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山西寺观壁画系列之二: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

 晋见人文 2022-03-24

晋南壁画群的现状不尽相同,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五镇名山中镇霍山南麓,始建年代为东汉建和元年(147年),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代大历四年(769年)扩建一次,唐代宗李豫赐广胜寺寺名,元大德七年(1303年)由于地震损毁重建,后明清多有修缮终成现在格局。

洪洞广胜寺位于中镇霍山南麓

广胜寺是我国早期创建的寺院之一,且佛门记载:寺内藏有佛主释迦牟尼在中国十九颗真身舍利当中的一颗,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赵城金藏》也出自于广胜寺。现今广胜寺知名景观除了上寺多彩琉璃宝塔之外,就要数寺内享誉世界的壁画。

由于现在广胜寺下寺有元代和明代各两铺壁画流失海外,所以现在广胜寺壁画一般意义上指水神庙明应王殿元代壁画和上寺毗卢殿、弥陀殿、西垛殿明代壁画。

下寺水神庙门口有霍泉,而霍泉是古时洪洞县和赵城县百姓生活饮水的保障,至今甘甜的泉水奔流不息,所以水神庙是一座百姓谢水神的民间风俗神庙,以感谢水神的恩泽。虽然水神庙在广胜寺下寺西侧毗邻,但是二者本不是一座寺院,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上将其看作是寺院的一部分。

依旧流淌不息的霍泉  郭静摄

现在的水神庙在1961年与广胜寺共同评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成为广胜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应王殿内所供为水神明应王,大殿四壁皆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十三组不同题材的壁画故事内容穿插组合,共有面积大约200平方米。

水神庙,里面的壁画是广胜寺壁画精品  郭静摄

进入大殿殿门后左转顺时针方向壁画内容如下。南墙西次间有壁画两幅:1霍泉玉渊亭图、2唐太宗千里行径图;西壁四幅:3唐太宗勅建兴唐图、4祈雨图、5下棋图、6打球图;北壁西次间一幅:7后宫司宝图;北壁东次间一幅:8后宫尚食图;东壁四幅:9售鱼图、10梳妆图、11龙王行雨图、12广胜寺古图;南壁东次间一幅:13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

位于西壁的下棋图

位于西壁的打球图

这十三幅壁画内容与宫观佛寺中佛教题材和道教题材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关联,故事多彩,色泽浑厚,人物生动,艺术水平极高。壁画内容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比如东壁偏南上方绘制的古广胜寺图就为我们展现出了广胜寺上寺元代重建以前的样貌。这幅壁画采用了工整的写实手法,画面是以寺院的西侧为视角,在山门前高耸的旗杆上巨大的红幡随风飘扬,随后是山门,院中一十三级的佛塔佛光四射,十分醒目,塔后方建大钟楼一座,发出好像火焰一般的红色祥云,后院还有大殿两重均为重檐歇山样式,与佛塔一样都散发出佛光和祥云,两殿之间有长廊连接。我们可以看出元代以前上寺的寺院格局与现在上寺格局其实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为我们研究早期广胜寺提供了非常重要和珍贵的史料。

又比如西南次间霍泉玉渊亭图,也是一幅写实性的山水图,根据《霍山志》记载玉渊亭在霍泉旁,常有文人墨客赏景吟咏,而这幅壁画就是描写这样的场景。西壁的打球图和下棋图反应了宋元时期人们的文娱生活。

而在北壁东西两次间的后宫司宝图和后宫尚食图均反映的是水神明应王的宫廷。司宝图描绘仕女装饰宫室的场景,仕女的服侍、妆容,以及家具、装饰是对宋元达官显贵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而尚食图是对明应王膳食房的表现,许多炊具和炉具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致描绘。

