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伏羲文化的东方视野——以微山县两城镇伏羲殿为例

 民生与法治 2022-03-31

山东嘉祥武氏祠伏羲女娲石刻像(汉代)

                         徐日辉

                      浙江工商大学

【摘要】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亦称始祖神,是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代表,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伏羲初兴在距今10000年前,1诞生地是古成纪(甘肃天水)的秦安莲花城一带,在渭水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卦台山发明八卦之后率领族人穿越陇山,向东进入到大范围内的发展历程,遗留下多处重要的活动轨迹。如北方地区的陕西延川、山西吉县、洪洞、河北新乐、河南濮阳、新密、淮阳、山东济宁等省区,并且与来自东方的太昊部族进行融合,成为太昊伏羲的由来。2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本源文化,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出土文物对于文献记载的补充和验证,促使学人必须拓宽视野,重新认识和研究伏羲文化,而山东省济宁市及环微山湖地区正是需要认真关注的节点之一,现述略如下。

太昊

【关键词】伏羲 太昊伏羲 东方 两城伏羲殿

一 、太昊与伏羲文化的东方信息

伏羲是带领华夏民族文化初兴和发展前行的代表,生于西北甘肃;太昊,生于东方山东;太昊伏羲定型于汉代,延袭至今。考其渊源,乃是西北伏羲与东方太昊在中原大地融合和结果。山东,古代被称之为东方,历史悠久文化绵长,考古发现表明,山东地区从距今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开始,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有着完整的序列。从人文角度考察,以山东为核心区的古代东方之代表正是太昊与少昊。《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何为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 其神为岁星,为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

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史记·天官书》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即传统观念之天对应地,五星对五行。东方,甲乙木。《鹖冠子》称:“东方者,万物立止焉,故调以徵。”是以“以木华物,天下尽木也,使居东方主春。”3《鹖冠子》成书的年代,大体在“公元前236~228年之间,”4属于战国末期作品。这一时期人们对太昊的认识是东方的神,与生于西方金的伏羲相距甚至远。另外,成书年代与《鹖冠子》相当的《吕氏春秋·孟春》亦称: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孟春》之文来自《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大皞,即太皞、太昊,东方东夷的首领,去世后成为东方之帝,在五行之中属于木,所以主春。又《史记·天官书》记载:

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义失者,罚此岁星。

揆,测量方向。《易·系辞》曰:“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岁星,指木星,是古人所认识的五星中体积最大,亮度仅次于金星,从地球上望去,岁星每十二年在天幕上巡行一周。作为一方首领,太昊对应之东方,其大概范围,《淮南子·时则训》记载:

五位: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饮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按照《淮南子》的记载,太昊所在范围非常之大,超出了今天人们的想象。但是,核心区域仍在山东。

事实上,太昊与伏羲并非一人的观点,不仅仅来源于先秦典籍的记载,而且前辈学者亦有类似的说法。如清朝辩伪大家崔东壁就认为:

要之,自司马迁以前,未有言炎帝,太皞为庖羲、神农者,而自刘歆以后始有之。

《汉书·律历志》以炎帝为神农氏,太皞为包羲氏,后之学者编纂古史皆遵之无异词。以余考之不然。《易传》曰:“庖皞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是庖羲、神农在黄帝之前也。《春秋传》曰:“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是炎帝太昊在黄帝之后也。庖羲,神农在黄帝之前,炎帝、太皞,在黄帝之后,然则庖羲氏之非太昊,神农氏之非黄帝也明矣。

且太皞,少皞二帝不同姓,若其时又不相及,则何为皆以“皞”名?而太皞纪官为龙,少皞纪官为凤,亦似相比然者。然则少皞氏固为当继太昊而帝,《左传》非逆数,太皞非包羲矣。5

崔东壁言之凿凿,无可非议。另外,近代疑古派学派的兴起,对历史上的文献进行了治理,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观点,为推进太昊与伏羲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例如,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说:

伏羲受龙图而画八卦,太昊为龙师而龙名,这是何等地符同呵!可以寻求这一说的源头,还是出在刘歆的话果。刘歆一倡了伏羲受河图之说,于是纬书《尚书传》,《符瑞志》等便跟着他宣传了,太皞与伏羲就合并而不可分了。然而,我们回顾前于刘歆的《易·系辞传》只有说:“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何尝有受河图,得龙瑞之说!即此可见伏羲时龙马负图出河之说是为证实“太皞氏以龙纪”一事之用的,而太昊氏的以龙名官又是由少皞氏的以鸟名官比例而来的。6

伏羲创八卦

顾先生所说的太皞氏的以龙名官是由少皞氏的以鸟名官而来,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我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此段记载影响颇大,因对话内容涉及郯子的祖先,故认为真实可信。重要的信息是郯子向昭公详细介绍了著名的历史人物:黄帝、炎帝、共工和太昊,但没有伏羲,不知何故。或许是生活在东方的郯子不了解西方的事情,也未可知。

正因为太昊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的代表。所以,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就认为太昊伏羲氏说为齐、鲁学者综合整理的结果。他说:

东夷集团:这一集团较早的氏族,我们知道的有大皞(或作太昊,实即大皞),有少皞(或作少昊,实即小皞),有蚩尤。……至于太昊与蚩尤二氏族认先谁后却很难说。太昊在后来与伏羲成了一个人,是齐、鲁学者综合整理的结果,较古的传说并不如是。我们现在的意见,太昊氏族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太皞的遗墟在陈,就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7

徐先生提出的中国古史东夷、华夏、南蛮三个集团的观点,影响甚大。徐先生的考察很有道理,结论来自于“两重证法”,是可信的,符合实情。

作为本土的专家,山东学者认同东夷文化与太昊、少皞密切相关,而考古发现山东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后就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8因此,《山东通史》认为:

太昊与少昊是传说中东夷两大部落首领。昊又作皞。太昊即大昊,从大小对称来看,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不是同时并兴,就是一前一后,大概以二昊嬗代相继较为合乎历史实际。9

上述二昊一前一后的观点颇为有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太昊氏族活动范围而言,最初大体在山东的蒙山、济水一带,为什么迁徙到了河南,《山东通史》称:

很可能在太昊时代,蒙山、济水已被奉为太昊部落山川之神。也就是说,蒙山,济水当时已在太昊部落居住、活动范围内。蒙山是泗水的发源地。因此,泗水、济水流域应是太昊部落最初活动地区。由于这一带也正好是少昊部落的活动区域,从这一点看,太昊、少昊不可能毗邻而居、同时并兴,他们必属前后相继关系,所以少昊部落兴起后,太昊部落逐步受到排斥,乃至于一度南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10

《山东通史》的考证讲清楚了太昊进入河南的原因所在,包括上述文献的考察,可以认为太昊及太昊文化发源于山东,作为东夷文化的代表,有过曾经的辉煌,后被少昊所挤压,向南向西开拓,融入中原大地,成为太昊伏羲的主要构成。

百鸟国之王少昊

二、伏羲东渐与东夷诸文化的融合

伏羲生于古成纪,即今甘肃秦安莲花城一带,历史文献多有记载,此不重敘。但是,伏羲的形象及其临时地位,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定型,年代大体与《左传》相同,《易·系辞下》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系辞下》的记载是有关伏羲及创八卦和其它发明的最早文献记录,其后诸书大抵依此而述。需要说明的是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之“网”乃是张网捕鸟,在这里讲是发明网以捕获更多的鸟而不是捕鱼,如成语之天罗地网、网之一目、网开一面等。考古发现,伏羲时代生态环境极其优越,先民们下水用手捕鱼,应付生活是绰绰有余。只有在天气冷的时候,或者在雨季水位比较高的时候,才会使用树枝叉鱼。包括鱼钩用钓鱼,在距今6500年前的大地湾二期文化中就出土有鱼钩。11

