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

 仁哥文档 2022-03-26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

南通市市级机关门诊部, 姚小平 

消风散一方见于《外科正宗》, 由疏风、燥湿、养血、活血药物组成, 具有疏风养血, 清热除湿等作用, 专治风疹、湿疹。

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该方具有疏风养血, 清热除湿等作用, 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运用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 收效甚佳,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共120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 男30例, 女50例;年龄14~62岁;病程3个月~10年。对照组4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辨证分型等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均参照《临床皮肤病学》中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基本损害为风团, 呈遍平局限性浮肿斑块, 颜色淡红色, 边缘有红晕。水肿较重的呈白色, 其边缘向周围扩展, 凹凸不齐, 如云片状。

急性荨麻疹发作数天至数周不等, 出现易消散的风团块, 单个损害较少持续12 h以上, 一般在6周内可完全消失。

若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并持续3个月以上为慢性荨麻疹。

中医多属虚证, 主要表现有寒、热、虚、湿等症候, 但都与风有关。

临床可分为偏风寒型、偏风热型、湿热型、表卫不固型、血虚风燥型、风盛血瘀型、冲任失调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基本方

【《外科正宗》卷四:消风散

当归3克 生地3克 防风3克 蝉蜕3克 知母3克 苦参3克 胡麻仁3克 荆芥3克 苍术3克 牛蒡子3克 石膏3克 甘草1.5克 木通1.5克

功能主治 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

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金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

偏风寒者加附子、桂枝、生姜、红枣;

湿热偏盛, 胸脘痞满, 身重乏力, 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

血分热甚, 五心烦热, 舌红或绛青者加赤芍、牡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

瘙痒严重者加蝉蜕、地肤子。

每日1剂, 水煎服, 15 d为1疗程。

2.2 对照组单用西替利嗪10 mg, 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0 d列列入统计。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风团消退, 临床体征消失, 随访患者明显减轻;

无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80例中, 显效30例, 有效21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对照组40例中, 显效8例, 有效21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72.5%。2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因患者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组胺的释放,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毛细血管扩张, 组织水肿, 从而产生皮肤风团, 瘙痒。

中医学称“隐疹”“风隐疹”等。中医理论认为“禀赋不耐, 复威风邪”所致, 多为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病。外因虽然因素很多, 但不外风寒热燥湿有关, 内因之七情变异及人体营卫失常为致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 治疗时宜疏风养血, 清热除湿, 调和营卫, 使人体气血代谢旺盛, 气血脉畅通, 营卫调和, 外邪无客留之处。

临证选用消风散, 该方具有疏风养血, 清热除湿作用, 临床加减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方中重用蝉蜕, 配以防风、荆芥、牛蒡子以增加疏风解毒之效, 据国内药理研究报道, 蝉蜕具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 且临床应用未发现副作用, 当归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增加致密度。

长期以来, 临床西药主要以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合用来治疗荨麻疹, 二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 停药后荨麻疹易复发, 给临床应用带来限制。

上述资料显示, 2组在临床治愈率和复发率均有明显差异, 且中药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西药组则有7例患者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昏及胃肠道不适等。

消风散在治疗荨麻疹中具有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且不良反应少, 用药安全等优点。

消风散加减汤治疗荨麻疹56例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第19期 

刘 毅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

1 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 男26例, 女30例, 年龄15~55岁, 平均年龄36岁;病程1天~1年半。

2 治疗方法消风散加减汤:当归、生地、防风、荆芥、蝉蜕、苍术、牛蒡子各10g、地肤子、白癣皮各15g, 甘草9g。

辩证为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5g,疏风清热解毒;

发烧者加石膏30g,;

湿热重者加苦参、车前子10g;

颜面肿胀者加茯苓皮、薏苡仁各15g;

腹泻者加白术10g;

皮疹色白, 遇到风冷加剧者加麻黄6g、桂枝9g;

恶心胸闷者加枳壳、苏梗各6g。

辩证为气血两虚者病情缓解后以八珍汤加减善后。

服药期间不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

3 疗效标准

痊愈:瘙痒消失, 皮损恢复完好, 观察2周以上无复发;

好转:服药超过7剂以上, 皮疹消退、但留有遗痕, 尚有轻度瘙痒;

无效:服药超过7剂以上, 上述症状无明显减轻。

4 治疗效果

痊愈39例, 好转15例, 无效2例, 有效率96.4%。

5 典型病例

吴某, 女, 28岁, 2010年5月10日初诊, 一天前出现周身“泛发”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色团块, 周围绕有红晕, 皮肤瘙痒难忍, 在一个体诊所注射一药物 (具体不详) 后有所好转, 瘙痒减轻, 皮肤粉红色团块消退, 现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家人建议其中医治疗。

刻诊:全身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色团块, 周围绕有红晕, 全身有明显抓痕, 伴有轻度发热 (体温38.1摄氏度) , 舌苔白, 边尖红, 脉浮数, 诊断为急性荨麻疹。

辩证为风热外束, 治以疏风养血、清热消疹。

用消风散加减汤加银花、连翘各15 g、石膏30 g, 嘱服药注意事项。

服用一剂后疹块全部消退, 体温正常, 尚有微痒。上方去石膏再进二剂, 服药后诸症悉除, 随访1月无复发。

6 体会

荨麻疹属于中医“风疹”“瘾疹”等范畴, 病机多为风邪 (风寒或风热、风湿) 侵袭人体, 浸淫血脉, 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

