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以慢性或亚急性腹泻最为常见,多为黏液脓血便,伴随轻中度腹痛。UC患者的病情轻重不等,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多见。 UC的临床传统用药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然而虽然大部分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后可处于缓解期,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药物不耐受、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等原因而导致传统药物治疗失败[1]。 近年来随着UC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关于其治疗药物研究的重要意义日益突出,生物制剂的出现为UC治疗打开了新局面。其中,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新型整合素拮抗剂,不同于以往的系统性生物制剂,作为一种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2],为UC患者带来了全新治疗体验。截止2021年9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数据完整的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UC患者共27例,其中一线治疗19例(70%),二线治疗8例(30%)。现将本院维得利珠单抗使用体会和总结与同道们分享。 本院使用维得利珠单抗的UC患者共27例,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如下: 表1:UC患者基线情况 
27例UC患者中,19例(70%)患者使用维得利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分别有6例(22%)、2例(7%)患者既往曾接受过1种或2种其他生物制剂治疗。 完成14周治疗的22例患者中,91%的患者达到临床应答,59%的患者获得临床缓解。 
图1:维得利珠单抗使用疗效 共计对14例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复查肠镜应答率。结果显示,86%的患者在第14周时即可获得内镜应答(部分黏膜愈合或黏膜愈合)。 
图2: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肠镜应答率 现分享1例在本中心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的真实案例,看看维得利珠单抗的疗效如何。 患者,男,30岁,银行职员,身高168cm,体重52kg,身体质量指数(BMI)19.4kg/m2。反复腹痛、黏液脓血便1年余。1年前曾因“布加综合症”行支架植入术。 ▌ 现病史: 患者1年余前(2020年5月)出现腹痛、腹泻,3-4次/日,并伴发热、关节痛。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示“UC”,给予患者美沙拉嗪+泼尼松治疗。 2020年6月,患者复查肠镜提示病情好转,接受美沙拉嗪+泼尼松维持治疗,此后泼尼松逐渐减量后停药。2020年10月,患者再次出现便血,症状逐渐加重,未引起重视。2020年11月,患者便血加重,脓血便2次/日,200g/次,于我院就诊。辅助检查(2020年11月): 血常规:白细胞(WBC)14.69x109/L、中性粒细胞(N%)89.5%、血红蛋白(HGB)80g/L、血小板(PLT)163x109g/L。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45.8mg/L、血沉(ESR)37.6mm/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2.61mg/L。 肝功能:白蛋白(ALB)29.6g/L、血清前白蛋白(PA)153mg/L。 其他指标: - 大便常规:红色水样便,红细胞(RBC)4+,WBC 3-5,粪便潜血实验(OB)+;
- T细胞斑点试验(T-SPOT)、结核菌素试验(PPD)、结核抗体阴性;
- EB病毒DNA(EBV-DNA)、巨细胞病毒DNA(CMV-DNA)等未见异常;
- 抗核抗体谱、血管炎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抗心磷脂抗体均未见异常。
▌ 肠镜检查(2020年11月): 
图3:肠镜检查结果Mayo内镜评分3分 临床诊断:UC(慢性复发型、全结肠型、活动期、中重度);布加综合征。 ▌ 治疗经过: 2020年12月1日,给予患者维得利珠单抗300mg静脉输注联合泼尼松40mg/日治疗。12月15日,在给患者静脉输注维得利珠单抗300mg治疗的同时,开始对泼尼松进行减量。2021年1月12日,患者继续输注第3针维得利珠单抗,泼尼松剂量减至20mg/日之后逐渐停用。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14周后(2021年3月)复查肠镜,检查结果如下。此后患者继续使用维得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 
图4:维得利珠单抗治疗14周后肠镜检查结果Mayo内镜评分0分 ●过去,UC的治疗目标通常是缓解症状,但这并不能完全改变疾病病程,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临床症状缓解的UC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黏膜损伤和肠道炎症[3],这无疑对UC的治疗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4月,国际炎症性肠病研究组织(IOIBD)更新了IBD治疗目标的选择共识(STRIDE-II),将内镜黏膜愈合、恢复生活质量、减少残疾作为长期治疗目标[4]。 ●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不断涌现,IBD的治疗全面进入生物制剂时代,生物制剂不但能迅速缓解症状,而且能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5]。因此,越来越多的指南共识对生物制剂的推荐使用时机发生了变化,2020年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指南中推荐中重度UC患者应尽早使用生物制剂,而不是在5-氨基水杨酸治疗失败后逐渐升级治疗[6]。 ●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新型整合素拮抗剂,GEMINI 1研究显示维得利珠单抗促进UC黏膜愈合的疗效在第6周诱导期即显示出与安慰剂相比的显著优势(40.9%比24.8%,P=0.001)[7];VARSITY研究结果证实了维得利珠单抗相比阿达木单抗具有更优的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的疗效(31.3%比22.5%和39.7%比27.7%,P均<0.01)[8],为临床UC治疗中生物制剂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安全性方面,维得利珠单抗相较于其他IBD治疗药物的安全性优势在于其肠道选择性作用机制,从而避免了系统免疫抑制导致的系列不良事件(AEs)[9]。研究结果显示,维得利珠单抗具有与安慰剂相当的安全性和很低的免疫原性,与严重感染或机会性感染风险增加无关,应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的IBD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与通常情况下IBD患者的发生率相当[2]。 ●综上所述,维得利珠单抗具有良好的获益-风险特征,体现了其在IBD的长期达标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已被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美国胃肠病学院(ACG)指南和AGA指南推荐作为IBD的一线生物制剂。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