水神庙后宫尚食图宫1

水神庙后尚食图宫2

在东西两壁居中的位置分别是龙王行雨图和祈雨图,西壁祈雨图居中者为明应王,明应王民间传说是战国时秦国水利学家李冰,正是李冰应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入蜀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入成都平原灌溉农田,使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百姓安居,所以后世人们敬李冰为水神。图中明应王正襟危坐,头戴通天冠,身着大红绛纱袍,怒目圆瞪,文武官员列立两班,武士玉女高举旗幡,堂下官员在奏读祈雨表,尊请水神普降甘露。

水神明应王祈雨图

东壁龙王行雨图分为两部分表现,第一部分天空中云端龙王行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各显神通,给人间普降甘露。另一部分表现行雨结束以后,明应王归位,两列官员面露欢喜,在明应王面前有珊瑚孔雀装点,尽显祥瑞。

龙王行雨图

在墙壁的西壁南角上方有唐太宗勅建兴唐寺图,这幅图应当是与西南次间西下方的唐太宗千里行径图是同一故事内容,由于空间的原因画师只好将其分为毗邻两部分来进行表现,根据《图书集成》神异志所记“千里径于州东三十里山下,霍山神引唐太宗攻霍邑之路也,中有土桥,太宗至此不能渡,及拜祷之,桥遂涌出。”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大唐之前曾在此征战并取胜,为拜谢霍山神,在登基之后下令勅建寺院,赐名“兴唐寺”。勅建兴唐寺图正是表现这一内容:前有开道武士,持旗上书大唐二字,后有白马驮神龛,而朱衣肥马,伞盖华服者便是唐太宗,旁有两僧人陪同,后有文武百宫,前呼后拥,十分气派。这幅图转角西壁南上方,千里行径图正是描述《图书集成》中唐太宗于千里径,拜祷霍山神得桥渡河的场景,可以将唐太宗千里行径图看成因,而勅建兴唐图为果,二图遥相呼应十分有趣。

唐太宗勅建兴唐寺图

唐太宗千里行径图

田园梳妆图位于东壁北上方,图中有五位仕女在园林之中神态各异,居中仕女正在梳妆,而在田园中翠竹、假山、花卉、古柏点缀其中,十分恬静。

位于东壁北上方的田园梳妆图

而这十三幅壁画中最为著名的还是售鱼图和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比作场。

售鱼图是古代寺观壁画中少有的杰作,有四人好似正在饮宴,左上角老者的身份地位最高,另有一位官员一手提称,一手拨动称柁,双眼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称杆。而面前渔夫身着黄衫,穿一双草鞋,面容堆笑,极尽讨好之能,左手伸出两手指正在讨价。对比二人,卖鱼老翁身体消瘦,面容苍老,衣着简陋,五位官员体态丰盈,衣着华丽,而买鱼者似乎紧盯称杆大有斤斤计较之势,两张对比,贫富立现,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反应广大穷苦人民的艰难处境。

著名的售鱼图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是一幅反应元代散乐班谢场的壁画,名为忠都秀的戏剧演员在图中身着红色官服,手持笏(hù)板,面目清秀,两耳垂上有巨大的耳洞,表明忠都秀是女扮男装的女性演员,其角色应当为末泥,主要以官人的形象出现,是演出中的主要角色,在壁画中一共绘有十一个人物,生、旦、净、末、丑俱已完备。在出场人物的手中持有牙笏、刀、宫扇、拍板、笛子、鼓等助演的乐器和道具,在出场人物的背后有两幅帷幔,左侧有一演员好奇的在帷幔后方向前窥探,反应出当时戏剧舞台开始分隔开前台、后场。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在金代和元代山西晋南一带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乡间杂剧非常盛行,几乎村村有戏台,百姓几乎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这种娱乐形式,甚至在去世后将大量的戏剧砖雕带到自己的陵墓中,大有生前看不够,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中还要继续享受的意思,而水神庙的这幅戏剧壁画正是当时这种戏剧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

山西博物院《国家宝藏》之金代侯马墓戏曲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村砖雕墓  郭静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