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和治病都是重在养阳气

 快乐的思考者 2022-04-02

作者丨 黄开斌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同样,治病和养病也是要养阳。甚至,养老和抗衰也是要养阳(这个将另述)。

01

现代人大都是阴盛阳衰,

故要养阳气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气血生产或质量自然不会很好,其阳气肯定会受损。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虽然能滋阴,但含自然之“阳气”是不足的,加之要消化掉这些“肥甘美式”是要耗费身体大量的阳气的。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气等有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扶阳气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之性的螃蟹等,要少吃。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现在的精神过度宣泄,也致使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然而,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02

无论养生还是治病,

都重在扶阳或养阳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足够的气血;二是畅通的经络。人体中的血气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阳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养生重点就是养阳气,只要阳气充足,经络就畅通,也就没有什么淤堵或阴寒之气不得化的情况,也就少生病或不生病的。

像一些阳虚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都可以吃“金匮肾气”丸,有那么一个阶段,是邪正相争,你不要老查血压,要问她有什么感觉。很多现在认为的不治之症,其实都可以治好,像高血压这一类,以及糖尿病和糖尿病引发的肾病、冠心病,其实一回事。

就是因为阳气不够,阳气应该周流全身而不能了,通过阳气的升降,来调节人体,使人的整体不受侵犯。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就是阳气,就是脾气和肾气加起来那个元阳或正气或真气,你把这些个阳气保护好,或恢复起来就啥病也没有了。

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少思虑,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和护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而生病。

疾病之所以能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阳气主宰生命的活力,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护阳或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因此,在疾病康复时,要自始至终温补阳气,或偏补其阳,或阴阳同补,或扶正(同补阴阳)与祛邪兼顾,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而温补阳气除了内服温热药物、食物和运动生阳热等外,局部温热疗法也是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阳气对于生命和健康非常重要,所以,养生就是要扶阳,治病也是要扶阳。即要养自己机体内蕴的这团阳气,使之不受阴邪而变弱,不因五志过而熄灭。古贤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其根本即在于扶阳。只要阳气养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会持续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也就是说,也只有养好阳气,我们才会更健康,才会更长寿。

03

常见或重大疾病的

扶阳祛病之要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恢复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针对重点病症的扶阳祛病大要如下:

1、经常感冒,重灸扶阳最好

如抵抗力差,经常感冒怎么调治?从中医来看,所谓的抵抗力即是阳气的卫外功能。阳气旺盛则卫外功能强,邪气被抵挡在体外,因此不容易感冒。若阳气卫外无力,外邪侵袭导致营卫失调,即易反复感冒。扶阳气用灸法最好。可经常灸大椎或身柱穴,能鼓舞督脉阳气,提高人体抵抗力。大人小儿都可用灸。

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重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2、诸疼痛症,皆需温畅阳气

对于关节急性疼痛,医生往往建议冷敷,说可阻滞血流,缓解局部肿胀疼痛。中医认为,凡诸疼痛,皆属气血不通。热则气血流通,寒则气血凝滞。因此,凡诸疼痛用汤药内服外敷或针灸,总需温以通畅阳气,行气活血,而不是相反。若滥用寒凉,虽有暂效,但寒气留滞,气血难行,渐成瘀血,反致痼疾,缠绵难愈。

3、皮肤疮疡,汤药与灸法合用

皮肤疮疡等多属皮下郁火,其治当清泻郁火,不妨汤药与灸法合用。重灸能拔毒、散火,兼可回阳,使皮下郁火随艾火而散去,其功甚大。且重灸温暖,绝无伤损中焦阳气之虞。皮肤疮疡诸病虽见热痒红肿,但切忌滥用寒凉,易致生化乏源,反会使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变证丛生。

中医实践表明,治疗青春痘、各种疮毒或外伤引起的伤口不愈合,多取身柱与大椎穴。身柱善治痈疽,疮疡,能促进创伤的皮肤愈合,与大椎配合,效果更增。寻究其理,身柱横平肺俞,肺主皮毛。且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元阳,主生发生长。大椎为手足三阳之会,阳气最旺。此二穴能通畅周身阳气,阳气宣通,诸疮自愈。

4、阳衰昏迷,可重剂量扶阳

当室内有垃圾时,我们往往先把垃圾收集起来包好,回头再扔出去。而在扔出去之前,绝不会把垃圾袋刺破,则垃圾容易泄漏出来。同样的道理亦适合于肿瘤的诊治。任何肿瘤都是机体的“垃圾”包,等把阳气扶起健旺时多可自动排出体外,而且不需要人为干扰。若用钳子把垃圾包捅个洞,去研究垃圾的性质,此法不属高明。

再看一个实例,某西医院ICU会诊一老年患者,肺癌术后一个月,一直陷入昏迷,且身体越来越虚弱。为防止病人躁动,医生反复用镇静剂,见病人生机渐失,应家属要求试试中医。诊其脉沉弱无力,四肢苍白无华,所幸足太溪脉尚可。这是阳气衰微,神识无所归依了。即处以重剂扶阳抑阴汤药,并嘱停镇静剂,三剂而苏醒。

5、治大病,重扶阳调体质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只在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就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之药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损伤了阳气,继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好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大病康复一方面需及时扶阳治病,这是治标;另一方面要改善体质,这是治本。治病不能只依赖手术或西药,亦可以用中医,或服汤药,或者针灸,都能取得良好效果;改善体质则需以养生为主,饮食、情绪、运动、起居等都要配合起来。归结到底,所谓的康复,就是把人体的阳气扶起来,把郁滞于体内的阴浊排出去。

6、治癌症,温通阳气可化解

有人一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这些所谓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其实,周身凡一处阳气不到,即一处阴浊痰湿水饮等凝滞,或聚而成肿块,或为增生,或为结节,或成肥胖,或为囊肿等。

由此可以想见,治痰湿淤堵,增生结节或肿瘤癌症等病症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要自始至终温补阳气,或偏补其阳,或阴阳同补,或扶正(同补阴阳)与祛邪兼顾,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而温补阳气除了内服温热药物、食物和运动生阳热等外,局部温热疗法也是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之,扶阳和回阳是养生治病之本。“养生治病首要扶阳”,“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即扶阳乃养生的大道,防病之大要。了解了扶阳的重要性,就能让自己更健康。希望每一位病友都能重视扶阳,让自己早日康复。祝福每一位读者都能养好自己的阳气,从而永葆健康,远离疾病。

附注:百川的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