其实,在60多年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河沟都是鱼,正如当时小学课本里所描述的那样“棒打狍子瓢舀鱼”,根本用不着去网鱼,小孩子在大人的指导下制作网,就是用于捕蝴蝶、蜻蜓和小鸟。作为常识,是我们今天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往往讲起来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云山雾罩,而真正最基础的常识性问题恰恰被忽略了。

我说有关伏羲的定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来自于楚文化地区的考古发现。1942年9月的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楚墓,出土了令世人震惊的战国楚帛书,并且与伏羲女娲密切相关。

子弹库战国楚帛书大小的尺寸是“48×40厘米,”12分为甲、乙、丙三篇,“全书共计字数当在九百三十六字以上,外加合文十二字,重文七字,可得九百五十五字。”13其中有关伏羲、女娲等的记载在乙篇,并且是排序在最前列,可视为始祖。

帛书,也叫楚缯书或楚绢书。李学勤先生将其分为《四时》、《天象》、《月忌》,14关于伏羲(包牺)是在《四时》篇中,其“首章叙述包牺的传说,开头一句'曰古[黄] 熊包牺’,与《尚书·尧典》、《皋陶谟》及史墙盘例文相似,”而且是“咎(规)天步[地]、”“命山川四海。”15还有,“曰古[黄]”之“黄”,有不同的释读,李零先生隶定为“赢”,即“曰古赢包戯”16,其“田”“渔”,与《易传·系辞下》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的记载相吻合,这是第一次有关伏羲女娲的重要发现。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第二次是在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衣箱上的漆画中发现了伏羲的画像17,并且是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画像,时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 年,属于战国早期,距今已有2430多年18。更为重要的是曾侯乙墓中的伏羲女娲像,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最早的伏羲女娲画像,很可能是东汉时期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画像石的参照物,其中又以山东济宁、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安徽淮北、四川等省最为突出。到了唐代,新疆高昌阿斯塔那出土的绘有伏羲女蜗人首蛇身的交尾图堪称代表19。同时在敦煌遗书也发现有伏羲、女娲的记载,应该说具有相当意义的普遍性,并非一族一地。

作为参考,西周初年,周武王在灭商之后,曾经大封有功之臣,包括一脉延续的伟人后裔。《史记·周本纪》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显而易见,周武王分封神农之后等,表示对历史的认同,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既没有太昊,有没有伏羲,至于陈(即淮阳),则是作为舜帝后裔的都城,与太昊与伏羲无关。当时辅佐周武王的周公、召公、姜子牙等都是熟知历史的饱学之士,所分封对象是他们经过集体研究结果,绝非儿戏,其中的原因值得注意。

历史上关于太昊伏羲氏的称谓,“约从战国晚期开始,人们多将太昊与伏羲视作一人。”20而官方认定的则是出自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他将古今人物按照五德之运作了如下的排序:

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

炎帝 《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

黄帝《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为土德。

伯禹 《帝系》曰: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成汤《书经·汤誓》:汤伐夏桀。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

武王《书经·牧誓》:武王伐商纣。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周室。

汉高祖皇帝,著《纪》,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

光武皇帝,著《纪》,以景帝后高祖九世孙受命中兴复汉,改元曰建武。

班固之所以将太昊和伏羲合二为一,并且注明各自的五德之运,强调必然的神秘程序,是从维护东汉刘氏王朝的利益和形象出发,用神学美化王权,其目的就是突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唯心主义天命观。21另外,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亦将伏羲列为古今第一人。称:“太昊帝伏羲氏、女娲氏……。”因此自从《汉书》将太昊与伏羲合为一人之后,后来的不少著作就沿此而说,久而久之遂成定论。如高诱注《吕氏春秋·孟春》曰:

甲乙,木日也。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托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

东夷

另外,高诱在注“句芒”时曰“少昊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 高诱,东汉末年人,他延续的正是东汉官方的观点,所代表着是汉代人的思想。还有,杜预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曰:

司,主也。大皞,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其主祀。任,今任城县也。颛臾,在泰山南舞武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四国封近于济,故世祀之。

再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亦称:

太皞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主春,象日之明,是以称太皞,一号有熊氏。

杜预(公元222-285年)、皇甫谧(公元215-282年),他俩是西晋同时代人。正是在高诱、皇甫谧、杜预等学者们的接受和推动下,太昊伏羲的观点发展到唐朝走向极致。司马贞在其洋洋大观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称: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下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身,近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田渔,故曰宓犧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曰《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

震,八卦当中属于东方;五行属于木,对应太昊,包括龙纪、龙师;伏羲生于成纪,八卦当中属兑,西方,五行属于金。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的内容,实际上乃是《易·系辞》、《汉书·律历志》及《帝王世纪》的组合,虽没有新资料,却有不少问题。

问题讨论到此,对应太昊伏羲的称谓,“从历史上考察则是伏羲与太昊在中原地区融合的结果。”22但是,太昊伏羲合称之后,遂成为东西之间伏羲文化的主流发展,因此,当我们看到山东济宁地区丰富的伏羲文化载体时,第一反应便是传承历史的最好见证。

三 、以微山两城镇为节点的济宁伏羲文化考察

山东是太昊文化的发祥地,自与伏羲文化在中原融合之后,特别是东汉以来,伏羲文化的内涵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太皞伏羲、太昊伏羲与伏羲同时并称延续至今。但是,相对于特定地区,如伏羲生地天水,精准的表述理应是伏羲和伏羲文化,而不是其他。

当我们把伏羲文化的视野转向东方时,山东省的济宁市以及环微山湖地区便成为关注的焦点。济宁位于山东省南部,习惯上称鲁南,因济水而得名。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号称四渎,名气甚大。但是,《水经注》的记载却有所不同:河水5卷;江水、渭水各3卷;沔水、济水各2卷;淮水1卷。对此,我的研究结论是:“按照《水经注》的记载,至少在战国以前中国的前五条大河应该是黄河、长江、渭水、沔水和济水,这与当时人们的文化认识有关,而不是指单纯的流量与流域面积。”23考古发现河、江、渭、沔、济五水确实高关联度于中国早期文明,例如伏羲生地的渭水上游大地湾一带史前文化区,距今6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延绵不绝。24

济宁曲阜三孔

济水是一条今已消失而在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过的文明之河,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构成之一,今天河南、山东两省的济源、济阳,济阴(今山东菏泽)济南、济宁、临济、济川等,都是从济水而得名。而济水的“三伏三见”则被披上了种种神秘的面纱。

济水之所以文明,因为在她的流域内先后出现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磁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等最为著名。考察中华文明史,伏羲与太昊与在这里交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

济宁作为历史上济水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伏羲女娲文化遗存。我们通过考察了解到有6处伏羲殿、伏羲庙、伏羲女娲庙,其中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是微山县两城镇伏羲殿,二是与伏羲殿相距15公里的郭里镇凫山羲皇庙遗址;还有滕州染山伏羲庙、泗水伏羲庙、嘉祥伏羲庙和曲阜伏羲庙等,构成了厚重的伏羲女娲文化圈。在一个市的范围内集中了宋朝以前如此丰富的伏羲女娲文化的祭祀载体,此文化现象在全国同样罕见。

微山县伏羲陵庙位于两城镇刘庄村西北30米处,背依龙凤二山,面朝微山湖,是济宁市现存最早的庙宇建筑。庙后有“六合”“圣母”“小龙”等诸泉汇流。伏羲庙原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前有三圣阁,后有女娲殿,伏羲殿建在中心部位的陵台之上,并配以钟楼、鼓楼、庙门等建筑,绕以青石围墙。此庙创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在北魏之前,《魏书·地形志》载:“高平,二汉属山阳……有癡水、千秋城、湖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伏羲庙在魏时就已经是名扬四方的祭祀场所和游客观光的胜地。

伏羲归葬地历史上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在淮阳,一在微山。微山伏羲陵的名气没有淮阳的名气大,有没有淮阳的影响大,但是微山伏羲陵同样源远流长有史可查。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高平在历史上有多处地方,其中三国时以高平侯国改置,治地在今天的微山县西北。《十三道图·图经》载:“单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伏羲殿在高筑的陵台基上,即陵上建殿。

