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丨北师大郭华: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如何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大奔h1wmjlcm1r 2022-03-29

图片

分享 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整理《中小学老师参考》

来源整理自郭华在“普通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第二期研修班”上的主题演讲



图片
本文约7000字,阅读18分钟

不同于其它领域的深度学习,教育学上的深度学习,针对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成机器、教成傻子、教成疯子的问题。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育人要求,深度学习针对的是具体的、社会的个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本文将从深度学习的内容、特征、实践模型出发,全面解读如何让深度学习在教学中真实发生。



图片

深度学习的内涵
 
1)深度学习针对什么?
 
要想更好地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首先要知道我们为什么提深度学习。
 
一谈到深度学习,我们就会想到机器的深度学习和心理学上的深度学习,那教育学上的深度学习又有什么不同呢?教育学上的深度学习,针对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成机器、教成傻子、教成疯子的问题。
 
机器是什么?按程序输入一个指令,做出一个动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像这样的教学,在人工智能时代,肯定是不行了。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育人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其实是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的。
 
简单讲一下教育学上的深度学习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深度学习的区别。心理学也反对所谓的“浅层学习”:机械记忆、死记硬背、鹦鹉学舌、心不在焉。
 
和教育学一样,心理学也强调主动理解,强调内容的相互联系及结构的建立,强调对基本原理的追求、对相关证据的权衡,以及对高阶思维的培养。但是心理学在谈深度学习的时候,是价值无涉的,它所谈的个体是抽象的、偶然的。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只要你的大脑和神经突触是正常的,你大概都可以进行深度学习。
 
但是教育学提的深度学习不一样,它针对的是具体的、社会的个体,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我们说的深度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也强调主动理解,强调联系和结构,强调高阶思维。但是谈到高阶思维的时候,我们知道低阶思维同样重要,我们承认学生是从低到高发展的,承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会犯错误。
 
2)深度学习的定义
 
区分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深度学习之后,我们就可以给深度学习下一个定义了:
 
深度学习主要指: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一定是指教学当中的学生的深度学习,而不是学生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构建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前半部分是深度学习的任务,后半部分是深度学习的目的。
 
其中,“素养导向学习目标”“引领性学习主题”“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都是实践模型里涉及到的要素。
 
3)深度学习定义的阐释
 
第一,我们在讲深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教与学是不能分离的,教是为了学,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不是自学。
 
第二,深度学习主要指学生要学得彻底。在近400年前,夸美纽斯就说过,好的教学是迅捷、愉悦和彻底都能做到。迅捷大家都能做到,比如,我们一个小时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可能要经过上千上万年,但是学生一小时就学会了,这绝对是迅捷的。这是所有教学存在的首要前提,它比人类发现知识要快得多。
 
但学生是不是学得愉悦,就很难了。有的人为了让学生学得愉悦而降低难度,有的人说不行,必须强调难度。让学生学得彻底,同样很难。而且彻底的前提是既要迅捷又要愉悦。
 
深度学习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迅捷、愉悦的前提下,让学生学得彻底的问题。

比如我不仅知道二项式定理公式是怎样的,我也知道二项式定理是怎么来的,知道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我还能在它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去创造,但是我们要求学生能应用,能把知识迁移到陌生的情境下使用,这是“彻底”的很重要的标志。
 
最终,学生如果实现深度学习了,我们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他学到了之后还有能力,有使命感、担当感。这是深度学习特别重要的地方。
 
第三,如果理解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就能理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深度学习是为了立德树人,我们通过深度学习培养的学生,既要聪明,也要有创造力、有担当、有使命感。
 
自我们2014年开展深度学习研究以来,不断有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用“深度学习”而不用“深度教学”或其他词?
 
其他模式我们也都不否认,而我们之所以用“深度学习”,就是想要强调学生立场,强调学生立场基础上的学习的真正发生,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深度学习既然是学生立场,我们在规定教学目标、组织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都应该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


图片
深度学习的特征
 
经过更新改进后,我们提出深度学习有5个特征: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之前的版本是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
 
1)活动与体验
 
它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活动。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判定教学是不是发生了,那我们首先要看学生是不是有主动活动。
 
主动活动指学生自己有思想、有情感的主动活动,比如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动手操作等,尤其是思维活动,不同于听令而行的肢体活动。
 
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既包含学生对所学学科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也包含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反应与价值评判,比如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合作沟通等。
 
