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孙皇后——真正母仪天下的一代贤后

 liuhuirong 2022-04-02




  • 发布时间:2017-09-07 22:03
  •  

  •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女人。此言流传甚广,但不知成于何时。可以肯定的是,它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也许在世俗生活中,还有一定道理,但若置于皇家后宫中来衡量,则几乎完全得不到事实的支持。比如皇帝,应该算是世上最成功的男人了吧?但历朝历代几百个称孤道寡者中,有几个背后站着的是个贤良端淑、真正称得上母仪天下的皇后(或者太后、妃子)的?相反,我们看到的多半不是祸乱朝政者如妲己、褒姒、吕后、贾南风,就是谄媚惑主的杨玉环和飞燕、合德等等;当然,如果我们据此得出父天母地的皇帝老儿之所以也没几个好东西,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红颜祸水”,也是站不住脚的。皇帝的好与坏首先与自身修养、政治素质及辅佐的臣子有关,根本上还是与专制极权的封建制度相关。不过,如果我们说,封建朝代之所以也能出几个英明有为的英主,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诸大势有关,有时候也确与他们背后有着一个伟大的贤内助有关,如明太祖朱元璋之马娘娘,如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尤其是后者,是足可以称得上伟大甚至是完美的女人的——特别是在那样一种世道之下。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主,与他在战时能征善战、和平时与民休息并勤于学习尤其是虚心纳谏是分不开的。而提及他的虚心纳谏,就不能不提及敢于犯言直谏的魏征,亦不能不提及他背后那个循循善诱,真诚而艺术地敦促、激励他完善其“虚心”的长孙皇后。顺便说一句,魏征之所以不惮威权,不怕杀头,敢作硬头子,首先在于他的自身素质,其次也在于他遇上了唐太宗这样相对开明的君主,而某种程度上(包括唐太宗的开明),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支持与奖掖。

      不妨来重温一下两个著名的典故:

      其一是:长孙皇后有个长乐公主,将要嫁给长孙冲。唐太宗认为女儿是嫡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嫁妆应该特别优渥。便命令有关部门出资,其数量要比长公主加倍——唐制皇帝的姑姑辈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为公主。也就是说,唐太宗要参照自己姐妹的规格,给女儿加倍的嫁妆。这自然是偏私也是违制的。此事为魏征所知,立刻向太宗进谏道:“从前汉明帝打算封皇子,曾说过,我的儿子不能与先帝的儿子比。现在陛下资送公主,却要以您的姐妹的标准加倍,我对此难以理解。”太宗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把此事对长孙皇后说了。不料皇后听了却深为赞叹:“妾尝听说陛下很推重魏征,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现在听了魏征的谏言,分明是在开导陛下尊崇礼义,这才真正算做社稷之臣呢!”太宗顿时醒悟过来,便令有关部门减少了公主的嫁资,并且赐给魏征丝绢40匹,钱40万。长孙皇后也派中宫的使臣赐给魏征丝绢,并让使臣传话给魏征说:“一向听闻公能直言,现在才证实了。愿公常能坚持此志,不要轻易变更。”

      其二是:有一天太宗罢朝回到后宫时,脸上犹带着怒气。长孙皇后问他有什么事,他嚷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田舍翁(乡巴佬)!”皇后又问田舍翁是谁,太宗道:“还不就是那个魏征!他老是在我面前絮絮聒聒,而且有时甚至在朝臣面前羞辱朕躬。所以我必定要杀了他方泄心头之恨(可见太宗也是人,他的虚心纳谏,很大程度上未必出于真诚,更多的或许是出于政治的和自身形象的考虑而已)!”

      谁知长孙皇后竟一语不发地退了出去。不一会,却又换了一身朝服郑重地来到太宗面前,拱手相拜,表示祝贺道:“妾听说有这样一种说法,叫主明臣直。今天朝廷有了魏征这样的直臣,不正好证明了陛下的圣明吗?”

