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秦制两千年》

 知易行难nev5ph 2022-03-29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矗立于东亚世界,为其他民族所无,国人一直以此为傲。然其何以如此?其背后的制度因素是什么?张光直在《艺术、神话和祭祀》中,探讨了早期中国文明起源中神权的重要作用,部落中的祭祀阶层凭借其地位和权力占有了更多的财富,从而带来了部落内的阶层分化。
从小到大,教科书一直这样说,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的部落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出现,最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国家诞生了。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困惑,贫富分化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部落时代,部落内部财富是平均分配的,怎么会出现贫富差距呢?现在仔细想来,部落内应该是先有了权力和地位的差距,才有了贫富的分化,原始人群为了生存,需要一个强大的军事首领,为了理解世界,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意义,需要一个神圣的宗教首领。在有些地区,这两个角色是分离的,所以有了代表世俗权力的国王和代表宗教权力的祭祀,而在中国这两个权力却是合二为一的,在先秦文献当中,有帝颛顼“绝地天通”的记载,即是君主垄断神权的这一划时代事件的映现,殷墟甲骨当中,关于祭祀和占卜仪式的记载,商王正是仪式的主持者,以及负责和上帝沟通的大巫。
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文明的生存智慧,就是构建了以君主制为核心的权力生成和流转机制,周人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其做了总结。这一制度,最终在秦始皇手中达致高潮,演变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制,秦之前,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君主的集权无法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实现。秦制产生以后,君主的权力理论上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此后在实践中就是君主不断扩张自己权力,以及为了维护权力而不断向社会汲取资源的历程。
在谌旭彬老师的《秦制两千年》中,正是梳理了秦制的内在逻辑和控制和汲取资源技术手段的变化,追求社会民众的原子化,通过赋税、通货膨胀和国营专卖制度,实现对民众的控制和财富的汲取,两千年来莫不如此,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背后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所谓天子,代天牧民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