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时光那些人——在民勤一中教书的日子

 木一过 2022-03-31

写在前面:

图片

走在忘五奔六的生命之路上,平常平静有苦有甜有滋味;

站在站了三十七年的讲台上,平淡平凡无功无名无成果。

三十七年的讲台生涯,有时兴致勃勃有时索然无味,有时自得其乐有时沮丧失落,单一单纯不单调,清贫清苦多清静。从石羊河末端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东湖小镇,到黄河岸边的金城兰州,中间,是绕不开少不了的重要驿站——民勤一中。

师范普通班不分专业1985年分配到母校民勤二中,因为学校缺语文老师,而我读书时代比较喜欢语文,就教了初中语文,还临时教过政治、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当时所谓的“副课”。六年后的1991年,调到了位于县城东大街那所偶尔进城只敢从门口张望的民勤一中,成了县域内最高学府的语文老师。

1991年,刚满二十五岁教了六年语文,无经验无积淀,没有教育理念不懂教学方法,不知除了背诵默写赏析写作之外如何教语文。

1991年,正在师大函授本科尚未毕业,未得名师系统教诲未经书海尽情遨游,读过的书拥有的知识少的可怜。

1991年,身无本领胸无大志,月工资百余元,只把教书当作延续捉襟见肘日子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饭碗。

1991年,只去过两三次兰州,最现实的奢望最远大的理想是能在一中站稳脚跟直到退休老去……图片

初到一中,是惶恐的。

在二中,听说一中的老师很厉害,有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二中,听说一中的学生很厉害,会将不喜欢的水平差的老师赶下讲台。

师范生教高中,本就底气不足战战兢兢。和张掖师专西北师大毕业的大专生本科生相比,靠自考函授拿文凭的我就是民兵武工队,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都不能与正规军同日而语。能勉强站稳讲台,全凭年轻气盛一腔热情无知无畏。

1991年秋天,一中唯一的三层教学楼一楼的高二34班教室里,我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过秦论》《鱼我所欲也》,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雷雨》《屈原》,教学生互相批改评点作文,给学生介绍那些自己尚未完全读懂的名著……

一中的学生的确厉害:城里学生,或家学渊源见多识广或家境优渥背景深厚;来自农村,也是眉眼中透着通过三年的一中课堂改变命运的憧憬和桀骜。

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感谢1991年一中高二34班的同学们!他们没有把我赶下讲台,他们接纳了一个学识能力未必超过他们的年轻老师,他们帮助缺乏自信满身土气的我成为一中语文组唯一教高中语文的女老师。

感谢他们——我的恩生们!

还记得那一届不少学生的名字:直爽利落胆大能干的大眼睛姑娘闫芳,聪慧渊博腼腆文静的赵健,认真勤奋能力出色的马中华……学习话剧《雷雨》时,要找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喊着“侍萍——侍萍——”,石萍同学低头坐着,红了脸颊。后来听说朗读鲁侍萍周朴园台词的男女同学被奚落调笑了很长时间。我从此吸取教训,再不让男女同学“饰演”夫妻角色。

1996届毕业的张馥兰同学也是一位语文老师,从“民勤圈子”公众号读到她的文章《我的老师》中对我的溢美之语时,惭愧之余也觉得自己碌碌无为的三十多年并非全无价值。

199820002003届,优秀学生越来越多;一中,也越来越辉煌,陇原名校声名远播!

三十多年过去,十三年间在一中教过的学生,很多已年届中年,最小的也年过而立,成为各行各业卓有成就的中坚力量。在此真诚地对他们说:对不起,那时的我年轻无知,没有教给你们丰富的语文知识,没能让你们享受语文应有的快乐;感谢你们,你们教给我的远远超过了我教给你们的——遇上你们,此生之缘;教过你们,为师之福!

图片

在一中教书的十三年,是幸运的。

一中校园有中、东、西三条马路。东面是教工宿舍区,因地势低而称“东坑”;中马路两边是教学核心区,一幢L形的三层教学楼兼办公楼,一幢两层的实验楼;与公安局一墙之隔的西面,坐落着一排一排的老平房,前面几排是初中教室,后面四排被隔成了单间教工宿舍,每一排有一个圆形小门通向西马路,被称为“圆门洞”。

年轻的单身职工大多住在“东坑”,成家的双职工和家在农村的老教师住在“圆门洞”。每排“圆门洞”住六家人,每家每天吃什么饭来什么人几乎没有秘密。从南到北的四个“圆门洞”里,住着许开诚、王开忠、高玉祖、陈国仁、赵生忠、卢增虎等语文老师。

陈国仁老师与我家同住在第二排“圆门洞”,他功底扎实读书甚多,平时备课遇到问题,院子里吃饭的间隙就可向他请教。住在第一排的许开诚老师,每到春种秋收,周末回收成老家,周日不能按时返校,周一早上我常替他上12班的课,从那些学生身上就能感受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高玉祖老师是教研组长,后来当副校长,据说能背诵《论语》全书,讲话评课激情澎湃引经据典。王开忠、赵生忠、卢增虎老师住在后两排:王开忠老师在县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每到两会时节,都要赴省城参加政协会议;赵生忠老师是一位谦谦君子,走路上课不慌不忙有板有眼;卢增虎老师外号“卢公”,刚从省教育学院进修本科回来,气宇轩昂文气外露。

