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到儿童“问题行为”背后…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2-03-28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杨佳媚

    单位 | 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介绍

案主王女士,34岁。其女儿晓青(化名),9岁,女,无特殊生理疾病,广州户籍,小学2年级就读,处于学龄期。案主在多次接到女儿老师的投诉,处理无方,因此主动联系W街社工站寻求帮助。

案主主述女儿的行为、情绪与人际关系问题。行为上,案主从班主任处得知,女儿近期频繁从家里偷钱去买零食给同学们吃,但女儿并不承认自己偷钱;情绪上,女儿一旦遇到不如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通过大哭大闹、放狠话的方式来应对;人际关系上,女儿和同学关系差,因为女儿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并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且向全班大哭说“讨厌班上的同学”。在家中,女儿和爸爸、爷爷的关系较好,和案主、妹妹的关系较疏远。女儿在与社工会谈中防御心较重,虽然不抗拒会谈,但只简单回应社工的问题。

案主表示自己讨厌大女儿,完全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小女儿就不会这样,自己也十分暴脾气,一旦女儿的表现不好惹了自己,自己就会很严厉地责骂她。案主知道自己的情绪总是失控,但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

案主还表达了自己的养育问题,认为自己教育失误,在一年级时,对女儿使用棍棒教育,一旦女儿日常行为表现出现差错、学习成绩下降或者老师投诉,案主及丈夫会轮流大骂孩子。现在虽然很少打孩子,但基本没有鼓励孩子,且总是用责骂的方式对待孩子。

二、预估分析

社会工作者经过评估认为,案主有以下需求:

1. 减少女儿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问题。通过工作,案主希望女儿减少大哭大闹、乱发脾气的情况,减少如偷钱、撒谎等不良行为。

2. 案主希望能学习情绪管理。案主对自己控制不住对女儿发脾气的状态也感到十分懊悔,认为自己情绪也很不稳定,希望通过与社工工作来提升自己情绪的稳定性。

3. 案主希望提升正面管教的观念与技巧。社工观察到案主使用了“打、骂”等严厉的教育方式来管教女儿,案主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来有效地管教孩子。

三、理论支持

1.系统式咨询

案主求助时,提及家庭矛盾频发,自己和公公在对女儿的教养观念上千差万别,体现了系统中出现的争斗。系统式咨询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系统式疗法的观点中,各种问题和困扰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工作者不仅仅是只和求助人本人进行交流,而应该关注整个家庭系统中,成员之间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他们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一遍遍出现而成为顽固的?

2.正面管教

案主经常使用棍棒教育,而正面管教强调使用“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方法来管教儿童。它包含了一系列管教工具来帮助家长“和善而坚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在教授儿童具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通过系统式咨询,协助案主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同时协助案主习得正面管教技能,使得案主能够客观理智地对待女儿,提升亲子关系。女儿的情绪、行为问题在正面管教的氛围中得以改善。

(二)服务策略

一周一次会面,前15min母女互动,后45min与母亲单独谈话;预计服务期限3个月:

1. 通过社工示范、心理教育与布置家庭作业,母亲能够习得正面管教技能,认识儿童不良行为背后的4种目的,掌握鼓励、奖惩制度、安排亲子时光等正面管教技巧。

2. 使用系统式咨询,协助案主能够识别自己的在过去生活中淤积下来的负面情绪,同时能够了解负面情绪从何而来,宣泄过去生活经历中的深层次的负面情绪,从而能够以平静的心态与女儿相处,客观评价女儿的行为。

一分钟社工课】教你家庭生态图↓↓↓

五、服务过程

1. 建立信任关系,开启正面管教

在干预的初期,社工根据评估时了解到的案主女儿喜好(看书),设置了绘本阅读的元素,引导案主、案主女儿同社工轮流阅读。社工在此环节中,通过与案主女儿的直接互动,既与案主女儿建立信任关系,也向案主示范了 “制定规则”、“鼓励”、“引导式提问”的正面管教技巧。