伏羲陵的台长40.5米,宽34.6米,面积为1401.3平方米,台高4.6米。现存伏羲殿面阔5间,进深3间,长15.4米,宽9米,面积138.6平方米。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式,斗拱结构,单华拱、三下昂、七铺座。殿为八柱六重梁九檩,长鼓状石础。

大殿东西两侧各有4根,前后各有两根八棱形石柱;前面有6根,后面有4根木柱。两稍间为一座间斗拱,中间3间檐下为两座补间斗拱。殿内梁、檩、椽、柱上均施以彩绘,殿顶为黄绿色琉璃瓦,脊瓦作对吻云龙图案。

在现存大殿4根石柱上发现有刻字:“唯大宋国兖州仙源县长福乡白塔村户头郭城母韩氏妻陈氏”,“弟都知兵马使郭……”,“时大宋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岁次乙卯三月戊戌三月二十三日……”等字样。25东部石础上分别刻有“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嘉靖三十九年(1611年)”等当地村人捐修记录。殿中顶檩上有大明嘉靖三十九年重修”字样。

其中重修伏羲殿时民众捐献大殿石柱上的“时大宋熙宁七年(1074年)”纪年刻字。就目前我国境内现存的有关伏羲殿、陵、庙等地表建筑当中,有明确纪年的、两城镇伏羲殿是最早的、唯一的。

目前伏羲殿内现还存放有两幢石碑:一为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重修伏羲圣祖庙碑》,一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伏羲庙碑》。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两城镇伏羲庙属于陵上建的殿,其建制应该是后人供奉、拜谒、祭祀伏羲的享殿,正确的称谓应该是“伏羲殿”。

山东微山两城太昊伏羲陵庙

微山县两城镇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的“中国伏羲文化之乡”,伏羲陵与伏羲殿更是晚辈心仪已久的敬仰高地,曾经先后三次前往实地考察。

2019年4月清明节,我应微山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参加《2019(己亥)年山东微山伏羲文化旅游节暨微山湖全局旅游节》,并在大会作题为《大数据视野下的伏羲文化与微山全局旅游》的报告。会议期间参加在两城镇祭祀伏羲的活动,这是第一次拜谒伏羲女娲。由于时间紧促,未能认真考察。

2020年11月20日我和夫人在淄博参加“稷下论坛—齐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之后,专程前往微山两城镇拜谒伏羲女娲。在济宁市《周易》学会会长孔勇先生和济宁周传远先生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两城镇,受到两城镇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并由两城镇人大主席黄艳生先生专门负责全天陪同,考察伏羲殿及其相关文化遗存。

2021年4月12~14日,我受两城镇政府的邀请参加三月三祭祀伏羲大典。我特意提前到来,仍然由黄艳生先生陪同再次实地考察,重点是周边的郭里爷娘庙(凫山羲皇庙)遗址和新修建的伏羲庙等。有幸与黄艳生先生先后两次4天时间的接触,真正是缘分。考察期间他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信息,包括大宋熙宁七年刻字的拓片等。黄艳生先生文化底蕴深厚,微山和两城历史文化风情掌故了然于胸,难能可贵。在他的帮助下,使我获益匪浅,再次表示感谢。

在三次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两城镇伏羲殿的环境以及千余年来当地人对内对外宣传的伏羲殿是背依凤凰山、面朝微山湖的说法不确。通过对环境的详细考察和分析盘比之后,我认为:

实地环境应该是龙凤二山。

尤其伫立在伏羲殿后高台之上,极目远望,山势豁然开朗,呈现出左边龙右边凤,大有龙跃凤鸣之势。左边巨龙,奔腾云雾纵横波涛;右边金凤,展翅欲飞福满人间,真正是龙凤呈祥气象万千。于是,我斗胆将两城伏羲庙的环境定为:

左龙右凤,怀抱日月;

