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的8个经验

 skysun000001 2022-03-31

图片

本号原创




01



如果一句话读不通,多半是没译对,没理清楚前后文之间的逻辑联系。有时情况可能更糟糕,比如,看上去源头好像是译者没把逻辑连词but译对,但也许结果重大到译者压根没吃透整篇文章的思路。除非作者本人的写作有瑕疵,否则一旦准确理解了原文,译文应该是挺通顺的。要慢慢培育跟原文较劲的精神,如果译者还算可靠,基本能察觉出哪里没读懂。哪怕有一点点不懂,都要想办法搞懂,这需要追根究底的意志力,追根究底的范围和层次依没读懂那处原文的重要性而定。




02



有翻译经验之后,哪怕是精读文本,还是会觉得粗,甚至以为自己理解对了,其实理解错了,至少在细节上有可能理解错了。做翻译能够提升阅读文本的精细度。我们自己未必要做得那么精细,但既然做这一行,一是得知道有人做到了那种程度,二是自己起码也要往那个方向走几步。就此而言,翻译是很好的训练。通过翻译,训练自己读书、思考和写作时对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小的论证的敏感性。而不是总浮在面上,大而化之,从一个结论跳到另一个结论,诸如此类。一般所说的“逻辑”——不是指形式逻辑或数理逻辑——实际上就是从语言中训练出来的。原文中有那么多微妙的小结构,而且这些结构几乎不重复。对世界的逻辑层面的体验主要从语文中来。我们平常不太会反思自己的语言,但对照两种语言提供了把握语言内在逻辑的契机。




03



有些外语词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汉语对应词,比如commit to,commitment,claim,presumably,等等。但也没必要太在意个别词的“不可译”,词语坐落在句子里,一个词没法译,可以靠同一句话里另一个词的偏离找补回来,这样,尽管一个词译得勉强,但一句话仍可以译得恰如其分。

图片




04



接活要慎重,量力而行。有些书和文章,你达不到翻译的水平,多半是你还没吃透文本。你以为已经对原文驾轻就熟了,做翻译只不过是把它译成中文,但在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你才意识到原文里的沟沟坎坎。这绝不只是选哪个中文词的问题。恰恰是你在选词时反过来再看英文词,你才知道原词的轻重缓急,如果不做翻译,这些微妙之处很可能就从眼皮子底下直接溜过去了。但它确确实实是有指向的,只不过你没抓住。




05



时常会遇到这类情况:读中译觉得不对劲,查原文,发现字面意思译出来了,没出错,但译者没吃透原意,中译的调子不对。这不叫直译意译的问题,而是译对译错的问题。有时看上去词、语法都对上了,但这不叫直译,这就是没译出来。




06


译稿最好能有两三个人挨个过一遍。校对稿子,主要挑硬伤,没译错就不用改。每个人风格不同,路子不同,如果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校,实际上就等于重译,大可不必。

图片




07



没读懂但仍可以译对。做翻译,难免有一句话或几句话读不懂,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但仍可以把它翻译出来。有些作者的书,你读了很多想了很多,但仍有很多没吃透,不知道作者这么说那么说是啥意思,但你好歹已经读了一部分,并且读懂了或大致读懂了,那么读懂的那部分会给你信心。




08



哲学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一个重要区别是一个概念第一次出现时怎么译到最后还得怎么译,要尽可能保证字面的对应。要说哲学翻译难,可能也就难在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