例如,女儿在遇到较长文字片段时出现退缩,案主下意识用命令的语气要求女儿读出来;而社工则耐心等待女儿准备,注意其困难之处并给予一些支持。在女儿以有创造性的方法完成绘本阅读与挑战高难度文本阅读后,社工给予赞赏。

案主在后期与女儿互动时,开始模仿社工与女儿的互动方式,对女儿多了更多引导式的提问与赞赏,在女儿卡壳时,也有更多的耐心等待女儿。

2. 认识不良行为的背后目的,正常化儿童的表现

在前期的两次会谈中,案主喋喋地数落女儿的各种不是——没有时间观念,总是迟到;想和她一起完成社工布置的家庭作业,她总嫌弃这嫌弃那的;总是和大人顶嘴,而案主在看到不良行为的那一刻十分容易气得失控,随后则严厉地责骂甚至打女儿。

社工将“儿童不良行为背后的4个目的”整理成工作纸,请案主提前阅读。

在咨询室中,社工首先使用心理教育,向案主指出长期的“严厉\棍棒\惩罚”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案主经常用惩罚的方管教案主,女儿就会缺乏归属感与价值感,在失望中产生4个R(愤恨、报复、反叛、退缩)的内心决定,孩子未来的行为会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上。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案主表现出认可与懊悔,认为女儿目前确实很没有“归属感”,和谁也不亲。

随后,社工和案主共同详细地讨论女儿诸多“不良行为”——偷钱、不愿意和家里人说心里话、做错事情后不承认、餐桌上别人夹菜的转转盘、破坏东西、和同龄人相处不好、自己做错事后去指责他人。在讨论中,案主认识到“不良行为”是一个极具贬义色彩的标签,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和她的年龄能够相对应起来。例如,偷钱是女儿缺乏正确的消费意识,对金钱没有观念。再例如,做错事情后去指责他人,则是很典型的寻求权力的行为,这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在咨询中后期,案主在和女儿相处中依旧会被她气得七窍生烟,但基本“忍得住”不去骂她打她,案主同时会向女儿的其他照顾者(丈夫和公公)表明不能再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需要重视其女儿的情绪问题。

3. 看到“坏品质”的代际传递,撼动案主对女儿的负面认知

在工作前期,社工注意到,即使社工给予案主一些正面管教工具,案主表示接受后仍会反复提起案主更多的“不良行为”,并反复提出“我不知道怎么办”。社工引导母亲分享与大女儿相处往事,案主意识到自己与女儿的情感联结十分薄弱--自己对大女儿“没什么感情”“她没得罪我,我也很讨厌她”,案主对自己的情感状态十分疑惑。

社工引导案主使用家庭排序的方式标记家庭人物和自己的心理距离,与案主探讨排序背后的原因。案主发现自己将家庭分成两群人,一群是自己很讨厌的,如公公、丈夫、小姑子,大女儿(晓青),另一群则是自己很重视的,如小女儿和家婆。案主表示讨厌的家庭成员身上有些共有的品质让自己很反感,有时候打大女儿就是故意打给公公看的,自己也曾经和这些家庭成员分别发生过矛盾事件,积累下大量的委屈、愤怒、无奈。

在干预的中期,社工继续借助家谱图对案主进行访谈,和案主共同梳理家庭重要人物的“品质”、人物之间的重要互动与关系状态,案主发现女儿的行为、情绪变化放在具体的家庭环境中显得十分“合理”——一方面,女儿在和家庭成员的相处中习得了各种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中包含了大量案主“讨厌的品质”;另一方面,案主因为各种事件对公公心有不满,在和女儿的相处中又将这种不满投射在女儿身上。案主总结:“有问题的不是我女儿,有问题的是我自己”。

