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4月1日,教育部通过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此举让不少人叫好,尤其是学生家长们。 不过,家长信息在学校面前,“禁”得了吗?学校可以随意收集家长“职务和收入”等信息吗? “拼爹”之嫌 每到开学季,总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甚至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去年相关消息爆出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回应:“建议禁止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收集家长相关信息”。 有家长提出,学校如果不说明收集用意,难免会让家长联想学校是否“厚此薄彼”?掌握了家长职务信息,是否会在学生干部选聘、表彰奖励等事情上,对“某些人”的子女格外照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静寰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如果把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推向功利化、庸俗化,进而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有失公允、区别对待,这无论对受到“格外照顾”的学生、还是被“冷漠忽视”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伤害”,从而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 容易“内卷”? 不过也有学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对自己孩子的学校做些贡献,不也是支持教育事业吗?受益的又不仅仅是自己家孩子,难道这也算'内卷’?” 史静寰认为,教育需要全社会和更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但是,关键看校方作为教育机构是否只顾眼前利益而对家长资源过度利用。如果学校不能对所有学生公平对待,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学校过分“功利”的行为也不会心甘情愿“买单”。同时,这也将对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造成衰减,事实上学校也是得不偿失。 有学生家长表示,“有能力的家长为学校做贡献我们特别支持,但是能不能匿名处理,别让孩子或老师过多参与其中。”学生家长对学校做贡献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支持教育事业,还是为了让自己孩子获得“特殊照顾”?学校在接受家长支持的同时,是否存在因此“区别对待”学生的行为,甚至暗示或明示家长做贡献可以“另有收获”? 教育公平的“关口”,归根结底还是掌握在学校手中。 教育公平不能仅靠“一纸禁令” 史静寰认为,“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是行政主管部门的态度,不仅具有行政指导作用,还在全社会起到警示和带动作用,让更多人为推进实现“教育公平”付出努力。 但“一纸禁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起到多大作用?这也不可以盲目乐观。如果校方仍然持有过度功利心,部分家长也带着功利心“积极配合”,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其实并不是教育公平最大的“坎儿”。 史静寰说,主管部门近几年在致力于教育公平方面的工作力度明显、成效卓著,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受益。但教育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是无法脱离整个社会体系的公平现状而独立存在。 这类采集家长信息行为涉嫌违法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明表示,家长的职务和收入信息,在法律上属于个人信息权的范畴,是个人隐私。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其他机构以各种名义、超出合理范围收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的行为,已经涉嫌损害了家长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 为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受侵犯,中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多部法律均作出了详细规定。 家长的职务与收入明显与教育教学活动无关,教育机构借机收集此类信息超出了正当、必要的限度,显然该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权利人可以追究民事责任,或同时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保护、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等。 此外,对于恶意泄露个人信息、侵犯隐私的违法行为,视情节,还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依据《刑法》最高可以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
来自: heshingshih > 《PC2021》