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世纶教授应用大青龙汤经验

 小柴胡汤 2022-03-26

胡希恕经方医学


冯世纶教授应用大青龙汤经验
作者/丁红平 吴亚平 刘俊

1

条文解读

《伤寒论》

第2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条文论述了大青龙汤的方证特征与禁忌症。冯教授认为,这里的“太阳中风”并非指桂枝汤证,而是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因为越婢汤证有“续自汗出”的见症。患者既有越婢汤证,又兼麻黄汤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其原因在于正邪相争,势均力敌,腠理闭塞,无法出汗,表邪不解,肌表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得外散。二证复合,故予越婢汤合麻黄汤,即大青龙汤治疗。

本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证,若见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表虚之太阳中风证,应予桂枝汤类调和营卫治疗,切不可误用本方峻汗清里。若误服本方,则阴阳亡失,导致四肢厥逆、筋惕肉瞤的重症,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称此为逆也。

《伤寒论》

第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条论述了大青龙汤证的又一特征。冯教授解读为:水湿郁滞肌表,因无汗出,故病似太阳伤寒,但脉浮缓而不浮紧,身体无疼痛,仅有沉重感,症状随水湿进退而时轻时重,此为溢饮病证,经过详细辨析,排除了“脉微细,但欲寐”等少阴病的脉证,可投大青龙汤发汗行水治疗。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12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条文论述了溢饮的治法与方药。关于溢饮定义,《金匮要略》记载:“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患溢饮,程度重者见身体疼重,轻者则身不疼,但重。冯教授指出,条文言大、小青龙汤皆治溢饮,是从汗法发越水湿角度来说,并非指二方可治同一证,大青龙汤仅针对阳证、实证的溢饮,而阴证、虚证的溢饮需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等治疗,故临证时应当详辨方证而用之。

2

方义诠释

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从方的组成看,冯教授认为本方既可视为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又可当作麻杏石甘汤、桂枝去芍药汤的合用

方中麻黄解表平喘兼发越肌表水气;桂枝发汗且降气冲;杏仁解表降气兼行水;生姜解表,又同大枣、炙甘草一道健胃生津,以资汗源;生石膏味辛,性微寒,不仅清泄里热,而且疏通气机,透邪外出,不似苦寒清热药虽清热泻火,却阻遏气机,影响发汗效果。既然配伍生石膏,麻黄发汗之力势必受到一定的牵制,加之表证偏重,故其用量比麻黄汤大。辛寒、辛温并施,全方当显辛凉解表作用。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之表,清阳明里热,并祛肌表之水湿

3

应用经验

冯教授应用经方,倡导方证对应。而方证对应并非简单的“对号入座”,除了要求方药与证对应,还必须药量与病情对应。故其临证应用时,为契合病情,常活用大青龙汤,多对方中药量配比作适当调整。常用剂量为:

生麻黄6~18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30~45g,生姜15g,大枣4枚。

生麻黄剂量变化之所以较大,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同程度的太阳表证。无发热,表证轻者,用生麻黄6~10g;有发热,表证重者,用生麻黄18g以加大发汗的力度。本证表证轻者,往往汗出,多以自汗、盗汗等形式呈现,系里热迫津外泄所致,与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引起的汗出截然不同。前者汗出黏稠量多且臭味重,后者则清稀量少且臭味轻。据此,冯教授指出,是否汗出并非活用本方的关键,突破这一点,则可更好地服务现代临床。

方证对应中的“证”,是运用方剂的依据凭证,即方的应用指征。基于上述认识及临床实践,冯教授归纳本方应用指征为:太阳阳明合病并见鼻塞、流涕,或发热、无汗,或体表浮肿。其太阳表证,常见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阳明里热,常见自汗,盗汗,多汗,烦躁,睡觉踢被子,面红或面热,手足心热,浊涕,浊痰,口舌干燥,脉弦数或细数等;水湿郁表,多见身体沉重,眼睑或颜面、肢体、周身浮肿等。

应用本方时,冯教授非常重视煎服方法,首要强调足量煎煮,适量服用。因证而设,不必拘泥于年龄、性别、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比如小儿,表证重者,生麻黄亦用至18g,剂量颇大,采取少量频服的给药方式,即先服四分之一,每隔3~4h服药1次,无汗则续服,直至汗出则余药停服。若汗出而病仍不解者,随证治之。其次,对表证无汗者,强调必须覆被取汗。若服药后不覆被取汗,即便加大麻黄用量,亦不能汗出。

冯教授临证注重随证化裁,多应用本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鼻炎、鼻窦炎、肺炎、肾炎、脑炎等疾病,疗效颇佳。对本方常用的药物增损有:兼夹里饮,加苍术温中化饮;大便干,若阳明里热未结实,加生白术温中生津通便;咽中有痰,加桔梗利咽排痰;里饮化热成脓见浊涕、浊痰,加生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痰气交阻而咳逆、胸闷,加厚朴,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湿疹、痤疮,加当归、赤小豆利湿活血等。

4

验案举隅

刘某,男,3岁,2014年8月28日初诊。
主诉:鼻衄1月余。近1个多月来,患儿反复发作鼻衄,经治疗未见好转。刻诊:鼻衄,鼻塞,流清涕,口气重,夜间后背盗汗多,眼周色青黑,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冯教授方投大青龙汤加味,处方:

生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5g,苍术15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2剂,分4天服用,每日1煎。

9月18日2诊:药后鼻衄止,鼻已通气,仍有盗汗,纳可,能食但不增重,大便每天2次,舌淡红,苔白腻,细数。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茯苓苍术汤3剂,服完盗汗止。

笔者按:患儿鼻衄、鼻塞,考虑太阳表证;口气重,为阳明热象;盗汗为表邪里热,属太阳阳明合病;流清涕、眼周黑,为太阴饮象。故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属大青龙汤减麻黄加桔梗薏苡仁败酱草苍术证。给予大青龙汤减麻黄用量解表清里,治疗无发热之太阳阳明合病;加桔梗利咽,或因小儿表述不清,或冯教授经验使然;加生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饮排脓;加苍术既温中化饮,又防生石膏寒凉伤胃。因方证药证合拍,故取效迅捷,2剂而鼻衄止。仍盗汗,然表邪里热已减,兼饮邪,证情变,方随证转,故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轻解表里兼温中化饮。用方精准,3剂即收佳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