4. 追溯生命故事,探索个人感受

在工作中,社工除了聚焦案主再生家庭的关系讨论,还利用家谱图和个人生命历程图来协助案主整理原生家庭的故事。

在社工的细致追问中,案主描述了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其中包含了大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一些诸如父母争吵、父亲打母亲、父亲赌钱及输了一套房、自己打工存钱又被父亲赔进去等重要事件。案主表达自己过去的生活环境都比较艰难,感觉直到出来工作前自己都非常内向、不说话,感觉以前自己也没什么情绪,但长大后和家人谈到这个家庭时还是会流眼泪。组建再生家庭时,案主并不是基于自己的喜爱而选择了丈夫,最初时一直被旁人洗脑(这是个本地人、有房子,孩子在广州能接收到好的教育),同时觉得“找个喜欢自己的人”比较重要,至少回家“不用被打”(回想到爸爸赌钱、爸爸和姐姐的前夫都会家暴)。

社工及时同理案主成长中积淤的大量的委屈、无奈、愤怒与难过。案主在讲述与讨论中更加理解自身的情绪,也感知到情绪背后的愿望,又进一步推进了案主积极处理再生家庭中的关系。

5. 家庭作业与正强化,巩固正面管教效果

正面管教包含大量的行为训练,需要在实践中体悟成长。

社工与案主的每次谈话都设置了“了解亲子互动近况”的环节,在该环节中,社工倾听案主讲述的母女矛盾经过,一遍遍正常化女儿的“不良行为”,也帮助母亲看到自身管教中的可提升之处。案主在讨论中了解了“时间表”、“我信息”、“设置亲子时光”、“代币制”等方法。

在每一次讨论结束后,社工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同时,社工十分注重案主描述中出现的正向变化(尤其是她个人管教上的变化),及时给予案主赞美与肯定,加强其使用正面管教的动机,间接促进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变。

六、成效评估

通过7次的会谈,服务目标基本达成:

1. 案主对自身情绪更加理解,情绪也更为缓

在系统式咨询中,案主对女儿的行为问题有了新的解读,了解到了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及家庭文化代际传递对女儿的塑造作用。令人欣喜的是,在干预的中后期,案主成长十分明显——案主还是会提到和女儿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但情绪十分平静,并且也用冷处理代替打骂。女儿以往通常会用大哭大闹的方式“闹得整条街都知道”,但母亲发生变化后,女儿大发脾气的频率减少,母女两人在冷战过后基本能够平静沟通。同时,通过家谱图与个人生命历程的访谈,案主更加理解个人的情绪及背后的愿望,这使得案主有更大的决心去改善家庭关系。

2. 案主习得了一定的正面管教技能,亲子关系有所改善

案主通过了解儿童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目的,破除“不良行为是儿童的品质问题”的标签,转向关注家庭教养方式。案主还通过家庭作业,实践了“时间表”、“我信息”、“设置亲子时光”、“代币制”等正面管教技巧,在温和的管教方式下,女儿顺从性大大提升,和大人顶嘴反抗的频率减少许多,案主和女儿的情感联结也有所加强,如案主反馈女儿会主动亲近母亲说话。

3. 案主女儿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得以改善

在正向的家庭教养氛围之下,案主女儿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案主反馈,女儿开始形成了时间观念,基本上也能主动写作业。其情绪管理能力有所增强,虽然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闹完第二天也会把犯下的错给弥补好。之前让案主相当烦恼的“偷钱”问题也有明显的转变,案主使用代币制时,特意用小额现金奖励来培养女儿的金钱观。女儿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27元的奖金后非常兴奋,而家中就算有几百块的现金放在那里,女儿都无动于衷。

七、反思

社工注意到,家庭领域中,来求助的家长相当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问题”上。就像本案例,求助之初,反复述说女儿的问题,而忽略了家庭教养氛围与管教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作用。因此,社工一方面要在干预初期与服务对象建立其信任关系,展现专业形象;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握干预的平衡,在服务初期需要花时间协助家长处理最焦虑的问题,让其看到改变的希望,才更有动机去探索系统、环境的问题。

掌握1门心理筛查的工具

通过绘画分析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搭建沟通的桥梁

房树人绘画分析基础技术训练营

了解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