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纸”百态】世界三大古纸之“中国丝絮纸”

 abao727 2022-03-30

今天四大发明体验中心的小编给大家带来发明纸之前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世界上很早就有了“纸”,根据现代的说法,他们还不是真正的纸,而是原始的“古纸”,这些鲜为人知的古纸主要有中国的“丝絮纸”,墨西哥的“阿玛特纸”和埃及的“莎草纸”,并称为世界三大古纸。首先,我们走中国丝絮纸:

一、在纸没有发现出现之前 古人是怎么使用印玺的?
图片

图片

    发公文自然是需要盖印,这是我们的共识,在秦国时期也不例外,但是,在秦朝时,除了落款盖印章之外,还有很多种的盖印章方式。
1、记载文件的“帛”上
和我们现在一样,在发放文件的时候,要在落款处盖上印章。在秦朝时,虽然大家用得最多的,还是竹简,但是一些重要的东西,都是记录了“帛”上的。“帛”是丝织品,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可以印字,非常方便。
图片
2、软质记载品上
这类记载物载体在我国用的不多,但是也有临时使用的情况,比如羊皮纸、麻布上。虽然在秦朝时,已经有了软质记载物,但是他们普遍价值太高,一般还是以竹简记载为主。当时的人用绳子将写好字的竹简捆结后加盖封泥盒,或者直接在简牍上加盖封泥,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泥封是印章按于封泥上作为实物和竹、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东汉卫宏《旧汉仪》中就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当然了,秦汉时期,印章的作用比较复杂,所以多以阴文为主,这样能更好地为当时的需求所服务。特别是用在泥封上的时候,阴刻印文盖上之后,反而会呈现出凸起的阳文状态,让人更加容易辨别真伪。
图片

3、传递军情的纸上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纸上。这种纸和现在所说的纸有一定的区别,这种纸是丝絮纸。商周时代,人们在育蚕缫丝取丝棉的过程中,发现遗留在竹席上的残丝漂絮晒干后揭下来可供书写,人们利用此原理生产了世界上第一种纸,称之为“丝絮纸”。古代在军情传递的时候(主要是先秦时期),为了防止情报被敌人截获,因为丝絮纸轻薄、易折叠、容易隐藏的特性,便把军情写在丝絮纸上,藏好传递。

二、初识丝絮纸

图片
丝絮纸又称“茧絮纸”,古人称之“赫蹄”是商周时代,人们发现在育蚕缫丝取丝棉过程中遗留在竹席上的残丝漂絮晒干后揭下来可供书写,于是利用此原理生产的世界上第一种纸。漂絮法以制丝绵为其主要目的,但是每次漂絮完成后,总有一些残絮遗留在篾席之上,晾干后即可得到一层残絮交织的薄片,这就是丝絮纸。根据出土实物情况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分析,可以把造纸的发展过程总结为:春秋战国的茧絮纸——西汉的麻絮纸。不论“丝絮纸”(“茧絮纸”)还是“麻絮纸”,都谈不上发明创造.前者是把缫丝过程中,遗留在竹席上的残丝漂絮晒干后揭下来;后者是把洗麻织品时漂起麻絮提取出来.这种纸相当珍贵,只是作为上层人物的收藏品和陪葬品使用,因为实际过程中能漂起的絮非常少.根据《说文》《汉书》上的一些记载推断,絮纸至少诞生在战国时期,因为属于利用自然物,谈不上是谁发明的,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的集体发现。

图片


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一叠古麻纸(共八十八张),同年年,西安灞桥砖瓦厂工地上,推土机从土中推出一个陶罐,罐中有一面铜镜,铜镜下面垫有一个团废麻丝。有人把它拿回家去,扯成小片,然后用两片玻璃夹起来,说这是“西汉墓”出土的纸,并命名为“灞桥纸”。但后来经向当时在工地上工作的人调查,这工地上谁也没有见过有墓葬,更不知此人对并不存在的墓葬是凭什么断代的。但自此以后,西北地区又多次发现过所谓“西汉古纸”的纸。这些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化验,证明这些古纸,确系麻纸,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年代处在约在公元前118年左右,这些所考证,纸面呈浅黄色,尺寸等最大的十厘米见方,最小的长四厘米,宽三厘米,系以单一的大麻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这些古麻纸,即丝絮纸,古人称之“赫蹄”。中国丝絮纸与古埃及的落草纸、古墨西桑的阿玛特纸被称为世界三大古纸。此后又陆续出现了甘肃天水“放马滩纸”、敦煌“麻纸残页”等。