陵寝居中,万世尊飨。

在今年三月三的祭祀大典上我正式宣布,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作为对伏羲女娲的崇拜,亦是对微山两城镇的小小贡献。

2021年山东微山太昊伏羲文化节

四、哇呜:东西两地同宗同祖的见证

伏羲与女娲,作为中国最早的始祖神,最初并非是夫妻。但在民间的供奉中,伏羲与女娲在一处庙里的居多,合在一起的少见,基本上是各自有殿,受人祭祀。女娲,又称:娲皇、女娲氏、灵娲、女皇、风皇等。古人曾将女娲与伏羲、神农并列为三皇,足以表明女娲的地位。不过,关于女娲的文献记载要比伏羲要晚一些。以往认为最早记载的是《楚辞·天问》:

女娲有体,孰能匠之。

王逸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王逸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他对于女娲人头蛇身的说法,或者说看到一些画像石上女娲的图案,表示怀疑,并不认同。

另外,除《楚辞》之外,《山海经》也有记载,现在的研究表明,《山海经》可能要早于屈宋,其《大荒西经》记载: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腹化为神。”郭璞是两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和风水大师,他虽然附和人面蛇身说法,但突出的重点在于女娲不仅是上古的神女,而且还做过帝。毫无疑问,是对女娲地位的抬升。

女娲造人

事实上,郭璞的观点直接源于东汉。如《说文解字》对女娲的释意:“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尤其是“化万物者”内涵颇深,信息量极大,传递出女娲正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女神。《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记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縆,粗绳子。女娲“抟土造人”,之所以用黄土造人而不是黑土、褐色土,核心就在于黄土壤是中国农业经济最早开发和最富裕的地区,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祖先崇拜黄土崇尚黄色。我一直坚持“黄帝之所以称黄,是因为黄从田,作为黄土地的颜色,且与他出生于黄土地有关。”26以“黄”为贵、以“黄”为尊,生于黄土,葬于黄泉,时至今日依然如此。所以说,女娲用黄土造人正是中华民族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崇敬与坚守。至于用手捏的人贵重,用绳子蘸稀泥甩的泥点变的人稍微差一点,就事论事是因为所付出的劳动成本不一样,实质上则反映出社会地位的差异。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并由她产生的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上要早于伏羲,在地域上要广于伏羲,在传播的维度上也要超过伏羲。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女娲“抟土造人”属于母系社会的历史见证,因此对女娲的崇拜程度超过对伏羲的崇拜符合人类发展规律。

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各地流传的版本基本相像雷同。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例如,请我作序,由杨恒海、孙玉红在其编著即出的《伏羲女娲的传说》一书中称:“为了纪念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历史功绩,在鲁西南一带至今妇保留着捏泥人的手艺,流传着玩'哇喔’的风俗。”

哇喔,即哇呜。说的是女娲在造人的过程中由于用绳子甩泥点的速度很快,很多刚刚会跑的小人在获得生命之后,开始自由自在的活动,一不小心就找不见了。于是女娲吹起用土烧制的器物,以召唤小娃娃。由于吹出呜哩哇啦的声音,所以后人称之为“哇呜”。

在微山考察期间,有几位当地学者对我谈起关于“哇呜”的读音,使我大吃一惊,因为与我掌握的甘肃秦安莲花镇一带“哇呜”的读音完全一致。经过田野调查,证实两地之间对于“哇呜”的读音确确实实完全一致,这是一条珍贵信息,的确令人振奋。

“哇呜”,学名叫作“埙”,中国最古老的陶质乐器之一,乐色拙朴独具韵味,且烧制简单。《拾遗记》称“灼土为埙,”在大地湾一期文化中有发现,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生产和吹奏。

1998年我为中央电视台10频道“华夏文明”栏目做嘉宾主持时,曾经在大地湾现场推出“哇呜”,反映颇大。在天水市委宣传部和旅游局的支持下,成为当地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

埙在古代乐器当中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种,八音中谓之“土”,早期只有1-2个音孔,能吹3个音。陶埙的造型一般以卵形居多,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就出土了呈卵形埙,但有吹孔,无音孔。