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去容纳外在知识,也不是从实践开始的盲目试误。我们主张学生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感受、理解、掌握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图片
上图这个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这个特征提醒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培育,设计能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的学习活动。
 
2)联想与结构
 
它一方面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方式,一方面指这种学习活动所处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作为学习活动及其方式,处理的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包括已掌握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对象)。联想与结构需要并发展着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结构能力。
 
作为教学内容,是指在结构中、在系统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撑,有内在关联。这是教学内容结构化、单元学习主题的理论基础。
 
这个特征强调,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联想与结构”这一特征是我们所主张的单元学习的理论基础。
 
3)本质与变式
 
本质与变式是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特征的一种表述。学生基于对系统变异的学习材料的加工来把握学科本质(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过程),进而演化出更多变式。
 
比如学生学习颜色时,颜色是对各种颜色的总称,如果我们要学习红色,必须得有绿色、黑色、白色对比才知道什么是红色,所以我们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红色,就必须把若干种颜色放在那儿。
 
这个特征强调教学要着眼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材料;强调学生与学科内容的深度交互,是教学目标及单元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4)迁移与创造
 
当能把握本质,能举一反三,学生才能迁移与创造。迁移到陌生情境后,学生依然能解决问题,而且,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学生又能综合自身所学,直击问题的本质。这样创造性就出来了。
 
迁移和创造,是学生掌握、内化学习内容之后的外化表现及创造性表达;要求学习情境与氛围的开放性;也是实践模型中进阶性任务、持续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迁移与创造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间接经验内化又外化的问题,二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迁移与创造不仅仅是学生自己去迁移和创造,老师也要为学生的迁移和创造去创设适当的情境和任务。

迁移和创造本身也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独的应用过程。
 
这个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5)价值与评判
 
经常有老师觉得,价值与评判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一定要强调,它指的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说的始终是深度学习的特征,这里的“价值与评判”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是学生自己的价值和评判。
 
价值与评判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培养人首先要培养他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成长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对周遭的人物、活动、事件以及自身经验做出价值判断,能与他们(教师、同学及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这个特征提醒教师关注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如果老师觉得,根本不需要学生去反思,反正自己教的都是对的,那就错了。深度学习要培养的是有创造性的人,让学生评判的前提是我们的教学是开放的。
 
举个例子,学生如何进行评判?满春燕老师曾经上过一节课,叫做《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为学校设计网络百科词条》。学生要查询各个大学的词条介绍,包括百科词条、学校官网介绍词条、留学机构的网站词条等,然后为自己的学校设计网络百科词条。
 
但是学生在上网查的时候就发现,对于同一所大学,学校网站的介绍、百度词条的介绍,以及一些升学培训机构的介绍都不一样。那这时候该信谁的?满老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词条的背后是人,它并不一定是完全客观的,我们要根据什么去判断哪个更可信。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做价值判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自媒体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让学生有这样的价值评判的能力、眼光和头脑,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介绍了5个特征,观察和评估深度学习就是要立足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习发生的角度去整体考虑。

图片


图片

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

 
深度学习的特征,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精神是高度契合的。高中新课程以内容结构化为支点的一系列变化,可由深度学习来实现。
 
高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化,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课程内容要通过结构化而得以实现活化和动态化,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变革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内容结构化要求教学必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恰当的教学方式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这些正好也是深度学习在追求的。
 
高中内容的结构化,语文用的是“任务群”:

图片

它特别强调语文实践,深度学习也是很强调迁移和创造;它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和深度学习所倡导的单元教学非常契合;学习任务群追求的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而是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刚才讲到,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联想与结构也是要求整体把握教学,综合起来看。
 
看另一个理科的例子,化学用的是“主题”:

图片
必修课程中有五个主题,以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为例,它里面包含五点内容: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科学探究过程、化学实验、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学生必做实验。

这些内容不只包括化学知识本身,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生意识的形成和素养的达成。
 
主题或者任务群首先呈现了有结构的内容;同时,也揭示了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基本活动与要形成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我们说的结构化内容的动态化和活化。这样的内容结构形式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对学生主体活动的关注。
 
通过“主题”学习,学生不仅要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还要形成对这个主题的认知结构,形成核心素养。它不再是把内容作为对象,把学生作为旁观者,而是把两者统一在一起。这是高中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部分,和深度学习也是紧密契合。
 
高中强调内容结构,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单元。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个变化: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再到学习单元。如果做一个比喻,把知识点看作砖,知识单元就是把砖变成了一座有结构的房子,然后我们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把这座房子变成学生的家,学生活动的时候就留下了他的生命印记。单元房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家是不一样的。
 
