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8年,此人被单独授予上将军衔,不仅资历出众,还因为这项贡献

 夷陵书馆 2022-03-30

我军有57位开国上将,其中王建安和李聚奎二人,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在后期单独补授的。1955年统一授衔时,只有55位上将军衔获得者。李聚奎在1955年时不在军队工作,错过了集中评衔,他之所以在1958年又被补授军衔,并不仅仅是因为过往在军队中的出众资历,就冲着他的一个重大贡献,评为上将军衔也不为过。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和抗美援朝战争密切相关,李聚奎当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却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志愿军的非战斗减员率。“一把炒面一把雪”,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军补给困难,又不敢使用明火做饭时,战士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但这至少可以保障战士们食能果腹,不会轻易饿死。其实在1950年抗美援朝初期,前线士兵吃炒面的情况都是很罕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第二次战役时,《长津湖》电影里的第七穿插连战士们还在吃冻土豆的原因。

真正开始向前线大批供应炒面,并配备炒面袋,是在战争逐步推进过程当中,我军的一种经验推广,一直应用到抗美援朝结束。最先发明这种供给方法的,正是当时的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聚奎。战争年代,李聚奎曾经和队伍失散过,为了找队伍不得不沿途向乡亲们乞讨,当时他吃到过一种叫炒面的食物,是用大豆、玉米、高粱等物加上少量的盐炒制而成的。

面对朝鲜前线的困难补给情况,李聚奎推荐了这种救过他的命、令他记忆犹新的食物,很符合实际条件。炒面的口味不算差,李聚奎认为这种东西易于加工、而且十分便于携带和保存,大批供应的话能够改善志愿军的口粮情况,于是便向组织提了出来。李聚奎的方案得到了中央的首肯,炒面这种口粮才开始在国内大量制作。

后期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每人标配炒面袋,袋子长约一米、直径在十公分左右,里面可以装足够食用七天的炒面。在一些特殊的作战需求和条件下,也可以支撑到十六天。炒面非常垫饥,能够保证战士们的基本需求,但是因为微量元素缺乏,长期食用炒面、不补充其他营养的话,则会出现一些营养不良的情况,嘴角干裂就是显著的表现。但以建国初期的经济情况,以及美军战机不断轰炸我方补给线的困难条件下,能够保证炒面的供应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这也是志愿军能够和强大的敌人长期作战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种口粮刚刚推广,就受到了前线战士的欢迎,而国内主要的炒面制作区域是东北地区,这里距离朝鲜前线最近,便于运输,每个月能够炒出五千多公斤的炒面,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志愿军的需求。于是在中央政府的动员下,全国的单位、群众都开始积极地制作炒面并供给前线,甚至连功德林管理所的战俘,劳动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给前线官兵制作炒面。

李聚奎的这个方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大功一件,甚至不亚于战场上几次战役的胜利,大大改善了整场战争中我军的非战斗减员情况。前线指战员对此最有发言权,他们都非常感激后方的炒面支持。当时他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其中离不开李聚奎将军的贡献。

为什么在抗美援朝之前,很少见我军战士食用炒面呢?反而更多的是听到“小米加步枪”等宣传口号。那是因为国内的战争形势和补给条件,还是要比抗美援朝时优越不少,炒面这种食物之前并未在全国各战区普及,所以很少听说。能够在艰难的经济条件和对强大外敌作战的形势下,想出这样的补给办法,可见李聚奎确实是一位经验丰富、思维灵活的优秀后勤干部。这样的人被评为开国上将,当然是实至名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