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行进的路线图——《道德经》第5期第21课(总2285天)

 Sacbjc 2022-03-31

图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知本末 敬畏常存

在之前所学的经文中,老子已经用很多东西来描述道的样子,用山谷来形容道的品质,用水来表述道的美德,但是这些还是不够充分。于是老子就讲了一个道行很深的人,他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的智慧不仅是清晰的,他对事情的理解也是深刻的。

昨天和孩子聊天讲到,做事“脑子要清楚”意思是“要分清本末”,孩子很认真的看着我,不了解什么是“本末”,于是我就举了树根和树梢的例子。我说本就是树根,末就是树梢,是树根重要呢?还是树梢?孩子说,是树根重要。只要树根在,春天总会的到来,大树还会发芽。树梢和树枝无论在树上多么繁荣,可是当它离开了树根,很快就会枯萎衰败。能够分清树根和树梢,就能够知道本末。脑子得清楚,就是要能够分辨大是大非,能够知道本末。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可以进一步,怎么进?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是深刻的,意味着不仅知道它是什么样子,还知道它背后的为什么。比如总是在描写道行很深的人有一点怕怕的样子,豫兮,若冬涉川,就好像冬天涉足江河,就好像堤防四周的围攻,这些都是怕怕的样子。为什么要是怕怕的样子?当一个人有敬畏心的时候,往往就会表现出来有一点怕怕的样子。

当一个人有敬畏心,在做决策的时,也许就没有那么确定自己就一定是对的。少了很多武断,就会变得更加的客观,甚至好像对自己也没有那么确认了。我们对自己没有那么确认的时候,也许意味着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了,我们愿意接受他者,愿意接受客观的世界,而这种思维常常是一个人有敬畏之心。要理解这一点,要认同这一点,需要我们对于事物对人的认识,再深刻几分。

动静之间

上个周五经文的最后,老子讲动和静的关系。在动静之间,老子常常描绘要静下来,静就能够得到清。那么动呢?力行近乎仁,仁爱之心就是生物之心生。动和生的关联度是最密切的,一个人要想生活下来,要想生存下来,就要动起来。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沙发一靠,手机一拿,还想日子过得好,这种可能性并不高。有事的时候就好好把本职的事干好。没事的时候,想着、谋划着、思考着,怎么把本职的工作做好。总之懒洋洋的样子和真正美好的生活,它们不在一条道上。静可以让我们看得清楚,看得清楚和看得深刻,它们离得很近。

动起来和它最相关的要素那就是生。认识这些道理的人,还得有一个特点——盈,盈就是满。我也能认识深刻,我也能动起来,那我岂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当这种想法诞生的时候,就又出问题了,怎么办呢?老子给支了一招——不欲盈,不肯自满。只有不肯自满的人,才能蔽而新成。蔽就是旧,和新是一对,就是它可以在旧的基础上生出新的东西。前提就在于不能自满,一个人不自满,就会日日更新,有新的成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守静

接下来的这一章,老子所描绘的是生命行进的路线图,大家要竖起耳朵来听。

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和守静,这是功夫。静能守得住,还是守不住,得看功夫。致虚,要清空自己,这也是一门功夫。要想走到生命正确的路线上,想找到生命的路线图,得下功夫,而且程度还得够。致虚和守静在描述功夫,而极和笃代表着程度,这是一个多大的程度?突破自己的极限,向着生命的极限去前进。这个功夫不是一般的功夫,是极致的功夫。任何一个领域想有点成就,哪怕有人说,我不想有什么卓越的成就,我没有野心。但是,没有野心仅仅是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就不需要下功夫吗?平淡的生活也需要用心用行动去呵护,也需要付出。

我们的心先静下来,而且功夫得够,那才能有资格去看生命的路线图,否则便看不见。那么这个路怎么走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就开始看到真相,万物正在蓬勃向上,欣欣向荣。无论我们动得起来,还是动不起来,都不影响这个世界,它本身是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当然我们更希望,我们能够跟上节奏,而不希望自己被一个世界拖着走。

动也是有规律的,怎么动?吾以观复,复,回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回来,回到夫物芸芸。芸芸,纷纷芸芸。在这么一个世界中,生命行径的路线得回来,往哪回?根,得往根上走,路线行径就是复归其根。为什么复归?因为我们生命的出发点本来就在根上,我们从哪里出发的?我们是从根上出发的,可是有时候走着走着,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越走越远了。老子说,每个人都是这样,也不只是我们。从根上出发,然后就远离了根,只要记得生命的路线图是怎样,再回来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心静下来,一念静下来,一念就回到根上。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回复生命的历程。每个人降生的时候都有一个天命所在,我们得报告、复命,向真正的自己。

知常曰明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常理,常识。我们说要分清大是大非,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得知道什么是常识。高压电的区域不能靠近,也许从知识上讲它很复杂,但是小朋友都懂这个道理,他是凭什么懂的?是因为家长交代他,这是一个常识。知识很重要,但真的过日子,常识可能比知识还要重要。

一个人得勤劳,其实这不是什么知识,这是一个常识。一家人相处得理解,得担待,得包容,得有爱,这些都不是知识,可是过日子少不了它们,因为它们是常识。其实关于常识的学习,在于对于生活的觉知,对于人的体悟,对人有更多慈悲的时候,有更多觉知的时候,常识就很容易升腾。知常曰明,什么是真明白?只不过是能知道过日子的常识,常识那条长路,就是得往根上走,如果违背了这一点,不知常,妄作凶。悬崖边不能靠近,这是个常识。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呢?结果只有一个凶。高压线区域不能靠近,违背了这一点,结果还是只有一个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乃字是同位语,同位语就是意思有重叠的地方,极端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就是它。常就是容。容,无所不包。容就是公,公,荡然公平。公就会变的王,王,无不周普,普及。王,无不周普,就同于天。天就是道,与天合德,就能体悟大道。体悟大道就能长长久久,没身不殆,以至于没有穷极。也许有人问,我们的生命总是有终结,肉体的生命会终结,但是人的精神是可以死而不亡的。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之间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