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二,阴阳)2.16 五行、五脏系统

 昵称1Z7nN02j 2022-03-24

宏五学堂 2022-02-23 04:29

内经临床运(二,阴阳)2.16 五行、五脏系统音频:00:00/08:42

图片

图片

图片

2."浊气在上,则生胀"

关于胀,则包括痞证、臌胀等一类病证,其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但浊阴之不降也每与清阳不升有关,故《金匮翼》胀满门∶"胀,即气胀,胸膈胀满也。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是也,宜升清降浊,盖清不升则浊不降也。·东垣云;浊阴本归六腑而出下窍,今在上,是浊气反行清道,气乱于中,则胀作矣。"

医案举例

1.《名医类案·痞满》载∶"东垣治一贵妇,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痞结,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滇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院,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木香顺气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类证治裁》中也记载了很多有关"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案例,如∶患者圭妪,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今院中食入作饱,腑气不司下行,医用流气之剂,更致腰痛带下吐瘀,诊脉右关沉微。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胀也。药以辛温通阳泄浊为宜,制半夏、砂仁壳、枳壳、益智仁、韭子、茯苓、陈皮、栝萎皮、谷芽、杜仲、煨姜。数服诸症俱除。

2. 患者陈某,五旬以上,病单腹胀,食后作饱,得气泄略宽。明系胃病,服谬药,浸至胁满跗冷,脉来沉濡,左关微弦。症由腑气久衰,疏泄失职,气分延续,渐干水分,至嗌干口燥,小水不清,化源乏力矣。通阳佐以益肾,通阳则传送速,益肾则气化行,腹胀自宽。沙苑子、韭子、怀牛膝酒蒸各钱半,益智仁煨、橘白、砂仁壳各一钱,茯苓三钱,杞子、大腹皮洗各二钱,枳壳麸炒,钱二分。十服胀宽口润,便爽附温,右脉渐起,唯两尺虚不受按。加补骨脂、核桃肉,去腹皮、积壳。宜食淡,戒腥腻难化及一切壅气食物。再以猪肚纳卵蒜其中,扎定,淡者食之。腑气通则纳食不壅,服之甚通畅,胀去七八矣。又加沉香、牡蛎数十服,小腹之硬者亦软焉。

3. 族女,,脱胀嗳腐,经迟腹痛,间发寒热。按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脾胃阳衰,纳运不旺,致胀满瘀停,宜乎营卫失度,冲任不调矣。仿《内经》浊气在上则生膜胀之例,以通阳降浊。二陈汤去甘草,加白蔻壳、韭子、益智子俱炒,小茴香、谷芽、神曲俱炒,香附姜汁制、煨姜。数服诸症皆平。

(三)"壮火食气,壮火之气衰"

此论强调,阳气是人身的根本,人体内的阳气既不可不足,亦不可过旺,过旺则伤害元气,导致元气虚衰。

医案举例

1.《历代名医医案精选》记载了不少此类案例,兹引用一例来说明∶东垣治一人,因多食猪肉煎饼,同蒜醋食之,后复饮酒大醉,卧于暖炕。翌日,二瞳子散大于黄睛,视物无的实,以小为大,以短为长,卒然见非常之处,行步踏空,百治不效。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又云;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又瞳子黑眼法于阴,今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热物太甚故也,辛主散,热则助火,上乘脑中,其精故散,精散则视物也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者也,今视物不真,则精衰矣。盖火之与气,势不两立,经云∶壮火食气,壮火散气。手少阴心足厥阴所主,风热连目系,邪之中人,各从其类,故循此道而来攻。头目肿闷而瞳子散大,皆血虚阴弱故也,当除风热,凉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气,则病愈矣。以滋阴地黄丸。

经云;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黄连、黄苓大苦寒除邪气之盛为君,当归身辛温,生熟地黄苦甘寒,养血凉血为臣,五味酸寒体轻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参、甘草、地骨皮、天门冬、枳壳苦寒泻热补气为佐,柴胡引用为使。忌食辛辣物助火邪及寒冷物损胃气。药不能上行也。(《名医类案·目》))

按语 本案瞳子散大,视物不真,是精血衰少,内外热邪相夹而成,守经旨"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之意,以苦寒之答连,苦甘寒之地骨皮、天门冬除热,当归、地黄填精补血。东垣能念念不忘"火之与元气不两立"之理,元气不足,固然可产生阴火,火邪亢盛亦能耗伤元气。而广义地理解东垣所论之元气不足,亦包括精血衰少在内,而气血之间本密不可分,正如当归补血汤用黄芪,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一样,再加入人参、甘草以补耗散之气,又因气能生血而加强归、地养血之功。最后以柴胡为引及忌食冷物,仍强调升提脾气。

(四)药食气味性能的指导意义

经文从阴阳角度说明药食气味厚薄及其功效性能。对临床选药组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金元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列有"用药法象"节,将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指出∶"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系对《内经》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经方,如桂枝汤类之辛甘发散、承气汤类之味厚则泄、乌头汤之气厚则发热、猪苓汤之味薄则通等,也是秉这一理论立法,而为历代所师承。叶天士治胸中清阳不运,痰气凝阻之胸痹证,,每宗仲景栝萎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意,重用桂枝、薤白、生姜(或干姜)等辛甘发散之品以温通阳气。如《临证指南医案·胸痹》所载∶

医案举例

浦,中阳困顿,浊阴凝汇,胃痛彻背,午后为甚,即不嗜食,亦是阳伤,温通阳气,在所必施。薤白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五钱、干姜一钱、桂枝五分。

王,胸前附骨板痛,甚至呼吸不通,必捶背稍缓,病来迅速,莫晓其因,议从仲景胸痹症,乃清阳失展,主以辛滑。薤白、川桂枝尖、半夏、生姜,加白酒一杯同煎。可谓是临床运用"辛甘发散为阳"这一理论以立法制方的范例。

图片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