天水女娲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1986年在天水党川林场放马滩发现的战国木板地图,上面就标记有女娲庙,27具体位置就在大地湾附近。放马滩战国地图是我国和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地图,时间在公元前239年,距今已有2260年。但是,地图特意标注的女娲庙,其建造的时间肯定要早于木板地图的时间,应该与曾侯乙墓的时间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在战国晚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存在着对女娲崇拜的一致性,而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至晚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定型,并且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

作为女娲文化的遗迹,今大地湾附近的陇城镇东南大约2公里处有关于女娲的遗迹“风沟”和“女娲洞”,传说是女娲诞生之处。汉代以前在该镇北2.5公里处龙泉山上建有女娲祠。清乾隆年间由于龙泉山滑坡,女娲祠移至陇城镇内,现名女娲庙。

田野调查的结论证实,民间关于女娲的传说故事是相当丰富,其中最具共性和代表性的为“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等,而这两个故事都与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兴旺壮大息息相关。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与民俗文化源远极深。我们知道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传说开始,而且是神话传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是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流传。特别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传说故事更加源远流长一脉相传丰富详尽。反倒是文字越发达,神话传说则越薄弱,有些已经不再流传。正因为如此,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民俗文化,包括对民间神话故事的抢救、整理和传承光大。

“哇喔”、“哇呜”、“泥泥狗”等,都与生殖崇拜相关联。慎终追远,拜谒女娲。以“哇呜”为标志,地处山东的济宁相距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秦安县两千五百余里,而两地民间“哇呜”读音的高度吻合,表明两地来自同一个祖先,应是同宗同祖的真实见证。

泥哇呜

徐日辉,男,汉族,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学术成果:现已出版学术专着18部;先后在国内外、境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

学术活动:1998年来先后做客于:中央电视台CCTV-4“华夏文明”、CCTV-10“家园”、“百家讲坛”以及多家省、市级电视台等。并在国内“浙江人文大讲堂”、“海南国际旅游岛讲坛”、“武汉名家论坛”、“陇右讲堂”、“文澜讲坛”、“天一阁书院·国学堂”、“越州讲堂”等省市以及部分高校演讲。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学院路212号 1号楼601室

邮 编:310012

电 话 微 信:13357157291

电 邮:E-mail:xurihui2012@126.com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徐日辉:《伏羲年代的考察-以八千年为基线》,载《伏羲文化研究》2016年1期。

2 徐日辉:《太皞伏羲氏与中原文明》,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6期。

3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泰鸿第十》,中华书局2004年版。

4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前言》,中华书局2004年版。

5《崔东壁遗书·补上古考信录》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古史辩》第五册,第5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 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第5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第2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第4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第4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彩版二十一,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12 李零:《楚帛书研究》第217页,中西书局2013年版。

李零:《楚帛书研究》第137页,中西书局2013年版

13 李零:《楚帛书研究》第73页,中西书局2013年版。

14 李学勤:《试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残片》,载《文物》1992年11期。

15 李学勤:《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第368~36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 李零:《楚帛书研究》第137页,中西书局2013年版。

17 郭德维:《曾侯乙墓中漆箱上日月和伏羲、女娲图象试释》,载《江汉考古》1981年1期。

18 许道胜、李玲:《流光溢彩》第4~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 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图2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第4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汉书·高帝纪》。

22 徐日辉:《伏羲文化为中华本源文化论》,载《中华伏羲文化研究论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23 徐日辉:《张新斌著<济水与河济文明>简评》,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4期。

24 张东菊、陈发虎等:《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载《科学通报》2010年(10)。

25 注:为了加强保护,有此刻字柱子的一面已被砌在墙里边,现只能看到其他两面的刻字。感谢黄艳生先生从原微山县政协主席马汉国先生提供的拓片,即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时的拓片。

26 徐日辉:《史记札记》第55页,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7 徐日辉:《“邽丘”辨》,载《历史地理》第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徐日辉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

编辑:黄艳生 济宁伏羲文化学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伏羲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济宁市伏羲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