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帝国灭亡真相——财政经济篇

 思明居士 2022-03-26
文章图片1

终明一朝,经济都不是其拿得出手的方面,其文深度解析明帝国财政经济的根源弊端。

①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首当其冲便是税收。明帝国一千余县,每县表面相等地位,实际每县税粮总数既不同,又相差极大。自洪武朝税粮总数一经确定,就不加修改,富裕之县总额税粮是穷乡县数百倍。

另外,像官方所用之度量衡与民间所用就大小不同;很多地方的耕地数百年没有经过丈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有的直接地形改变。土地所有权也难以认清。

有的县税很低,似乎必须提高税收,至少不应拖欠。实际上是,因为税低,多数农民变成了本质是自耕农或半自耕农的小地主,仍在饥饿线左右。欠税之事,不会因县税低遏止。

有的县税高,便更不可能如数入库。富裕的地主们乐于仿效贫穷自耕农拒不纳粮,县官们也无法长期与成百上千拖欠税者抗衡,于是常常只能收入一部分税额,其余部分用各种名义减免。后果就是鼓励拖欠以至拒不缴纳。

②凝固性。

开国之初,政府制定各种制度,原则是“四书”上的教条,认为官员应该过朴素简单的生活万古不磨,于是给予官员的俸禄微乎其微不合实际。文官们在中央控制下没有重点没有弹性的施政,没有对形势发展作调整的能力。导致政府对民间经济发展衰退等不能了解深入,所以税收和预算不能随之增加或减少。

各地方的税率税额长期凝固,即使耕地收货增加,利益也全被业主和高利贷者分走,国库毫无裨益。

③司法性。

我们之前说过,明帝国以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司法只是行政的工具,而不是统治者的保障。政府单纯以政治压力和道德压力治理农民,而农民又多深陷于高利贷,政府无法以技术和经济力量扶植民众,结果只能行之无效。社会依然保持着剥削和被剥削两个集团。

财政制度简陋,而文官集团又不可能制定会计制度和第一地位的司法制度,所以经济只能一直保持着孱弱。

④货币性。

明帝国缺乏有效的货币和商业法律。于是高利贷无法避免。

洪武帝曾下令发行“大明宝钞”,但是不能兑现,又不能缴纳田赋。政府发行之初又无任何准备金。所以即使严令禁止金银物货交易,宝钞也没有能按照面额使用几十年后变成了废纸。

洪武帝也曾铸造过洪武通宝铜钱。但是之后政府没有充分现金收入,只能少量铸钱,偏偏铸造铜钱低劣。于是私铸盛行,各种杂劣滥恶的劣质铜钱流通民间,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这种情况造成了通货紧缩,商业萧条,失业者增加。引发社会危机,后政府承认失败,于是无需铸造的碎银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交易中的通用货币。

而通货紧缩,农民借不到款,只能去借高利贷,政府可谓无能。

综上,明帝国的财政经济由于复杂性,凝固性,缺少司法性货币性,导致终明一朝,经济都不是其拿得出手的方面。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于是明帝国只能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衰落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