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桂荃:梁启超背后最“见不得光”的女人,一生为梁家鞠躬尽瘁

 历史有话说 2022-03-30

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提倡“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是他自己却没有遵守这个制度。他除了娶妻李蕙仙,还跟李蕙仙的陪嫁丫鬟,生了四子二女,其中两个儿子还成了院士。

这个女子就是王桂荃,也是梁思成口中的“娘”。

王桂荃生在四川广元,母亲早逝,父亲靠着耕作勉强养活一家子人。

后来父亲娶了继母,继母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觉得王桂荃命硬,克父母,时常虐待她。

四岁那年,父亲也因病去世,无依无靠的王桂荃,被卖给了人贩子,几经周转,最终到给了李蕙仙的娘家做丫鬟。

李蕙仙跟梁启超结婚后,有次回娘家探亲,见王桂荃聪明伶俐,做事勤快,便把她带回了梁家。

到了梁家之后,王桂荃就成了李蕙仙的左右手,很得李蕙仙的信任。

李蕙仙体弱多病,很多时候没办法操持家中事务,于是家中日常开支和各处钥匙都是交给王桂荃负责。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东渡日本避祸,不久之后,李蕙仙在梁启超父亲的掩护下,带着女儿也东渡到了日本。

王桂荃跟随其中,在日本避难期间,她甚至自己学会了日语,除了家中的事务,梁启超的一些对外社交,基本上也都是交给她处理。

渐渐地,梁启超对这个勤劳聪慧的女子,产生了好感。

1903年,梁启超就在李蕙仙的主张下,正式迎娶了王桂荃。

即使如此,梁启超也很少在外人跟前说起王桂荃,即使是给儿女写信,称呼王桂荃,都是说“王姨”或者是“王姑娘”。

但是梁启超却对王桂荃十分的依赖,他出门在外,总会让王桂荃随行,让她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

有一年,梁启超从天津到上海,秘密筹备推翻袁世凯政权的活动

他在上海安顿好之后,立即就写信给女儿梁思顺,让她安排王桂荃来上海,几天后又去信催促:“王姨非来不可。”

后来,梁启超辗转香港,安顿后的第一件事,还是给女儿去信,要求“当即遣王姨来港”。

梁启超虽然很少跟外人提起王桂荃,但是他在给儿女的信中却表示王桂荃“他是我们家庭极重要的人物”,时常叮嘱子女,让他们给王桂荃写信,“令她欢喜”。

王桂荃在梁家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梁家夫妇,有空闲的时候,她就会坐在一旁,陪孩子们读书写字。

家中的孩子对于王桂荃这个温柔的“娘”,十分喜欢。

有一次,梁思成因为没有考好,李蕙仙气极了,当场就用绑着钢丝的鸡毛掸子抽他。

王桂荃看见后,怕梁思成被打坏了,一下子扑到他身上,将他紧紧地护在身下,鸡毛掸子全部抽在她身上。

事后,王桂荃搂着他,温柔地安慰他,用简朴直白的语言,给梁思成讲读书的道理,这让梁思成受益匪浅,彻底改了马马虎虎的习惯。

后来梁思成回忆到王桂荃的时候,他说:“娘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子。”

梁启超夫妇去世之后,王桂荃担起了抚养家中9个孩子的重任。

当时除了梁思顺、梁思成已经毕业,剩余的7个孩子,都还在读书,最小的梁思礼才刚满5岁。

家中的收入也急剧下降,家中只能将旧楼卖掉,一家子搬进了新楼“饮冰室”中。

王桂荃以一己之力,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将家庭支撑了起来。

她先后将梁思宁、梁思达送入南开大学学习。

1941年,她又变卖家产,四处借贷,将梁思礼和梁思懿先后送出国留学。

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不得不说,其中有大部分的功劳是出自王桂荃身上。

后来因为战乱,王桂荃与家中子女失散,一个人孤独地死去。

“文革”之后,梁家的子孙在梁启超夫妇墓东侧稍后的位置,立了一块卧碑,碑后种了一棵小松树,碑名题为“母亲树”。

@如此讲文史

梁启超提倡“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最后却把王桂荃娶了做二夫人。

无论娶妻的过程如何,梁启超又是如何在外人面前弱化王桂荃的存在。

但不得不说,梁启超娶夫人的眼光很不错,两个女子都是“贤内助”。

李蕙仙不用说,王桂荃作为妾室,不争宠不抢家产,一心一意为梁家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梁启超夫妇在的时候,她默默无闻地站在俩人身后,打理家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家中众人。

梁启超临终前,将9个孩子托付给王桂荃,叮嘱她培养好孩子。

王桂荃心中悲痛,却承诺说:“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王桂荃也确实是做到了,将孩子培养成人,梁家一门九子,个个都是才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