开学大约两周后,按学校安排上过关课。惶恐不安中上完《内蒙访古》,战战兢兢中参加周四晚上的教研组评课会,惴惴忐忑做好了第二次“过关”的准备——之前就有老师反复上“过关课”而过不了“关”的例子。

没想到,那样一节今天想来汗颜惭愧的课,竟得到了高组长和老师们的肯定。高组长最后总结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各方面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整个课堂环节和教法令人耳目一新。后来我评课,也喜欢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做结。

那时候的一中语文教研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除了以上老师,还有二刘——刘中泉老师刘尚云老师、二赵之一——赵明法老师、潘建新、王博文、柴永贤、刘生荣、王槐法、许有文、安殿彪老师,比我年轻的李卫国、李发舟、袁德胜、常晓军、张兴山、陆向阳、刘光荣、赵永新、孟存荣、雷会民等老师和现在的乔永红校长。他们年龄不同,性格殊异,个个有自己的“绝活”和“刷子”;他们的课堂,或渊博幽默或规范严谨或新颖生动。和他们共事十三年,就算我天赋再差,也被“熏”出了语文味,有点像语文老师了。

1991年到2000年九年时间,语文组只有我一个女老师,自然理所当然享受了男士们绅士般的谦让,得到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荣誉,能够在2000年评上“甘肃省首届省级骨干教师”。

2000年后,语文组先后调入几位女老师:随丈夫去了吐哈油田的闫清华老师、学姐张雪琴老师和学妹兼同事沈雁萍老师、大才女邱慧萍老师、刘晓娥老师等。

图片

在一中教书的十三年,是快乐的。

那时候一中的学生,不需要督促早读,不需要看守自习。家在农村,自然知道读书考大学的重要;家在城市,想走出沙漠奔向远方,读书更加用功。

没有暮鼓晨钟,小城在清晨五点左右马路边操场上路灯下的读书声六点钟后整齐的早操口号声中苏醒,在夜晚十一点上完晚自习回家学生的自行车铃声中入睡。

那时候的语文组办公室,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课间休息,大家用语文老师特有的方式互相调侃取笑“攻击”。高组长擅长自黑自嘲,“老远一个窈窕淑女,到跟前一看是我们家那个家伙”的语段流传甚广,成为很多男人花式夸老婆的经典名言。王开忠老师不苟言笑大智若愚,被同事们调侃“攻击”只是眯起眼“呵呵”一笑,将教案课本夹在胳臂下踱去教室。一起离开办公室去上课,刘尚云老师学着阿Q的声调说“同去同去”;议论敏感话题,有人忽然如别里科夫般“嘘”一声“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赢了球赛,擅长画画的李卫国老师立即更新小黑板上的宣传画和对联,形象生动图文并茂。

那时候的一中语文教研组,是春季全校排球比赛的冠军。

第一年排球比赛开赛前,有几个组发出话来:就算赢不了其他组,起码能打败语文组。结果单循环赛下来,基本戴着高度近视眼镜上场的语文组竟然成为一匹黑马,出人意料杀入决赛,和化学组争夺冠军。

化学组队员技术全面,配合默契,实力出众。有能发出超高飘球的李万存老师,有接传扣发技术全面的樊成斌、张永红老师。

决赛是在下午的活动课,观战的全校师生将排球场围得水泄不通,个头小的学生不顾禁令,趴在篮球架上树杈上。学生们因各自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然分为两大阵容,一波又一波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经过两局的胶着,双方打成一比一。第三局,化学组发挥稳定,很快以91领先。关键时刻,组长刘中泉老师叫了暂停,重新布置战术。暂停后,比赛继续,双方心理和状态发生了微妙变化。化学组取胜心切,频频失误,语文组连续追分912平后,主攻手陆向阳老师连续进攻扣球得手——语文组冠军!

赛制规定,每个组最少要出一名女队员。作为语文组唯一的女老师,我自然得每场必上。庆幸的是,体育盲的我因为经历过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兴起的排球热,在师范的体育课上练习过发球垫球托球等基本动作,了解打球规则,不完全是“排球盲”。上场前,队长刘生荣老师都精心安排站位,让其他队员负责接对方找弱点专门发给我的球;在场上,我要注意躲避,尽量不影响其他人穿插运动;有时候躲避不及,也能偶尔接起球;除了发球,我在场上的正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一中的水泥操场,是我平生唯一作为运动员站过的地方。

每年教职工排球比赛,学校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后来有一年举行教职工广播操比赛,穿着红色T恤白裤子的语文组留下了两张珍贵的全家福。

图片

第二年秋天,我离开了一中。

18年倏忽而过,当年的同事们,已退休或即将退休,潘建新、许开诚老师已不幸作古……

25岁到38岁,十三年,对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告别青春丢弃幻想走向中年。

25岁到38岁,十三年,对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经验渐多积累渐丰逐步成熟!

有人说,当老师是战略失误,教语文是战术失误。教了三十七年语文,说不上失误谈不上幸运,大多是命运为之身不由己。面对米已成炊木已成舟的人生和别无选择的现实,只能努力尽本分尽力不误人,争取减少局部失误。

这辈子教语文,民勤一中,是我教书生涯的重要平台。

这辈子教语文,民勤一中的同事们学生们,是我此生的贵人。

作为民勤人,在一中教过书,经历了那些时光那些事,此生差可骄傲。

作为教书匠,在一中教过书,结识了那些师生那些人,青春因而无悔。

共享诗和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