寺是一处尼众院。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显通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菩萨顶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塔院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罗睺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清凉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集福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金阁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