方以防风、荆芥、蝉蜕牛蒡子疏风解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配伍苍术散风除湿, 地肤子、白癣皮祛除肌表之湿邪, 消疹止痒, 由于风邪浸淫血脉, 损伤阴血, 故配伍当归、生地以养血活血, 滋阴润燥, 并寓有“治风先治血, 血性风自灭”之意, 生甘草清热解毒、和胃调中。全方标本兼治, 故疗效较好, 值得推广。 

陕西中医 1994年第15卷第4期 

消风散治疗荨麻疹66例

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 王佩茂

广饶镇医院 王象腾

治疗方药:荆芥、黄连、生甘草各6g防风、胡麻、知母、丹皮、栀子各9g,当归生地、苦参、苍术、蝉蜕、牛劳子各12g金银花15g。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如发热重者金银花加至30g,加石膏15g;湿热重加薏苡仁30g,木通6g;便秘加大黄9g。治疗结果:用药6d治愈9例,7~15d愈者39例16~21d盒者18例。治愈率100%。病案送例:张某,男26岁1993年2月16日诊,患者患尊麻疹1月余,经抗过敏治疗,收效不显。近日来搔痒加剧,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遇热加重。见其全身散在豆瓣大小风团块,以胸、背、腰、腹为多,有的融合成片,呈地图状,色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满滑。用消风散加减治疗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苍术、知母、丹皮、栀子各9g,当归生地、牛蒡子炒各12g,黄连、生甘草各6g,金银花30g。服药6剂风疹块全部消退,全身症状消失。原方继服3剂巩周疗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消风散治疗荨麻疹35例

《当代临床医刊》2010年 第3期第23卷 

天津市静海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王全来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2005年11月~2009年10月,笔者运用消风散加减治疗荨麻疹35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均为本院中医内科门诊患者,男14例,女21例;年龄6岁~52岁,平均26岁。经过西医抗组胺类或激素类药物治疗后复发12例;本方剂治疗不包括药物和食物诱发病例。

1.2 诊断标准 突然发作,皮损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界限清楚;皮疹时发时消,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皮肤划痕阳性;皮疹经3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

1.3 治疗方法 治宜疏风活血、清热除湿。予消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各10g,石膏20g,甘草、木通各6g,

顽固难愈之尊麻疹和赤芍12g,白僵蚕10g,皂刺10g;

红疹隐隐,痒而不易外透者,加升麻10g、桔梗6g、刺蒺藜10g。

1.4 疗效标准 

治愈:皮损全部消退,无新疹再发;

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偶有新疹发生;

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新疹不断发生。以治愈、好转统计总有效率。

2 结果本组35例,治愈2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3 典型病例

刘某,男,13岁,2006年8月28日初诊,皮肤瘙痒5月余,遍体呈鲜红色不规则扁平丘疹,粘膜部位尤甚,风吹等刺激均可使皮损增多。长期使用扑尔敏、地塞米松等类药物暂时有效,很快复发。

刻诊:神清,周身略有汗,纳可,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瘾疹,证属:风热型。治宜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予消风散加减: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各10g,石膏20g,甘草、木通各6g,日1剂,水煎服,2剂。

二诊,皮损大部分已消退,仅在手脚有少量皮疹,效不更方,继服3剂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论中医学认为荨麻疹发生多因七情内伤,肌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诱发;或因过食高梁厚味、荤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再感风邪而发;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风邪侵袭而致。因此风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诸病源候论》谓:“人皮肤虚,为风邪的折,则起隐疹”,“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培痛。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

消风散中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为君,开发腠理,透解在表的风邪,使风邪得以从外透达,取其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以苍术、苦参、木通为臣,疏泄与风邪相搏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清热凉血,胡麻仁养血润燥,当归和营活血,甘草调药和中并能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效。 

消风散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分析

《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年 第12期 

江西中医学院 曾宪斌 冯林

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较高,是由于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而成。主要表现就是痛痒,消风散是临床治疗皮肤病的经典处方,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本人在临床治疗荨麻疹的过程中重用方中治血药(当归、生地、胡麻),观察其疗效,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整理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4例,男性29例,女性45例,均为2004年至今来门诊采用消风散加减进行治疗的患者。20岁以下9例,21-30岁26例,31-40岁17例,41-50岁15例,51-60岁8例,60岁以上3例.病程3天到3年不等。

2 治疗方法清热除湿,养血祛风,消风散加减:荆芥6g、防风6g、当归12g、生地16g、胡麻6g、苦参6g、苍术6g、蝉蜕6g、石膏6g、知母6g、牛蒡子6g、木通1.5g、甘草3g。

用法:按常规方法水煎内服,1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烟酒刺激之品。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治愈:皮疹消失无复发;有效:皮疹消失,但每遇诱因仍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应用重用方中治血药(生地、当归、胡麻)的消风散加减方,经过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

治疗74例,其中治愈38例(51.35%),有效25例(33.78%),无效11例(14.87%),总有效率85.13%。

4 讨论

重用消风散方中的治血药的消风散加减方是笔者在多年临床过程中总结的治疗尊麻疹的常用方。荨麻疹(Urticari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皮肤炎性反应。

中医认为是禀赋不足,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无风不作痒”,根据本病奇痒难忍的特点,中医认为风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重用方中的治血药,养血以祛风。

消风散首见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具有祛风止痒,除湿清热的作用。其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苍术祛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知母、石膏清热泻火;当归合营活血;生地清热凉血;胡麻养血润燥;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除湿,养血祛风的功效,从而达到使患者迅速治愈的目的,使患者早日康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