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三男孩突患怪病,医生:一半来自心里,一半来自父母

 优家教育 2022-03-24

文丨 优宝

西安一家医院的骨科门诊曾接收过一位奇怪的“病人”。 据男孩父母称,孩子一天回家后,腿突然疼得不能走路了。 彼时马上就要面临中考了,孩子却突然患上了这种“怪病”,这可把一家人都愁坏了。 负责骨科的医生在检查男孩身体后,建议他们转去精神科看看,并安排了男孩先住院观察一段时间。 奇迹发生了,来时还需要爸爸背着的男孩,住院第三天就彻底恢复了健康。

他并没有在装病,只是他的病也不在肉体上。

精神科医生说:男孩的疾病,主要是心理症状的躯体化。 通俗来讲,就是当人心理不适时,没有表现为焦虑、恐惧等情绪,而是出现躯体症状,比如头昏头痛、胸闷气短、耳鸣乏力、睡眠障碍、厌食、腹胀等。 所以男孩的腿疼是真的,虽然骨头筋脉都没有问题,但心已经让他相信自己病了。 医生给他采取的治疗手段也很简单——心理暗示治疗+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 可这心理疾病又是从哪来的呢?

据男孩所说,是因为面临中考学习压力很大,不久前又被老师批评了一次,所以内心十分煎熬,也是从那时开始,自己的膝盖越来越疼了。

每个学生都要面临中考,怎么他的压力就这么大呢? 

朝夕相处,好事也可能变坏事

最近各地疫情又闹了起来,不少小区被封闭,学校被迫停课,孩子与父母全部居家隔离。 于是就有父母在网上吐槽,感觉隔离不可怕,但好不容易送到学校的“小神兽”又被踢回来了,自己又要被孩子折腾不轻了。

但其实,在亲子朝夕相处中,孩子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压力,甚至孩子心里还会想:在家待着还不如去上学呢。

一部分原因是,对于落下功课这件事,孩子绝对比大人更着急,毕竟学不会了,分数就要下滑,挨打挨骂的也只有自己。 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整天跟父母待在一起,心理压力真挺大的,这与血缘、亲疏无关,只是人性使然。 很多打工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外漂泊很久,终于等到过年回家团聚,一开始父母必定欢天喜地,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 可这样的幸福往往持续不了多久,很快便开始有了“嫌弃”。 不论是穿衣吃饭还是玩手机、看电视,不管在家里做什么,似乎父母总能找出一些由头说教几句,反正就是开始看你不顺眼了。 当然我们知道,这些都是父母爱意“另类”的表达方式,但这种习惯简直是代代相传,不论是长大后还是小时候。 当父母的焦虑、烦躁,甚至恐慌,难以自控地表现出来,带给孩子的也只有紧张、害怕、缺乏安全感。 孩子会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再惹父母生气,可他们不知道,父母也不清楚,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的产生来自方方面面,孩子只是一个导火索,一个诱因罢了。 正如在心情极好时,孩子纵然犯错也会一笑置之;心情不好时,一点小错也能蕴含着人生哲理。 

就比如居家隔离,是个人都会有压力,感到焦虑,而在这方面,大人也绝对比孩子更甚。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绝对不是凭空说说而已,平时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晚上也就共处几个小时,只要不辅导功课整体上大多相安无事。 可当大家几乎整天都待在一起,孩子的一些不足就容易被放大,父母会忍不住督促、说教、批评,很多家庭冲突便由此而来,而这还是建立在亲子关系本就良好的基础上。 有些家庭中父母已经给孩子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当共处一室时,孩子根本都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多数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玩游戏、网聊。 这又如何不让父母气不打一处来?又如何再顾及孩子的感受?于是越吵越伤,亲子关系越闹越僵。 孩子内心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敏感,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孩子便会开始焦虑。 

不要小瞧孩子的焦虑感

湖北曾有一个9岁小女孩,眉毛和睫毛全掉光了,头上也有多处秃了。 病发如此突然,又如此独特,让这事曾一度上了新闻 一开始家里人还以为孩子缺少微量元素才导致了脱发,可带到医院一查才发现,孩子原来是患上了焦虑症。 那时还没有双减政策,女孩妈妈给她报了6个培优班,还要求她每次考试必须进前三。

女孩没法反抗父母,但这么大的压力导致她内心开始焦虑,而这份焦虑感又找不到一个宣泄的途径。

直到有一次,女孩拔掉了自己的一根睫毛,她惊喜地发现,这份疼痛感可以让她兴奋起来,内心的那块大石头仿佛也轻了许多。 于是事情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拔光了睫毛,还有眉毛,眉毛没了还有头发。 妈妈又心疼又自责,后悔不该逼孩子太紧,她更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也会有像成年人完不成KPI一般的焦虑。 但正因为孩子涉事尚浅,一些在父母眼中的“小事”,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件“大事”,大到足够扰乱他们的心神,让原本轻松的好心情变得紧张、忧郁。 就比如某年考高,在校门外徘徊的不仅是父母,还有很多小学6年级的孩子,他们都是被父母逼着前来“体验”考试氛围的。

在父母心中,这不过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读书的辛苦,希望他们能够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只是去看看,又不用他们做什么。

可孩子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有人嘴上说着要好好读书,但满脸却写满了违心; 有人刚考完小升初,正准备在这个暑假好好玩玩,可一想到几年之后这么严肃的考试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所有的快乐都消失了。 孩子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他们天生并不会焦虑,而是外在环境的逼迫让他们感觉到了压力。 他们不得不收敛自己爱玩爱闹的天性,违心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挣扎、拧巴久了,心理问题也就产生了。

教会孩子如何释放压力 不管国家再如何帮孩子、帮父母减负,学会自我减压才是缓解心理压力最好的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爱好、运动、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都是公认自我减压的利器,但其实这些都可以简单归为两个字——会玩。 真正的学霸从来不是书呆子,有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42名状元中,有24人爱好运动;2016年63名状元中,有34位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 李玫瑾教授也曾提出过同样的理论,她认为: “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尤其到了初高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往往是不喜欢运动的孩子,而运动能力好的孩子各方面则更加稳定。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从科学角度解释,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曾做过一项实验,发现运动可以提升神经递质的水平,让人心情愉悦,改变大脑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和功能。 就比如,运动可以促使海马体中产生新的脑细胞,提升记忆力;同时运动可让人的前额皮层发生变化,提升专注力。 而玩耍这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运动,就像一个万花筒,既有随机性,又有创造性,还能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重要他人',打个比方, 一个孩子站在中间,有好几个大人同时拉他,孩子最终走向谁,那个人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就是指对孩子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人。 当家人的育儿理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竞争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怎样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呢? 做一个有趣的好玩的,会陪孩子玩的大人,当我们能够陪孩子玩,他开心了放松了,自然而然也就被我们影响了。 玩与学习并不冲突,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如何带着孩子去玩。 哪怕只是帮孩子推开窗户,呼吸下外面新鲜的空气;或者带他走出屋门,感受外面的大好春光。 甚至仅仅只是晒晒太阳,想必孩子的心情也会变得明朗起来。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