      太宗听了此言,明白过来,立刻转怒为喜。从此他非但再不提杀魏征的话,待遇魏征也优礼如初了。

      长孙皇后不仅晓事明理,识大体,顾大局,更虚心恭谨,严于律己且宅心仁厚。比如她对待非自己所生的庶子,就往往亲过自己生的儿女,所以后宫的嫔妃们无不对她敬爱有加。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本是布衣之交,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上台等重大事件中立有大功,可谓佐命之臣。太宗对他亲信有加,并且准备让他辅政。长孙皇后屡次反对,并且援引汉代吕后、梁后造成外戚干政的故事为证;太宗不听,坚持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皇后听说后闷闷不乐,暗地里叫人密令哥哥坚决辞职。长孙无忌便再三固辞,最后太宗只好同意。长孙皇后听说后才面露喜色。

      再如,皇后的亲儿子李孙乾为太子时,他的奶妈认为东宫物质较为不足,向有关部门请求增加一些供给。皇后听说后怫然不悦,说:“太子所顾虑的,应该是既无德也没有美好的名誉,怎么还要请求增加什么什物呢?”此事就此作罢。

      然而,如此难能可贵的一代贤后,偏偏天不永年。长孙皇后36岁那年即一病不起,不久即怅然辞世。

      皇后病剧时,唐太宗深为不安。太子李承乾也日夜守侍在母亲身边。太子想请方士入宫攘灾,还想奏请父皇大赦天下以求上天好报。即便此时,皇后仍然表现出了非凡的胸襟。她严词呵禁太子道:“死生有命,非人力可以挽回。如果修福果可以延年,我生平并未为恶;倘若行善都无效,我尚有何求?何况赦令是国家重典,怎么能因为我而乱天下法度?汝不宜妄奏!”

      太子虽然不敢违抗母命,但仍将自己的想法和母亲的回答转告了房玄龄。房玄龄却入宫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叹赏不已。群臣也纷纷奏请太宗特颁赦令,太宗也动了心。但消息被皇后闻悉后,立刻向太宗固请不要特赦,太宗终于同意不下赦诏。

      不多日,皇后便已大渐。趁着稍稍清醒之际,她向太宗呜咽着诀别,并且再次陈请道:“房玄龄久事陛下,为人小心缜密,不愧忠良之臣。今后若非有大的事故,请不要轻易弃用他。至于妾家的本支亲属,因缘懿戚,多已得以列于显赫阶位,但我担心他们无德苟禄,最易取祸。还望陛下再不要委他们以要职,但让他们能以外戚和身份奉陈朝请,已是您的隆恩了。妾生时无益于国家,死则不可以厚葬。愿能因山为垅,勿起坟茔,勿用棺椁,所有必需的器物都用瓦木的,以节约送终的费用。这样才不致于增加妾的的罪戾,愿陛下千万别忘了我的愿望!”

      喘息了好一会后,皇后又握住太宗的手说:“今后还望陛下为政时,能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佞,省劳役,止游畋,则妾虽死也无恨了……”

      长孙皇后虽然早逝,英名却流芳千古。历代文人官宦交口称颂,且留下许多歌颂她的文字、诗词。其中以明代张居正名为《长孙进贤》的诗最为中肯: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值得追记一笔的是:长孙皇后生前喜爱看书,并曾采集古代妇女的得失事迹,写成一部名为《女则》的书(可惜此书后来失传)。她死后,后宫将此书奏奉给太宗,太宗一边看,一连流泪。看完后举着书对近臣赞叹道:“皇后此书,实足以垂范百世呢!朕不是不知天命难违,而为无益的悲恸;但我现在入宫不再听到皇后的规诫,痛失一位良佐,实在是太可哀伤了啊!”

      可见太宗与皇后的感情也是相当深笃的。他不仅追谥皇后为文德皇后,将其葬于昭陵,并且亲自撰写了表序,刊镌于陵左。

      还有一个插曲,也充分显示了太宗对皇后的恩情之厚。他特地命工匠在苑中造了座层观,并经常抽空登上去眺望昭陵。有一天,他还带了魏征一同登观,并问魏征看见陵墓否?魏征默默地看了很久,摇摇头说:“臣老眼昏花,不曾看见什么。”太宗便指示昭陵方向让他再看。魏征便巧妙地进谏道:“臣以为陛下常来此望献陵,若是望昭陵,那我是早就看到啦。”太宗明白魏征的意思,顿时泣下。回去后,他便命人毁去了层观,不再过度沉溺于思情。
  •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