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50 从《卡片笔记》到flomo

 新用户4137UVw9 2022-03-28

最近重新看的书包括去年已经看过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当时记录下来书里那套流程,看着都明白,其实到了后面也没有按照那个方法做。也因为忽略了另外一件事——在这个方法涉及到的日常生活里,并没有运用这个方法。也就是说,把一个好的方法独立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流程之外,其实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重读之下,又有了一些意外收获。原理搭配工具能更好说明,下面就以卡片笔记衍生的一个产品flomo来进行说明。

**我们需要一个可靠的“外脑”,用来记忆或者思考。GTD的流程让我们不会遗漏工作日常事务,卡片这个系统则是帮助我们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考。**

打开我们的各种“收藏”键,都会看到许多收藏的东西,时间久了,这些东西是什么,当时为什么收藏,可能都已经忘了。

卡片笔记里提到的文献笔记。强调了2个动作,首先要把这些看到的内容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其次,因为这本书更多针对的是论文、非虚构写作,所以内容的出处是必须的。做好这两个动作之后,再加上一个标签就可以了。

用flomo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就提到了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那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知识工作者,关于知识工作者需要怎么管理呢?就可以把书里的相关内容写下来。并打上 #知识工作者 的标签。

在看《跃迁》时,提到了知识工作者应该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IPO产品,把知识当成一个最小可交付产品做出来并且分享出去。这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知识工作者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的。也可以把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继续打上 #知识工作者 的标签。

这就书里提到的文献笔记落地的一种操作。

按照这个方法,收藏的文章、有意思的视频等等就可以被贴上各种标签,然后保存下来。

不是说卡片笔记能促进自己的思考么?这么写下来也促进不了啊,而且打上各种标签了,怎么分类,怎么找呢?

这里就需要提到卡片笔记里提到的第二种笔记:永久笔记。

当我们在某一个标签积累了大量的内容之后,需要定期(最好是每天)进行回顾,想想这些在同一个标签下的内容可以产生怎样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还是彼此对立。

flomo里只需要点击左边的对应的标签,只要你打上这个标签的内容就会全部出现。这个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思考,去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卢曼卡片笔记的创始人卢曼能够在一生当中著作等身。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创作。**

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的语文老师上课告诉他们,考试里应该先看一看作文题目,然后再从头开始做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大脑已经开始搜集与作文相关的素材了。

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是如此。一篇文章看似从零开始写,其实是作者的脑子里已经酝酿了足够的时间,积累了足够的素材。

永久笔记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关于某一个主题的索引:flomo可以通过批注的方式进行双链接。链接以后,就可以做某一个主题的索引了。索引指向的是之前的文献笔记,又因为文献笔记是用自己的话写下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一下这些文献笔记的顺序和检查什么地方还需要补充材料即可。

一篇文章就这么被写出来了。是从零开始么?显然不是。

最后再说一下卡片笔记流程里的2个细节:

第一,我们需要每天进行输入。对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行阅读、思考,写下自己的文献笔记。毕竟没有足够的素材,链接无法自己产生。

第二,我们需要每天回顾思考。对散落的卡片分类进行思考,增加它们之间的链接,思考越多,越深,链接越强。输出也越多。

以上,《卡片笔记写作法》与flomo的搭配组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