三、《说文解字》丝絮纸

图片
在一次中外学者共同参加的中国造纸史渊源研讨会议上,笔者也发了言,当谈及世界上的文字至今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类,而中国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时,引起了世界造纸学会主席、荷兰前教育大臣艾伯特·J.俟伦(Dr. AlbertJ.Elen)的注意。应俟伦主席的要求,在会上详细地解释了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看到,造字绝对是生活的依据,而中国古代汉字的本义就反映了文字创造时期或更远久时期的生活面目。从这一点看问题,可以说中国造纸术的最早启示来自蚕茧缫丝业,我们可以称之为茧絮纸。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
图片
从文字结构讲,“纸”是一个形声字,它的意符“从糸。”而《说文》对“丝”作了这样的解释:“蚕所吐也,从二糸,凡丝之属皆从丝。”这样,一个“皆,’字就确定了“纸”的本义是蚕茧品。无妨再看一看“絮”,(说文》说它是“敝绵也”。本来有农村阅历的人仅凭习惯语义就可以断定“絮”是蚕茧壳外的微毛部分,但从何显示它是坏的呢?
进一步查阅“绵”,《说文》说是“联微也,从糸,从帛。”从“联微”看。无疑是蚕茧壳外的微毛部分相联接,然而又如何使这些微毛相联接呢?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中国古代缫丝法,一直流传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古代缫丝法的第一个工序是把蚕茧放在开水中煮泡,使蚕茧松散,然后用手工抽丝成线,然而茧壳外围的微毛,即“絮”无法抽丝成线而漂在水面,因而说它是“敝”的,或者说它是坏的。这些微毛和煮茧散发的蚕胶(俗称蚕油)漂在水面而自然就相互联接成一个薄层物。再看看“一苫也”这句话。《说文》说“苫,盖也,从草。”即“苫”是用以盖的草帘,陕西关中方言至今把动词“盖”不说“盖”,说为“苫”,读音应为shan,其动名词自然是草帘,即用草的细杆编成的草帘。把草帘放在漂有茧絮的水中平稳提起,待草帘漏完水,并且进一步晒干〔或晾干)后,揭下附着在草帘上的茧絮薄层物,这就是“纸”,因而《说文》强调“一苫絮”才是纸。其实,(说文》还有和与此相关的字“笘”,和“苫”比较,仅改草为竹,《说文》说“笘”是“折竹箠也”,就是刳竹成细枝而编成帘状物。自然草杆不若竹子笔直程度和硬度高,也自然是“笘”在水中抄提茧絮更为理想。其实最明显的是《说文》中的“笘”字,对“笘”,《说文》说是“敝絮箦也”[2](P97)。而对“箦”,《说文》说它是“床栈也”[2](P96),即像床一样放在絮的下面。可见“苫”、“笘”、“箠”、“箦”、“箦”是《说文》中的同义词。关键是“摇”字最明确,有帘、有水、有累,其义为用网状竹帘提取水面的茧絮。

图片

之,丝絮纸是古人在缫取丝绵的生产实践中废物利用的产物。古人在制绢时,基本步骤是先煮蚕茧,煮好后,会将蚕茧放到预先准备好的席上或竹帘上,浸入水中,再把浸泡后的蚕茧反复捶打,使茧丝蓬松敞开,成为丝绵,而后提取完整的丝绵丝帛制绢。而在这个过程中,席子上自然会黏着一些丝絮,古人将这些废物稍经加工,就制成了丝絮纸。丝絮纸虽然与植物纤维纸不同,但是,丝絮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植物纤维纸产生的温床。其制作方法为利用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丝絮纸的制作成本较高,并不适合广泛的使用。

图片

银博缘四大发明体验中心 摘自网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