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618教学手记——从23年新高考一卷看读懂论述类文本信息的准确性

 晋诺工作室 2023-06-18 发布于江苏

现在大家都很清楚,高考命题越来越“文本化”,以此来规避套路化命题与答题的思维模式。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命题要考查考生读懂文本的能力。笔者接下来会以今年的高考题为例,分析“读懂文本”的命题指向及阅读思路。

今天先来谈读懂论述类文本信息的准确性

原题呈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简析:对原文本内容的高保真性复述。

原文呈现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所谓高保真复述,并不是原文照搬,而是对原文语义的转换性理解。也就是要求考生能判断两种表述方式的内涵一致性。原文说“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奇迹”一词是对藜麦对素食者的肠胃病患者的特殊的价值的肯定,接着阐释了藜麦的营养成分,是对“奇迹”判断的具体阐释,题干用“适合”一词转述这一内涵,显然是准确的。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简析:要求考生对文本中的指代性叙述明晰化,这也是读懂文本最基本的要求。

原文呈现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这是一个富有逻辑关联的小语境。小语境的构成:语义层1,媒体对藜麦的种报导,这是现象;语义层2,对这种现象的影响分析,即人们对食用藜麦的恰当性持怀疑态度;语义层3,经济学家贝勒马尔对这种现象而引起的影响表示不认可。

这就是一个局部语义逻辑脉络,这考查一个阅读者对文本表达路径的穿透力,也就是读懂文本的能力!

显然,B项是正确的。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原文呈现

语段2:

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语段3:

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

简析:从选项来看,是一个语义非常紧密的表达结构,实则是含盖了语段2与语段3的基本内容,体现出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概括与梳理。

既然是跨越语段的概括,就需要特别注意,两个语段间的表述主体、逻辑判断的差别。选项的判断前提是“藜麦的大面积种植”,用它统领了两段的内容,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第三段里,改变当地人对藜麦有歧视看法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因此,这个选项模糊了两个语段里不同结论的不同前提,以一代二,造成错误。这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原因、结果阅读辨析是否清晰透彻,当然,这也是读懂文本的基本标志。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原文呈现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

简析

显然,选项D的叙述,是基于原文两个语义层的梳理,前一个语义层强调了“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给当地人们造成伤害,这是“值得商榷”的依据,“但其出发点不是恶意的”是针对第二个语义层。需要注意的是,原文并没有鲜明的表达逻辑转折的“但”,在选项里加上了这个“但”字,说明什么?说明,选项把原文内含的逻辑关系明晰化了,这就是在告诉考生,要读懂文本内含的逻辑关系。这也是读懂文本的基本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