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才子在月夜作诗一首诗,因为有唐诗的味道,被称为佳作

 饮膳道人 2022-03-30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关乎人们的情感,而世间的一切事物也都随人们情感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美;这种美不曾重复重复,又不曾脱离内在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国浩若烟海、震撼人心的大美诗词。

“月亮”这一物象,仿佛已成为诗人们笔下必不可少的诗料,也是诗人们用来承载情感的典型物象之一。比如王昌龄有云: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而王维则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刘方平亦有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些诗句都将月亮写出了不同的韵味,纵然我们已经读了无数遍,但从来都没有读“厌”过。

那么在本期,诗巷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与月有关的清诗,它不曾被我们熟知,但却值得被我们认识与学习。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各位看官,且随诗巷来品读本期的这首特选好诗。

夜午

清·汪秀峰

半规明月印窗纱,酒醒乡思更觉赊。

堪笑西风无赖甚,吹人残梦落谁家。

作者汪秀峰是清代一位大才子,他出身富贵之家,故而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令人钦佩的诗人。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对月夜景象的描写来表达思乡之情,那么在诗的首句中,作者就先将“月”这个物象点出:半规明月印窗纱;一弯明月静静地照着窗纱,这是一个唯美、宁静而又很容催发人的情感的画面。作者将主要物象“月”与次要物象“窗纱”进行搭配,不但塑造了唯美的意境,还从侧面将时间与地点点了出来,所以,由此可见,这一句的切题还是比较的精准和及时。

那么从情感方面而言,首句的情感借助意境与氛围的塑造被初步奠定下来,只不过此处的情感色彩并不十分明显,这是一般绝句的一个典型写作手法。

在诗的第二句中,情感色彩就已经体现得很明了了:酒醒乡思更觉赊;酒醒后,萦绕在心头的乡绪显得更加浓郁,这是作者对“自我”心境的描述,也是对首句内容的进一步补充。绝句都是如此,承句与首句之间的脉络贯通需十分鲜明、紧密,从而来凸显内容的完整度。如果说按照绝句的写作技法来衡量,此诗的前二句是可以作为我们创作者学习的典范的。

月与“思乡”、酒与“思乡”属于古诗词中常见的组合表达,这它们可谓是最为匹配的“好搭档”。那么作者也是充分利用这一点,将物象很好地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怀。承句中直接点明“思乡”之意,清晰主旨。虽然只是简单的情景勾勒,但这种寻常之语,却能轻松将读者带入其中的意境,不动声色地感染读者。

堪笑西风无赖甚”;在这一句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物象“西风”,由此可以判断这首诗大概是作于秋天的夜晚;有了“秋”意的烘托,诗中的思乡之味就更加浓郁了。此句是新起的一个“点”,乃诗的转折之处,所以从表面内容来看,它与前两句之间有着适当的距离。

句中最为亮眼的是“无赖”一词,它有“多事、顽皮、可爱”等意思,而非我们如今口中常说的“无赖”。比如徐凝在《忆扬州》中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以“无赖”来形容月色的美感。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无赖”理解为“多事”这一层意思。西风本无情,因人而无赖,所以只因为作者内心忧郁,才予以西风无赖的形象;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表达情感,为了服务主旨而已。

西风到底如何无赖?无赖可体现在哪里?诗的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吹人残梦落谁家;不知道西风把作者的残梦吹送到哪一家去了。尾句用了拟人手法,以疑问的方式表达内容、抒发了情感。这“西风”果然很“无赖”,它不懂人间之情,不知愁为何物,所以又吹人家作者的梦做什么?但也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情感被饱满烘托出来。他的残梦无非关乎思乡,所以他借无赖的西风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思乡之情的强烈。

作者思念家乡,更希望这份心绪能被家乡的人感知,然而被西风一吹,又不知道会吹到何处。由此可见,除了思念之切,尾句中还包含着不尽的担忧;这样理解其中的用意,后两句的情感就更加深沉浓郁,主旨也就更加鲜明了。

唐代诗人王建有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的情感表达可谓与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王建的这两句为名句,而汪秀峰诗中的转合二句也值得称妙。

明月西风秋夜永,一人独坐困乡愁;各位看官,读完清代才子汪秀峰的这首思乡作品,你有何其他看法或感想?不妨说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