如何使房子变成家?从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我们要整体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单元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既然是整体安排,就一定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一定不是等量齐观,单元的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学活动及其方式有所不同,重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
 
一个单元里有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要挖掘这一教育价值,就要用不同的活动和方式。就像单元房里有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哪个部分用的多,使用的力量就多。
 
什么是单元?单元是教学要素的集成化,它包括很多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强调单元是各部分功能各异却相互连接支持的整体内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深度学习的2.0版本的实践模型的示意图。

图片


对比原来理论读本里给的实践模型示意图,大家想一想,这两个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图片

可以看到,第一,它的基本要素没变,还是单元目标、单元主题、挑战性的活动和持续性的评价,但是加了几个定语,比如“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性”学习主题,它的指向性更强了。另外加了两个支持性要素,一个是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一个是反思性的教学改进。实际上,原来我们也有支持性要素,但是隐含着的,现在要把原来隐含的要素外显化、清晰化。
 
第二,原来我们会叫“单元主题”“单元目标”,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说单元,我们为了字数简洁把单元去掉了,但即使不提“单元”,也必须要有单元的整体思想。
 
第三,现在的示意图是圆形的,而不是纵向的,也就是四个核心要素当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作为设计起点,这就和原来只能从单元学习主题开始不一样了。
 
第四,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模型,实际情况肯定比这更复杂、更多样。
 
第五,这个模型主要指向的是深度学习实践的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实践模型设计的要旨是心里装着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1)单元学习主题的确定与自检
 
假如从单元学习主题开始设计,如何设计?

图片


以初中化学读本为例,它要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经验形成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学习主题来自社会性热点问题、日常生产生活问题、学科问题。学习主题要符合几点:一是真实、有意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二是学生感兴趣;三是具有可操作性。它要承载的是核心知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图片

这是确定单元学习主题的思路流程,可以巡回,总之要反反复复考虑才能确定主题。

图片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胡久华老师和团队做的“为我的易拉罐材料代言”主题学习的知识结构框架。他们在确定一个主题时,也要分析得非常详细。
 
图片

确定完单元学习主题之后,还有诊断依据,比如是不是涵盖了化学核心知识,体现了知识结构框架。如果能符合这些依据,说明这个主题是很好的。

图片

我们还有对引领性学习主题的检验提示,具体就不再展开说了。
 
2)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自检
 
仍然以初中化学读本为例。

图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化学核心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初步列出单元学习目标,还要结合已经确定的学习主题确定目标。你的设计并不是直线下来就不回去了,一定是反反复复,相互结合的。
 
另外也要通过分析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它先分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哪里,要到哪里去,中间要经过哪些障碍点。还要分析在内容维度(包括知识、方法和态度)上,学生的基础发展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教学目标应该怎么表述?首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语;第二,在进行目标表述时,有一些基本要素:经历了什么活动,能够做什么(例如,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有了提高、发展。
 
我们也给出了学习目标检测的维度,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图片

 
3)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与检验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活动的目的与内容、活动的形式与组织、活动材料的选取与使用。学习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怎么动?用问题去动。

图片


依然以初中化学读本为例,设计问题时,要提出核心问题、驱动问题和内容问题,它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无话可说、无事可做的问题,一定要用驱动性的问题让学生活动起来。

图片

图片
这是“为我的易拉罐材料代言”的驱动性问题、活动目的与内容、活动形式与组织、活动素材的选取与使用。把这些设计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就应该是可以保证的。

图片
我们也给出了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的检验表。
 
4)持续性评价的设计与自检
 
没有评价,教学就不算完成。教学评价,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和改进教学,因而一定是持续的,要及时收集能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可见的、典型的表征(“数据”),从而探查诊断、调整激励。

图片
下面是我们给出的持续性评价的检测表。

图片

5)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图片

6)开展反思性的教学改进
 
它有以下五点:

图片
 
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一定要强调,深度学习不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是一切优秀思想和实践的提炼、总结和普及。
 
很多老师都说,我们的老师水平差,硬件条件差,没法开展深度学习。我想,这都不是困难,因为深度学习就存在于现有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当中,可能每个人的教学实践和思想中都有一点闪光点,我们要把那些好的部分发扬和凸显出来,让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当好的东西越来越多,你就会觉得,要把差的东西摒弃掉。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慢慢地好起来,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就发生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